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冠心病人群发生急性事件的危险,保护心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预防的基本策略为降低多种危险因素水平、减少心肌损害和防止心肌重塑,具体措施包括戒烟、健康膳食、适当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控制血压、控制LDL-C水平,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及治疗糖尿病。近十几年来,冠心病二级预防一直是心血管领域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可大体分成两
【机 构】
: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冠心病人群发生急性事件的危险,保护心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预防的基本策略为降低多种危险因素水平、减少心肌损害和防止心肌重塑,具体措施包括戒烟、健康膳食、适当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控制血压、控制LDL-C水平,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及治疗糖尿病。近十几年来,冠心病二级预防一直是心血管领域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可大体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寻找和评价冠心病二级预防基本策略和具体措施。这阶段的研究虽然还在深入开展,但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已明确地证明了上述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必要性和安全性,并已写入国际范围内广泛采用的指南和建议书。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第二阶段的研究逐渐成为主旋律,被称为实施研究(implementation research)或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第一阶段研究结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其著名的大型研究包括欧洲的EUROASPIRE系列研究、欧洲的GRACE研究、美国的GWTG研究。这些研究以医院的患者为起点,通过注册研究的方式获得冠心病患者治疗现状和存在问题,继而提出各项二级预防措施实施的达标水平(benchmark),并通过对医务人员、患者教育和改善临床实施路径中相关的管理环节,促进二级预防措施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实施。第二阶段研究的发展反映了目前冠心病二级预防存在的主要问题已从“做什么”过渡为“如何做”。如何将已获得的知识转化成临床实践在医学领域的呼声日益增大,并带动了医学健康信息服务产业和医疗规范实施管理体系的快速发展。而将已获得的知识和循证医学证据转化成临床实践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的主要方向。
其他文献
近年来各种原因引起的猝死病例呈增加趋势,一些名人的突然故去留给人们太多的遗憾,对医务界来说至少有两点遗憾:一是说明预防、保健、急救等工作尚不够得力;二是患者的死因仅是推测,而猝死的原因很多,不一定都是心肌梗死引起,若未做尸检则不能下定论。回顾医学史可以发现,尸检对医学发展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我国尸检工作近年来被严重削弱。原因是多方面的,认识不够是主要原因。《沈阳日报》1994年6月26日曾报道了
消化不良(dyspepsia)指上腹疼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等症状,是一组很常见的症状群。在西方国家人群中消化不良的患病率为15%~25%,我国消化不良患者约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0%,占消化门诊的50%。消化不良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症状易复发,诊治费用逐年上升,因此对其的处理越来越受临床医师的重视。
2002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肾脏病患者生存质量指导(K/DOQI)专家组首次正式提出慢性肾脏病(CKD)的概念。随后在2004年全球提高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经过讨论肯定了K/DOQI关于CKD的定义与分期,并进行了修订和推广。
甲状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不到1%,但却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国外文献报道的平均发病率为4~6/10万。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2003年美国的发病率达到10/10万;近10年来每年增加5%。目前尚不清楚增加的原因是发病率确实增加,还是由于高分辨率的B超等检测手段的广泛应用导致发现率提高。我国目前尚无患病率和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CD+8T淋巴可通过细胞毒作用对ITP患者的血小板造成破坏。本研究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凋亡百分率及CD+8T淋巴细胞CX3CR1mRNA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CD+8T细胞免疫异常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上世纪由于胃镜及结肠镜技术的普及,使胃与结肠疾病的诊断有了飞跃性进展,相比之下,由于小肠距口侧和肛侧均较远,且具有长度长、迂曲和游离的特点,一般内镜难以进入全小肠,使小肠疾病的诊断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难题。随着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技术的问世,小肠疾病的诊断进入了新的纪元。与其他内镜相比,CE的无痛性特点备受青睐,特别是老人与儿童。近年国产CE相继投入使用,CE的检查费
患者女,54岁。因“腹痛、恶心6h”于2008年9月2日入院。患者6h前晚餐后腹痛,始为上腹部,渐弥散至全腹,呈阵发性绞痛,无发热、呕吐及腹泻,2h前曾排便。既往史:15年前曾因卵巢癌行卵巢癌根治术,术后应用铂类制剂静脉化疗;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控制可。无吸烟、酗酒史,家族史无特殊。
微小残留白血病(MRL)是造成白血病难治和复发的主要原因。依靠提高剂量及加强化、放疗等手段难以完全清除MRL,且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大。人们早已认识到白血病的彻底治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体免疫系统对MRL的清除作用,在白血病采用自体或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时复发率远高于异基因HSCT等事实充分地验证了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后者产生了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从而达到彻底清除白血病细胞的目
ghrelin是1999年被发现,由胃肠道分泌的28个氨基酸的多肽,其作用除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外,还与能量代谢等密切相关。本研究主要观察Graves病患者治疗前在负能量代谢平衡下及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清ghrelin水平的变化,进一步分析空腹血清ghrelin水平与空腹血浆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及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关系。
目的 探讨伴有骨髓肉芽肿病理表现的疾病种类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骨髓活检的组织病理结果,对其中发现骨髓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217例次骨髓活检中有20例患者发现骨髓肉芽肿,阳性率为0.38%,年检出率为2.9例/年。最终诊断血行播散型结核病13例占65%、血液肿瘤4例、病毒性肝炎2例以及急性间质性肾炎1例。结论 骨髓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病理改变,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