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逐步进入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字】 历史教学 多媒体技术 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逐步进入课堂教学。那么,历史作为融知识传授、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为一体的人文学科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显得重要。作为历史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这块教育沃土,从而优化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多媒体的运用,使历史课程的导入形式变得多样化,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求知欲。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件等信息,再现历史情境,使历史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三《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学,音乐,美术这些作品的理解,可以给学生播放拜伦、雨果、贝多芬等人的生评简历,接着再播放他们的作品及其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又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的运用,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在新课导入环节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后,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就此戛然而止。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的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目前,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一般是概述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叙事简洁,议论精当,但却缺少生动、具体、形象的描绘;教材中虽配有一些插图,但数量少,色彩单调,缺乏立体感。如何将陌生枯燥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是许多历史教师冥思苦想并研究的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如能运用幻灯片、音像资料就可以充分地再现历史画面,这样既有立体感,学生记忆而很深刻。通过一个小影片的展示,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促使了学生历史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也更乐于参与。
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高中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其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容易事一些学生“望史生畏”。如何在课堂恰当的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历史老师很值得关注的一个环节。科学证明,人脑是有分工的:左半球负责语言、数字、逻辑等信息;右半球负责处理图像、模型、音乐等信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学生置身于音像、语言、文字的环境中,是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补充,比如《国公的十年对峙》一课中,重点是讲红军长征。在讲述该部分内容是,我用了flash制作红军长征示意图,运用鼠标将红军经过的地方给标注出来,而且,这一操作过程由学生看过课本后完成。通过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容量,获得了较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依据教学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需求,遵循科学性、适应性、针对性原则,灵活地创造性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技术,以使课堂气氛活泼、形式多样,让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历史教学锦上添花,激活历史课堂。但是,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和依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就有可能导致哗众取宠,主体和主次不分,甚至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因此,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和教学手段,它必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融为一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只有按教材的需要和学情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态度冷漠,动力匮乏,行为疲沓,效果欠佳,陷入“课上玩,作业抄,考前背,考后忘”的怪圈。究其原因,除了社会问题外,主要症结在于:
1.历史学系价值观的偏差。现行的升学教育模式,使不少学校匍匐在升学率的魔杖之下,历史课被视为“副科”,大多排在上午第三四节课或者下午第一二节课,这些时间恰好是人体记忆低潮“回归线”的附近,课堂效率低下。
2.产生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之下的象形的历史教学格调,缺乏“活血化淤”的功能,并反过来强化了学生的厌史情结。其主要表现形态为: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没有更新,仍沿袭几十年一贯制的“讲听背”的直线型教学格局,没能摆脱“填鸭式”的模式。教学手段落后,电化教学往往只用于公开课,多数教师仍没有能走出“黑板,粉笔加嘴皮”。教学分量过重,学生普遍患有“消化不良症”。
由是观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历史教学却仍然停滞在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重教轻学,重知轻智,重记轻思等反常现象,已经使历史课堂教学走向自我窒息的“死胡同”。因此改变历史课堂教学,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增强教学后劲实在必行,否则就不能适应国家“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形式多样、百花齐放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根据不同的授课类型采取以“学案教学”为主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也就是每次上课我都会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写成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教师上课的教学目标、基础知识、重点和难点内容、知识结构和体系、教学程序、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新授课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课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1.新课前的倒入,引发思维的火花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一堂课而言,思维也有一个从引发到深化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思维的火花,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为此我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倒入形式。
(1)进行以激发思维为出发点的智力测验
学生由于受前节课内容的影响或者课余活动控制不当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较大的前摄抑制。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引入新课前根据学生的临场状况以激发思维为出发点出一二到智力题让学生抢答。智力题以重要的历史年代、时间、人物、地名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名称为主。如,依据教材说出618年中国历史上两件重大事件。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很快答出: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和李渊称帝建唐并定都长安。(2)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的方式倒入新课。目前课堂教学一般以复习旧知识过度到新课,为了突破这一环节中一问一答的形式,我把组织知识竞赛这一富有竞争意识的活动引入课堂,以期在复习的基础上倒入新课。一般情况下,根据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编制5-10个选择题、是非题或填空题(以课后习题和后面的大事年表为主),事前准备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机打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另外还有教学目标倒入、歌曲倒入、问题倒入、故事倒入、教学基本内容直接倒入、相关的历史和重大实事政治、国家方针政策问题倒入等。
