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读到果麦出品的《纳兰词》而想起提笔写一写纳兰容若。那古旧的人,存于我的意念之中,是那样早,仿若初恋。我最早读的《饮水词》版本是中华书局的《饮水词笺校》,而此次果麦版本的《纳兰词》是以《通志堂集》中收录的纳兰词为底本,参考榆园本(《榆园丛刻》)以及中华书局《饮水词笺校》,堪称精品,值得珍藏。
我是那样真挚地为《饮水词》,为纳兰容若这个人心动过,欢喜过,阑珊过……以至于我心中一直更愿意把《饮水词》叫作《纳兰词》。虽然我后来懂得,《饮水词》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意思。
曾是那般热望,在字里行间投入的心力和关注并不逊于现实生活中任何一场真正的爱恋,也因此,到如今,再想起他会有一种旧欢如梦,恍若隔世的感觉。
最早知道纳兰,是看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那是少数我不曾知晓的姓名。我读诗词的口味很传统,是以唐宋为尊,算来数去,清词都不曾入眼中,直到读到《饮水词》才有沧海遗珠的喜悦。
彼时对其词真是惊为天人,念念不忘,继而对纳兰容若的生平经历,性格乃至于情感波折细微之处的了知,远甚于对我身边的那些少年。我不记得我曾经对哪个少年动心,动情,也忘却了别人与我的相处和说过的话,却执意记得,他词集里的句子。
又是因着读多了《红楼梦》的缘故,我有一段时间特别爱读《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忘记在哪里读过一段资料,只记得当时的资料里闲闲一笔写道:《红楼梦》于乾隆年间成书,有大臣将书稿进奉给乾隆。乾隆阅后笑言,此乃明珠家事也。我因着这一段逸闻而去留意了纳兰明珠,继而留意到纳兰容若(或许应该更正式地称他为“纳兰性德”或“纳兰成德”)与《红楼梦》若隐若现似是还非的关联。
当我慢慢察觉曹公笔下“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贾宝玉”的真身可能是纳兰公子的时候,我有了探究的兴致。从未欣赏过贾宝玉的我,却欣赏起了纳兰容若。
他是满清贵胄,正黄旗,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纳兰氏又译作纳喇氏、那拉氏,为满族八大姓之一。与爱新觉罗家是紧密的姻亲关系。父亲是熙朝权相,权倾一时,他自己是当世著名的才子,研习经史,凭真才实学而不是靠父辈的恩荫考中了进士,又成为当时满汉文士公认的词坛宗主。
才高绝代,待人良善却英年早逝,他的家族在他身后,很快就大厦将倾,荣光不复……不需要更多的例证了,纳兰容若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是那个时代世家大族由盛而衰的典型。难能可贵的是,他拥有不逊于红楼梦中人的富贵深情,却分明比他们多了才干、责任、担当、勇武和侠义。
《饮水词》第一层美,大抵是所有初历情爱的少男少女都能即刻明了的情之悱恻和辞藻明艳。第二层美,是在有了一定的阅历和适度闲适之后,才能逐渐领会到的,物质的不虞匮乏和内心缺憾的矛盾,此种精致华美,是有钱且有闲阶层才能生出的惘惘愁,闲吟风月之兴,不是一般奔波于生计的劳苦大众所能感同身受的。第三层的美,方是文学意义上的遗憾与悲悯之美。以己身之缺憾,照见众生之哀苦。
纵然在世人眼中,出身高贵,文武双全,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应有尽有,我们的纳兰公子仍是不快乐的,正如他的知己顾贞观所言:“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随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
因为纳兰容若为爱妻卢氏所做悼亡词太过知名的缘故,世人多以为他是因为爱妻的骤逝而郁结于心,郁郁而终。然而,从古到今,除了戏本子里的痴情无用的穷书生,譬如梁山伯外,有几个有名有姓,家世出众、功业拔萃的男人会为了女人一蹶不振,郁郁而终的?留一丝憾恨终老,许来生再续前缘,已是难得。纳兰容若心中的块垒,还是同为男人,也同为失意人的顾贞观看得更清楚,说得更透彻。
以我研读《饮水词》的程度和身为女性的敏感度,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纳兰容若的词中悼亡词和追忆初恋的词是两个泾渭分明的派别。他一生并非只钟情卢氏一人,心中深藏着另一位不知名姓的神秘女子,或许是他的表妹。那吉光片羽中闪现的真实细节是骗不了人的。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别后凄凉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凡此种种,绝无可能是写他与妻子的相处,更像是从小朝夕相处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日常,以词中的隐晦程度而言,这女子后来是入宫为妃无疑……所以纳兰才有“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之憾。
然而木已成舟,旧梦难追,况且卢氏亦的确是个爱着他的好女人,慢慢他也就接受了这个温柔解意的妻子。奈何好景不长,良辰短少,在他逐渐意识到卢氏的好并试着接纳习惯她的时候,卢氏却撒手人寰。
所以你可以看到,纳兰是多么地悲戚,我有时候不免怀疑,他对卢氏的悼念,更多是源于“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愧疚。又或者,在日后漫长的追忆之中,他刻意模糊了初恋与妻子的边界,将她们合二为一。毕竟,她们都是他深爱过,又不慎失去的爱人。
王国维先生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至于“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窃以为是过誉了。毕竟纳兰容若的词作的境界还是窄小了些。至多只达到了先生所言的三重境界的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我至今仍念念不忘他那首《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穿身而过的情爱中,练就一颗曾经沧海的心,学会独自跋涉,走过凛冽的人生,任风尘扑面,鬓染霜雪。只要心头余温尚在,懂得自爱及爱人,足矣。所谓的豁达和潇洒,不过是认清得不到,已失去的现状之后,依然能够笑着,诗情画意地活下去。
