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们抱怨:我刚讲过的怎么又不会了……
老师们还抱怨:让学生们自主,他们就偷懒;让他们合作,他们就合而不作……
老们继续抱怨:新课程,折腾人。
类似的抱怨,我遭遇过多次。是啊!我们确实很迷惑:为什么讲的时候都弄懂了,独立完成的时候就做不对呢?我们确实很迷茫: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怎样才能让他们独挡一面?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遭遇着“山重水复疑无路”,如何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
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要构建高效课堂必须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落到实处,想方设法激发兴趣,体验学习乐趣,体会成功喜悦,实现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到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第二是让学生真正学到最有价值的知识,最终养成他们的能力。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科学知识还是人文常识?或者全都不是。建构主义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学生自主过程中发现问题,自主解决得到的知识。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很大程度上还是披着新课程的外衣下的“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正如斯宾塞所说的:“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也就是老师讲解的太多,学生被动接受,依葫芦画瓢,不能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高效课堂要求学生主体自主积极地获取知识,无论是提取信息、归纳整理还是运用演练,学生自始自终全程参与,独立完成,即使有些疑难的问题,也能通过互相讨论最终基本解决。如此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所以我们要真正落实新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想中学”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议中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答能力,“演中学”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大胆尝试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第三是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毋庸置疑,好习惯成就未来。学生的课前预习、独学、对学、讨论以及双色笔作笔记等,都能培养学生良好笔记、思考等学习习惯,,而这些好习惯一旦养成,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第四是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学生的对学、群学,其目的是让独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拿出来共同讨论。课堂务必高度重视对学与群学,它可以解决疑难,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特别是评价激励机制的实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共同提高,本小组才能在全班乃至全校中做到出类拔粹,这也就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为良好班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传统教学下,老师们总认为自己讲得越多越好, 哪怕是讲得口干舌燥也再所不惜,总不敢放手让学生们独立去干, 因为老师们总觉得这样才能绝对地提高学生们的成绩。殊不知学生们都没有接受,没有掌握,那又怎么能提高学生们的成绩呢?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转变角色,减轻师生负担,才能做到了“不教而教”。这样一箭双雕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教学必须找准方向,才不会有 “山重水复疑无路”式的迷茫;教学必须认真把握课程的价值取向,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老师们还抱怨:让学生们自主,他们就偷懒;让他们合作,他们就合而不作……
老们继续抱怨:新课程,折腾人。
类似的抱怨,我遭遇过多次。是啊!我们确实很迷惑:为什么讲的时候都弄懂了,独立完成的时候就做不对呢?我们确实很迷茫: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怎样才能让他们独挡一面?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遭遇着“山重水复疑无路”,如何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
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要构建高效课堂必须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落到实处,想方设法激发兴趣,体验学习乐趣,体会成功喜悦,实现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到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第二是让学生真正学到最有价值的知识,最终养成他们的能力。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科学知识还是人文常识?或者全都不是。建构主义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学生自主过程中发现问题,自主解决得到的知识。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很大程度上还是披着新课程的外衣下的“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正如斯宾塞所说的:“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也就是老师讲解的太多,学生被动接受,依葫芦画瓢,不能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高效课堂要求学生主体自主积极地获取知识,无论是提取信息、归纳整理还是运用演练,学生自始自终全程参与,独立完成,即使有些疑难的问题,也能通过互相讨论最终基本解决。如此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所以我们要真正落实新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想中学”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议中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答能力,“演中学”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大胆尝试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第三是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毋庸置疑,好习惯成就未来。学生的课前预习、独学、对学、讨论以及双色笔作笔记等,都能培养学生良好笔记、思考等学习习惯,,而这些好习惯一旦养成,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第四是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学生的对学、群学,其目的是让独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拿出来共同讨论。课堂务必高度重视对学与群学,它可以解决疑难,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特别是评价激励机制的实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共同提高,本小组才能在全班乃至全校中做到出类拔粹,这也就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为良好班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传统教学下,老师们总认为自己讲得越多越好, 哪怕是讲得口干舌燥也再所不惜,总不敢放手让学生们独立去干, 因为老师们总觉得这样才能绝对地提高学生们的成绩。殊不知学生们都没有接受,没有掌握,那又怎么能提高学生们的成绩呢?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转变角色,减轻师生负担,才能做到了“不教而教”。这样一箭双雕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教学必须找准方向,才不会有 “山重水复疑无路”式的迷茫;教学必须认真把握课程的价值取向,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