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佛教与墓室壁画艺术研究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辽代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中国多民族当中,契丹族是十分重要的民族,对辽代佛教、墓室壁画等各方面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概述了辽代佛教,探究了辽代墓葬群壁画艺术对佛教的展现。
  关键词:辽代佛教;墓室壁画;艺术
  近几十年,随着很多文物、壁画等从辽代的墓葬当中出土,对辽代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各国博物馆当中,辽代宣化墓群壁画得到了多次的展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展示了我国古代民族璀璨的艺术。辽墓壁画有着非常广泛的内容,比如出行图、散乐图等,墓室壁画的不同题材对不同的历史文化进行展现,有着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佛教对辽代有着重要的影响,辽代建造了很多佛寺和佛塔,遗留下很多佛像雕塑艺术品。墓室壁画对辽代佛教以及美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参考资料。
  ●   辽代佛教的概述
  契丹族最早是信仰萨满教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佛教的思想更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使得统治阶层对佛教文化进行大量的宣扬,这样便于对百姓进行统治,契丹人的信仰也从萨满教转变为佛教。
  佛教传入契丹主要有四种途径(1)。第一种途径,在隋唐战乱时期,北方的统治阶级非常信奉佛教,广修寺庙、大量经文被翻译,使得佛教在民间有着比较广泛的流传,契丹与中原在多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中原的信仰比较熟知,使得佛教也对契丹人有了广泛的影响,但是还没有真正信仰佛教。
  第二种途径,在契丹还和其他北方民族有着比较多的接触时期,契丹比较弱小,对突厥等民族有所依附,而这些民族大都信仰佛教,这也对契丹的信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种途径,在契丹首领阿保机占领很多汉地城邑时,俘获了许多城民,这些城民中有不少佛教徒和僧尼,他们对佛教文化在契丹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四种途径,在10世纪,契丹在向南攻占汉地的同时,也向东进行了拓张,东面的民众也信仰佛教,这对契丹佛教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契丹统治阶级的推动下,公元902年至公元947年间,佛教开始在契丹传播,这为契丹佛教文化的发展与盛行打下了基础。
  辽代契丹贵族对佛教甚为推崇,阿保机引入了佛教,将其作为精神工具来统治人民。阿保机修建了开教寺,这成为建寺的开端。阿保机本人更崇尚儒学。
  从太宗耶律德光开始,契丹贵族中开始信仰佛教,耶律德光使佛教在辽代传播开来。辽景宗专门设置了管理宗教的官吏,辽景宗还首创了僧官。辽圣宗时契丹文化不断汉化,使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辽圣宗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圣宗不仅能够吟诗作赋,而且对僧尼的一些恶劣行为进行限制。到了辽兴宗耶律宗真时更加崇尚佛法,他亲自拜佛,僧官的官职更高,在兴宗之前的辽代皇帝,都没有像他这样礼佛。
  辽代诸多皇帝都有饭僧的举动,从兴宗开始打破了不提寺庙的禁令。到了道宗时,对佛教更加崇尚,甚至有些疯狂。一些皇帝对佛经过度钻研,对国家政务反而有所忽视。
  佛教当中不倡导杀生,而契丹作为游牧民族,狩猎是生活所需,也是重要的练兵方式,对狩猎的限制,给辽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苦。伴随着佛教思想的根深蒂固,辽人减少了狩猎的活动,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骁勇善战,过度崇尚佛教也成为辽代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2)。
  ●   辽代墓葬群壁画艺术对佛教的展现
  在辽代壁画墓当中,最早的标志为帝王陵,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遗址是辽圣宗庆东陵。在这座辽墓中有等级很高的壁画,墓内有彩绘的花、珠宝等图案。在壁面上描绘着很多人物,在东陵壁画上描绘的山水风景有着美好的样式。在辽阳先后发现了一些辽代壁画墓,北宰相萧义墓座是比较大型的室墓,有十米长的壁画绘制在墓道的两壁,分别绘制着不同的内容。
  (一)宝山辽代壁画墓
  在赤峰市发现了宝山辽代壁画墓,考古学家抢救性发掘了两座墓葬,对这两座墓葬进行了编号,编为1号和2号,这两座墓葬多次被盗掘,里面的随葬品已经非常少,但是两座墓葬留下了珍贵的壁画,这些壁画有着精湛的工艺,有些十分精美。1号墓在墓室和石室的内外都绘制了壁画,这些壁画有将近100平方米的面积,绝大部分保存良好,只有局部脱落。其中非常精美的是《降真图》和《高逸图》。
  2号墓也在墓室和石室的内外绘有壁画,这些壁画原来的面积大概在60平方米左右,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30平方米左右。最为精美的壁画就是石室内极为考究的《颂经图》和《寄锦图》。这些壁画充分展示了汉地的特点,其中《颂经图》描绘的女子盛装打扮,有着丰润的容貌,有着讲究的发型,像唐代的仕女图。《降真图》《颂经图》都展现了墓主人对死后佛教信仰的向往。《高逸图》和《寄锦图》则展现的是墓主人对道德品行的追求。宝山辽墓石室中,壁画所展示的精神风貌,能够体现出阿保机对皇室贵族的要求。
