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火花;调动已有经验,激发内心矛盾;探寻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和谐氛围,让课堂充满民主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科学探究;兴趣激发;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81-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热爱,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兴趣做舟,教师应探索和实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变成“乐之者”。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火花
“问题情境是指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种困惑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一致,若在某种情境下出现与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人们就会出现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
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正式讲授新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一些与教材有关的问题,揭示矛盾,导入新题。也可在学完基本内容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也可提出与下次新课有关的问题,不作解答,造成悬念,吸引学生课后去思考、争论,产生预习新课的兴趣。问题的引入可按照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形式,如用设问的方式引入、从演示实验中提出、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导入以及从新旧教材的联系引入等。
关注学生个体生命自由成长的教学,必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个体生命的发展不在抽象的科学世界,而在富有韧性的完整生活世界里。课堂教学不应只是将死板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与生活联系的知识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更不能真正理解掌握。因此,创设生活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还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经验是十分必要的。“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越要融于情景之中,才能显示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景的价值。”
二、调动已有经验,激发内心矛盾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直接经验基础,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努力寻求活动内容与儿童心理欲求的契合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或具体直观的教具和实物创设新颖、独特的活动情景,激趣生疑,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因势利导,共同确定探究的新问题,使学生明确活动目标。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有自己的观点,当他们的世界观与实验事实不相符时,心里便产生了矛盾,并且对问题产生了兴趣,进而有探索究竟的强烈愿望。在《种子变成了幼苗》一课中,当教师问到: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是从哪里获得的?很多学生回答:人们给它们施肥。追问:我们知道,庄稼属于植物,花卉属于植物,蔬菜属于植物,他们就像植物界的宠儿,有人类为它们提供营养,帮助它们快速生长。但自然界中大多数植物是没有这种“福气”的,那么,它们生长需要的营养又来自哪里呢?你猜猜看?答案很丰富:来自土壤,来自水,来自阳光,来自空气等等。教师进而播放海尔蒙的小柳树视频,进一步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到证据,来探索问题的答案。
三、探寻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都有一种好奇心理,对自然界的秘密渴望了解。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好奇心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淀粉和碘》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魔术”:向一张课前用淀粉溶液写有“变”字的白纸上,喷洒一种黄色的溶液,这张无字天书就立刻变出一个蓝紫色的大字——“变”,瞬间教室里瞬间议论纷纷,学生的好奇心被完全调动起来,带着强烈的疑问进行后续的探究。
四、创设和谐氛围,让课堂充满民主
罗杰斯认为“心理自由”或者“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气氛是自由和安全的,那么他会心情舒畅,不怕别人的非难,始终能按自己选定的目标不断进取创新,甚至积极勇于探索。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灵活的组织方式和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提出质疑时,教师要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民主地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不但能使学生自主参与,而且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把课堂变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潜能往往会受到极大的激发,从而探索出各种各样的创新方法。这是催发学生高效学习的有力保障,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助推器。
关键词:科学探究;兴趣激发;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81-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热爱,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兴趣做舟,教师应探索和实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变成“乐之者”。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火花
“问题情境是指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种困惑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一致,若在某种情境下出现与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人们就会出现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
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正式讲授新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一些与教材有关的问题,揭示矛盾,导入新题。也可在学完基本内容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也可提出与下次新课有关的问题,不作解答,造成悬念,吸引学生课后去思考、争论,产生预习新课的兴趣。问题的引入可按照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形式,如用设问的方式引入、从演示实验中提出、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导入以及从新旧教材的联系引入等。
关注学生个体生命自由成长的教学,必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个体生命的发展不在抽象的科学世界,而在富有韧性的完整生活世界里。课堂教学不应只是将死板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与生活联系的知识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更不能真正理解掌握。因此,创设生活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还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经验是十分必要的。“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越要融于情景之中,才能显示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景的价值。”
二、调动已有经验,激发内心矛盾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直接经验基础,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努力寻求活动内容与儿童心理欲求的契合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或具体直观的教具和实物创设新颖、独特的活动情景,激趣生疑,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因势利导,共同确定探究的新问题,使学生明确活动目标。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有自己的观点,当他们的世界观与实验事实不相符时,心里便产生了矛盾,并且对问题产生了兴趣,进而有探索究竟的强烈愿望。在《种子变成了幼苗》一课中,当教师问到: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是从哪里获得的?很多学生回答:人们给它们施肥。追问:我们知道,庄稼属于植物,花卉属于植物,蔬菜属于植物,他们就像植物界的宠儿,有人类为它们提供营养,帮助它们快速生长。但自然界中大多数植物是没有这种“福气”的,那么,它们生长需要的营养又来自哪里呢?你猜猜看?答案很丰富:来自土壤,来自水,来自阳光,来自空气等等。教师进而播放海尔蒙的小柳树视频,进一步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到证据,来探索问题的答案。
三、探寻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都有一种好奇心理,对自然界的秘密渴望了解。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好奇心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淀粉和碘》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魔术”:向一张课前用淀粉溶液写有“变”字的白纸上,喷洒一种黄色的溶液,这张无字天书就立刻变出一个蓝紫色的大字——“变”,瞬间教室里瞬间议论纷纷,学生的好奇心被完全调动起来,带着强烈的疑问进行后续的探究。
四、创设和谐氛围,让课堂充满民主
罗杰斯认为“心理自由”或者“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气氛是自由和安全的,那么他会心情舒畅,不怕别人的非难,始终能按自己选定的目标不断进取创新,甚至积极勇于探索。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灵活的组织方式和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提出质疑时,教师要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民主地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不但能使学生自主参与,而且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把课堂变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潜能往往会受到极大的激发,从而探索出各种各样的创新方法。这是催发学生高效学习的有力保障,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