2.多样的课堂教学,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使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应该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合作关系。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和生存,不断提高其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程序。(1)问题教学。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几个能概括本课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比如在讲国民大革命这章《国共合作的实现》,我提前倒入,说明这章一共有四节内容,分别是大革命的准备、兴起、发展、失败,第一节是准备,包括政治准备和军事准备。国共合作是政治准备,黄埔军校的建立是军事准备。阅读课文回答问题:①国共合作的条件有哪些,合作的方针是如何确定的,合作的标志是什么?②黄埔军校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意义?学生回答出这些问题后就基本上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2)历史图示教学。图示教学能加强视觉信息,能化复杂为简明,能建立系统观点,能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 (3)四段式教学。学生先按老师布置的自学提纲进行自学,学生自讲,教师精讲,学生自练。另外还有结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程序教学、谈话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会采取相应的教学形式。
3.升华的结束语,激发反思的余波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的小结。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在小结中,我经常用悬念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给课后学习布置下疑阵,以诱发学生渴望知识结论的愿望。比如在讲完《甲午中日战争》这节内容时候,我说,甲午中日战争后,请政府的腐败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人民为了挽救危机,各个不同的政治力量做哪些出了不同的反应,具体情况如何呢?通过这一质疑为以后讲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请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奠定了基础。有时候我也会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复习课
复习课需要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意提高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以提高解题能力。为此,单元复习课我会把本章各节的知识结构以图示的形式印成学案,并把有关的知识专题一起写上,这样既让学生知道阶段特征,了解了专题知识,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和提高。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的复习更是如此。
(三)试卷讲评课
考试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看卷时我会用心记下学生出错误的地方,上课时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分小组互相讨论,然后由学生给出答案,教师再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讲解时,也采取多种方法。我们常说文史不分,讲题时我会竭尽所能,充分利用语文知识对材料进行句型的分析等,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技巧、规律和方法。比如对事件的分析会给学生总结从背景、目的、领导、主力军、指导思想、内容或过程、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去分析。对于政治力量要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分析,比较题如何确定比较项等。在认识问题时要用辨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五、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课堂改革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思想品质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从而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更好的服务与社会。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困惑。
【关键字】 历史教学 多媒体技术 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逐步进入课堂教学。那么,历史作为融知识传授、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为一体的人文学科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显得重要。作为历史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这块教育沃土,从而优化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多媒体的运用,使历史课程的导入形式变得多样化,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求知欲。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件等信息,再现历史情境,使历史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三《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学,音乐,美术这些作品的理解,可以给学生播放拜伦、雨果、贝多芬等人的生评简历,接着再播放他们的作品及其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又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的运用,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在新课导入环节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后,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就此戛然而止。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的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目前,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一般是概述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叙事简洁,议论精当,但却缺少生动、具体、形象的描绘;教材中虽配有一些插图,但数量少,色彩单调,缺乏立体感。如何将陌生枯燥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是许多历史教师冥思苦想并研究的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如能运用幻灯片、音像资料就可以充分地再现历史画面,这样既有立体感,学生记忆而很深刻。通过一个小影片的展示,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促使了学生历史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也更乐于参与。
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高中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其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容易事一些学生“望史生畏”。如何在课堂恰当的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历史老师很值得关注的一个环节。科学证明,人脑是有分工的:左半球负责语言、数字、逻辑等信息;右半球负责处理图像、模型、音乐等信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学生置身于音像、语言、文字的环境中,是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补充,比如《国公的十年对峙》一课中,重点是讲红军长征。在讲述该部分内容是,我用了flash制作红军长征示意图,运用鼠标将红军经过的地方给标注出来,而且,这一操作过程由学生看过课本后完成。通过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容量,获得了较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依据教学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需求,遵循科学性、适应性、针对性原则,灵活地创造性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技术,以使课堂气氛活泼、形式多样,让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历史教学锦上添花,激活历史课堂。但是,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和依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就有可能导致哗众取宠,主体和主次不分,甚至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因此,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和教学手段,它必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融为一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只有按教材的需要和学情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态度冷漠,动力匮乏,行为疲沓,效果欠佳,陷入“课上玩,作业抄,考前背,考后忘”的怪圈。究其原因,除了社会问题外,主要症结在于:
1.历史学系价值观的偏差。现行的升学教育模式,使不少学校匍匐在升学率的魔杖之下,历史课被视为“副科”,大多排在上午第三四节课或者下午第一二节课,这些时间恰好是人体记忆低潮“回归线”的附近,课堂效率低下。
2.产生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之下的象形的历史教学格调,缺乏“活血化淤”的功能,并反过来强化了学生的厌史情结。其主要表现形态为: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没有更新,仍沿袭几十年一贯制的“讲听背”的直线型教学格局,没能摆脱“填鸭式”的模式。教学手段落后,电化教学往往只用于公开课,多数教师仍没有能走出“黑板,粉笔加嘴皮”。教学分量过重,学生普遍患有“消化不良症”。
由是观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历史教学却仍然停滞在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重教轻学,重知轻智,重记轻思等反常现象,已经使历史课堂教学走向自我窒息的“死胡同”。因此改变历史课堂教学,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增强教学后劲实在必行,否则就不能适应国家“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形式多样、百花齐放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根据不同的授课类型采取以“学案教学”为主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也就是每次上课我都会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写成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教师上课的教学目标、基础知识、重点和难点内容、知识结构和体系、教学程序、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新授课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课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1.新课前的倒入,引发思维的火花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一堂课而言,思维也有一个从引发到深化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思维的火花,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为此我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倒入形式。
(1)进行以激发思维为出发点的智力测验
学生由于受前节课内容的影响或者课余活动控制不当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较大的前摄抑制。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引入新课前根据学生的临场状况以激发思维为出发点出一二到智力题让学生抢答。智力题以重要的历史年代、时间、人物、地名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名称为主。如,依据教材说出618年中国历史上两件重大事件。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很快答出: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和李渊称帝建唐并定都长安。(2)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的方式倒入新课。目前课堂教学一般以复习旧知识过度到新课,为了突破这一环节中一问一答的形式,我把组织知识竞赛这一富有竞争意识的活动引入课堂,以期在复习的基础上倒入新课。一般情况下,根据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编制5-10个选择题、是非题或填空题(以课后习题和后面的大事年表为主),事前准备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机打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另外还有教学目标倒入、歌曲倒入、问题倒入、故事倒入、教学基本内容直接倒入、相关的历史和重大实事政治、国家方针政策问题倒入等。
2.多样的课堂教学,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使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应该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合作关系。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和生存,不断提高其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程序。(1)问题教学。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几个能概括本课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比如在讲国民大革命这章《国共合作的实现》,我提前倒入,说明这章一共有四节内容,分别是大革命的准备、兴起、发展、失败,第一节是准备,包括政治准备和军事准备。国共合作是政治准备,黄埔军校的建立是军事准备。阅读课文回答问题:①国共合作的条件有哪些,合作的方针是如何确定的,合作的标志是什么?②黄埔军校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意义?学生回答出这些问题后就基本上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2)历史图示教学。图示教学能加强视觉信息,能化复杂为简明,能建立系统观点,能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 (3)四段式教学。学生先按老师布置的自学提纲进行自学,学生自讲,教师精讲,学生自练。另外还有结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程序教学、谈话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会采取相应的教学形式。
3.升华的结束语,激发反思的余波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的小结。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在小结中,我经常用悬念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给课后学习布置下疑阵,以诱发学生渴望知识结论的愿望。比如在讲完《甲午中日战争》这节内容时候,我说,甲午中日战争后,请政府的腐败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人民为了挽救危机,各个不同的政治力量做哪些出了不同的反应,具体情况如何呢?通过这一质疑为以后讲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请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奠定了基础。有时候我也会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复习课
复习课需要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意提高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以提高解题能力。为此,单元复习课我会把本章各节的知识结构以图示的形式印成学案,并把有关的知识专题一起写上,这样既让学生知道阶段特征,了解了专题知识,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和提高。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的复习更是如此。
(三)试卷讲评课
考试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看卷时我会用心记下学生出错误的地方,上课时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分小组互相讨论,然后由学生给出答案,教师再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讲解时,也采取多种方法。我们常说文史不分,讲题时我会竭尽所能,充分利用语文知识对材料进行句型的分析等,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技巧、规律和方法。比如对事件的分析会给学生总结从背景、目的、领导、主力军、指导思想、内容或过程、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去分析。对于政治力量要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分析,比较题如何确定比较项等。在认识问题时要用辨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五、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课堂改革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思想品质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从而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更好的服务与社会。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