  此外,在两个墓葬中还有契丹小字碑和纪年墨书题记。在1号、2号墓壁画中有着各种颜色的展现,并且描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壁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比如建筑、陈设、宗教、服饰等,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基本上展现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和爱好,有着比较显著的时代特征。壁画通过写实和渲染展示了高超的技艺,在对唐传统绘画方式保存的基础上,体现了五代时期的特点(3)。辽代壁画为研究辽代、晚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生活、习俗、建筑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二)宣化辽墓壁画
  宣化辽墓壁画、文化风俗等对契丹民族的汉化生活进行了形象的展现,对辽代旧制度进行了继承,同时还对北宋人家的风格进行了保留。宣化辽墓壁画在内容上与墓主人的信仰有关系,这使得壁画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生和死的联系进行了展示,宣化辽墓壁画也对民间的画工有着充分的体现,汉地成为许多样式题材的源泉(4)。在宣化辽墓壁画当中,有着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出现了很多备茶图和备经图,从而对品茶人物的生活进行了展示,对古人的安逸生活进行了刻画。通过对各种生活画面生动、形象的展示,体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宣化辽墓壁画出现的饮茶内容,对唐文化进行了展现,在备茶图当中各种茶道工序被细致地展示出来,这也成为重要的辽代茶文化研究依据。宣化辽墓壁画中备茶壁画的频繁出现,主要是由于把茶作为祭品,这样的茶道图在墓葬中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在茶道盛行的唐宋也很少用茶来祭祀。在唐宋生活当中,饮茶是十分时尚的方式,而在唐宋的墓葬当中却没有出现备茶壁画,而是在辽代壁画中出现。备茶图与备经图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在壁画中有两个侍者在为主人备茶,案桌上摆放着佛经,这个案桌专门是備茶和备经用的。
  对宣化辽墓壁画备经图研究发现,墓主都信仰佛教,佛教所需使茶文化发展起来,僧人喜欢饮茶,在寺庙中有专门进行饮茶的场所。饮茶文化的遍及,使得僧人的饮茶习惯也得到了延续。宣化辽墓壁画中出现的茶内容,深层体现了当地佛教受茶文化的影响,也对寺院中饮茶传统进行了反映。宣化辽墓壁画的墓主人生前有饮茶习惯、崇尚佛教,展现了墓主人的宗教生活。此外,在宣化辽墓壁画中还出现了很多桃子的形象,桃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结束语
  辽代墓葬壁画有着精美的绘制技艺、有着丰富的题材内容,再现了辽人的日常生活。同时在辽代墓葬壁画中,对佛事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分展现,体现了墓主人对佛教信仰的崇尚。
  (作者简介:洪惠,1973年8月,女,蒙族,籍贯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大学本科学历,文博中级馆员,从事民族史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慧国,考古、宗教与艺术: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汪小洋新著《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评介[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8,33(4):96—100;
  (2)刘丽娜,浅析辽代墓室壁画与契丹文化[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No.131(8):56—57;
  (3)于欣露,两汉时期洛阳地区墓室壁画的构图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83—84;
  (4)吴思佳,辽代墓室人物壁画美术的主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4):165—168。
其他文献
扇,原是招风纳凉之物,曾作为礼仪用具以示威严,后发展为反映社会风尚与文化交流的物证。欧洲扇起源于中国。16世纪初,葡萄牙船队来到中国东南沿海,首次将中国折扇引入欧洲,从此开启了西方扇子发展的新时代。到18世纪,欧洲扇成为尊贵身份与荣耀地位的象征,由此发展出既与欧洲艺术潮流相呼应,又明显受“中国风”影响的扇文化。  “中国风”(Chinoiserie)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时尚界。关于“中国风”的阐释,
期刊
抗美援朝时期,共青团员罗盛教在朝鲜因救当地少年崔莹而壮烈牺牲,后因其不分国界的大道主义被誉为国际主义战士。朝鲜以多种方式纪念罗盛教,同时不忘关怀失去爱子的罗盛教双亲,曾多次赠送其父亲罗迭开意义非凡的物品。1985年,罗迭开捐赠部分个人获赠物品给罗盛教纪念馆,其中包括两件纪念锦旗、一枚二级国旗勋章、一张国旗勋章证书。这四件文物见证获救少年崔莹对恩人家属罗迭开父爱般深刻的感情,见证罗迭开与朝鲜官方和民