我是那样真挚地为《饮水词》,为纳兰容若这个人心动过,欢喜过,阑珊过……以至于我心中一直更愿意把《饮水词》叫作《纳兰词》。虽然我后来懂得,《饮水词》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意思。
曾是那般热望,在字里行间投入的心力和关注并不逊于现实生活中任何一场真正的爱恋,也因此,到如今,再想起他会有一种旧欢如梦,恍若隔世的感觉。
最早知道纳兰,是看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那是少数我不曾知晓的姓名。我读诗词的口味很传统,是以唐宋为尊,算来数去,清词都不曾入眼中,直到读到《饮水词》才有沧海遗珠的喜悦。
彼时对其词真是惊为天人,念念不忘,继而对纳兰容若的生平经历,性格乃至于情感波折细微之处的了知,远甚于对我身边的那些少年。我不记得我曾经对哪个少年动心,动情,也忘却了别人与我的相处和说过的话,却执意记得,他词集里的句子。
又是因着读多了《红楼梦》的缘故,我有一段时间特别爱读《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忘记在哪里读过一段资料,只记得当时的资料里闲闲一笔写道:《红楼梦》于乾隆年间成书,有大臣将书稿进奉给乾隆。乾隆阅后笑言,此乃明珠家事也。我因着这一段逸闻而去留意了纳兰明珠,继而留意到纳兰容若(或许应该更正式地称他为“纳兰性德”或“纳兰成德”)与《红楼梦》若隐若现似是还非的关联。
当我慢慢察觉曹公笔下“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贾宝玉”的真身可能是纳兰公子的时候,我有了探究的兴致。从未欣赏过贾宝玉的我,却欣赏起了纳兰容若。
他是满清贵胄,正黄旗,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纳兰氏又译作纳喇氏、那拉氏,为满族八大姓之一。与爱新觉罗家是紧密的姻亲关系。父亲是熙朝权相,权倾一时,他自己是当世著名的才子,研习经史,凭真才实学而不是靠父辈的恩荫考中了进士,又成为当时满汉文士公认的词坛宗主。
才高绝代,待人良善却英年早逝,他的家族在他身后,很快就大厦将倾,荣光不复……不需要更多的例证了,纳兰容若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是那个时代世家大族由盛而衰的典型。难能可贵的是,他拥有不逊于红楼梦中人的富贵深情,却分明比他们多了才干、责任、担当、勇武和侠义。
《饮水词》第一层美,大抵是所有初历情爱的少男少女都能即刻明了的情之悱恻和辞藻明艳。第二层美,是在有了一定的阅历和适度闲适之后,才能逐渐领会到的,物质的不虞匮乏和内心缺憾的矛盾,此种精致华美,是有钱且有闲阶层才能生出的惘惘愁,闲吟风月之兴,不是一般奔波于生计的劳苦大众所能感同身受的。第三层的美,方是文学意义上的遗憾与悲悯之美。以己身之缺憾,照见众生之哀苦。
纵然在世人眼中,出身高贵,文武双全,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应有尽有,我们的纳兰公子仍是不快乐的,正如他的知己顾贞观所言:“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随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
因为纳兰容若为爱妻卢氏所做悼亡词太过知名的缘故,世人多以为他是因为爱妻的骤逝而郁结于心,郁郁而终。然而,从古到今,除了戏本子里的痴情无用的穷书生,譬如梁山伯外,有几个有名有姓,家世出众、功业拔萃的男人会为了女人一蹶不振,郁郁而终的?留一丝憾恨终老,许来生再续前缘,已是难得。纳兰容若心中的块垒,还是同为男人,也同为失意人的顾贞观看得更清楚,说得更透彻。
以我研读《饮水词》的程度和身为女性的敏感度,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纳兰容若的词中悼亡词和追忆初恋的词是两个泾渭分明的派别。他一生并非只钟情卢氏一人,心中深藏着另一位不知名姓的神秘女子,或许是他的表妹。那吉光片羽中闪现的真实细节是骗不了人的。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别后凄凉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凡此种种,绝无可能是写他与妻子的相处,更像是从小朝夕相处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日常,以词中的隐晦程度而言,这女子后来是入宫为妃无疑……所以纳兰才有“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之憾。
然而木已成舟,旧梦难追,况且卢氏亦的确是个爱着他的好女人,慢慢他也就接受了这个温柔解意的妻子。奈何好景不长,良辰短少,在他逐渐意识到卢氏的好并试着接纳习惯她的时候,卢氏却撒手人寰。
所以你可以看到,纳兰是多么地悲戚,我有时候不免怀疑,他对卢氏的悼念,更多是源于“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愧疚。又或者,在日后漫长的追忆之中,他刻意模糊了初恋与妻子的边界,将她们合二为一。毕竟,她们都是他深爱过,又不慎失去的爱人。
王国维先生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至于“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窃以为是过誉了。毕竟纳兰容若的词作的境界还是窄小了些。至多只达到了先生所言的三重境界的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我至今仍念念不忘他那首《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穿身而过的情爱中,练就一颗曾经沧海的心,学会独自跋涉,走过凛冽的人生,任风尘扑面,鬓染霜雪。只要心头余温尚在,懂得自爱及爱人,足矣。所谓的豁达和潇洒,不过是认清得不到,已失去的现状之后,依然能够笑着,诗情画意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