期刊
契丹人笃信佛教,从其建国起佛教就成为契丹维护统治的重要方式。在当时,契丹上层为安抚掠来的汉民,“城龙化州于潢河之南,始建开教寺”(1)。此后佛教迅速普及开来,佛教各宗派、法门、供养方式、造像及雕刻技术也随之来到辽地。  ● 佛教在辽地统辖区域的发展  契丹人最初信仰的是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的是各种自然神灵,并且有巫等神职人员来祭祀诸神。但这些巫有些不仅是神灵的代言人还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以
期刊
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其产生和发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上世纪后期我国学者对道教研究进入黄金时期,本文结合馆藏铜镜,研究铜镜与道教思想文化的关系,探讨古代铜镜中道教思想的体现及道教在利用铜镜的同时对铜镜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铜镜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发现于距今约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一直到清末逐渐被玻璃镜替代。道教是我国传统宗教,由先秦时期的道家发展而來,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济世救人是其
期刊
绢本重彩《清着龙袍先祖神丹》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修复前,画心残裂绢质酥脆,遭到虫蛀,画面掉色,人物面部返铅。经过除尘、固色、治返铅、清洗、揭补(缺失画心的修补)、托心、贴折条、(折损部位的加固)打胶矾、全色、砑装等一系列修复过程,使这幅佳作最终再现原画风貌。  针对此画《清着龙袍先祖神丹》的破损状况,以及造成画意损伤易掉色等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来制定详细的修复计划。以前重裱已对
期刊
名人故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名人效应,铭刻着时代印记。张氏帅府作为名人故居之一,是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私宅,始建于1914年,是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好张氏帅府,对于贯彻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和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
期刊
要了解华夏的佛教文化,就不得不知晓中国的四大佛教圣地: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和九华山。故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2015年,发行了四组“中国佛教圣地系列金银纪念币”,以此弘扬我国优秀的佛教文化,展现华夏秀丽的自然风光。  ● 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金银纪念币  央行在2012年5月24日发行的这套金银币,充分展示了五台山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该套币突出主题主要有两层:首先它是佛教题材,表现的是中国
期刊
这是一方土地革命时期黄公略、藤代远使用过的铜墨盒(见图),此刻铜墨盒出自清末民初刻铜名家吕振茂之手。墨盒纵6.8、横4.8、高1.9厘米。盒为铜质、长方形、子母口。盖有铭文:“吕振茂,是日林中生玉竹,月明花下美人來,天上看夏日应”。盖完整,器底残破。盒内有使用后留下的墨痕。墨盒器型方正,用材讲究,刻字布局章法大方、舒展而紧凑、刻工形神兼备、线条坚定、流畅、深刻,汇诗、铭成一器。  ● 刻铜墨盒沿革
期刊
瓦当自西周出现,延至汉代臻于鼎盛,数量繁多,种类丰富,广泛出土于汉代陵园、礼制建筑、墓葬和居住遗址。通过对汉代瓦当装饰纹饰审美内涵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作为建筑构件的瓦当,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人表达和传递升仙信仰、生死观念、自然崇拜、王权崇拜等社会信仰的重要文化载体或媒介物。  ● “瓦”与“瓦当”  瓦,《说文》解释为:“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象形也。”段玉裁释:“凡土器未烧之素谓之坯,已烧谓之瓦。”(
期刊
博物馆是留住文化根脉、传承文明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基层博物馆在提供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化研究、藏品保管等作用之外,还应实现好社会文化价值,保护好地区文化和自然遗产。  ● 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博物馆  与过去相比,公众对博物馆的期待、需求和服务日渐提高和精准化。如今的博物馆不仅仅承担着保护文物的责任,还是开放的公共教育平台,更是构建与传递文化认同的重要平台,逐渐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