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移动学习正逐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求,结合对移动学习系统相关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在整体上把握其特征和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基于问题解决的移动学习实践框架,以期促进移动学习能够有机融入高校学生主流学习方式中。
关键词:高校学生; 移动学习;设计原则;架构路径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2014年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云背景的大学生自主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编号:GJY2014056 );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2014年度院校科研基金项目计划“大学生移动学习研究:结构模型与系统构建”(项目编号:K2014305)
作者简介:秦义,男,常州大学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管理;顾现朋,男,常州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30-0039-03
一、问题的提出
从21世纪初,我国开始研究移动学习,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两个维度,一是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探讨移动学习与已有教育教学形式的整合模式;二是技术问题的实践解决,尝试使用各种技术来建立移动学习系统。“我国移动学习发展总体上呈现了以企业、学校领域应用为主要实践应用,以教育领域研究者理论研究与实践交叉并重发展的态势。”[1]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学习已深刻嵌入到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课题。在构建和发展移动学习的过程中,高校不能简单地把移动学习当作远程教育和数字化学习的延伸和扩展,必须对移动学习的内涵、技术框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度研究和探讨。当前,虽然对移动学习存在不同的理解,不过,根据功能性技术特征的界定,移动学习主要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以各类现代移动终端作为载体,学习活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习方式实现双向交流,完成相对短小、松散连接的学习内容,从而促进新层次的学习模式的拓展,并成为未来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
二、高校学生移动学习系统设计原则
如何运用移动智能终端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学生的移动学习,从而为其无缝地创建一个动态的学习情境;如何为高校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此,移动学习需要建立在一个基本的条件上,即基于移动学习实施的基础和保证的移动学习系统。在移动学习情境下,移动学习系统的培育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总的来说,高校移动学习系统仍处于研究和测试阶段,目前,尚没有一个成熟的、立体化的高校移动学习系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调研显示,由于受到学习资源和技术应用的限制,最终能够真正完成课程移动学习的人数占总体学习者的比例通常并不多。因此,寻找移动学习系统应用的切入点,要按照“融合 → 拓展 → 推广”的系统演进路线,针对移动学习体系的优势和移动学习过程的特征进行表示和组织,对需要操作的系统进行结构性分解,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单个环节。这些单个环节之间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呈现出同层之间相互影响、上下层之间控制与改变的关系,针对每个环节设计学习资源,利用建构主义,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实现各个环节的页面搭建和系统的整合。随着移动学习在高校的深入发展,再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移动学习系统。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移动学习系统还需要经过更广泛更多样化的移动学习情景和参与者来进行检验,并不断优化。
(二)兼容性原则
“既然移动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它将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无线网络的传输能力相结合。”[2]也就是说,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的产物,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便成为整个移动学习系统建设的核心与重要建设目标。要使所设计的平台在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的基础上被实现,从系统架构来看,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高校需要重点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1)搭建能够承载移动学习应用和发展的网络环境,能够兼容其他的系统、网络和体系,能够支持便携移动设备的访问,以实现IOS、Android、Windows Mobile等不同类型的终端,使用统一的网络协议,毕竟移动学习终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必须依托于无线或有线网络;(2)建立与移动学习特点相适应的学习资源的表示方式和组织结构,改造的移动学习资源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必须进行重组、融合与挖掘,发挥学习资源的互用性,以保持平台上数据的集成耦合度,最终形成一体化的高校学生移动学习环境。
(三)人性化原则
高校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的起点和依据需要基于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行为习惯等个性特征。移动学习是一种相对分散状态的学习,同时,由于深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面对移动学习时,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适应困境,因此,在进行系统阶段性设计时,学习者的体验随即成为需要优先实现的主题元素。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为高校学生呈现他们感兴趣的、需要的学习信息资源成为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的学习选择行为、学习需求、学习时间与性别、专业等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预测学生移动学习的学习走向,并借助采集的数据来加强对移动平台的建设和学生之间的交互联系。在后期的优化过程中,需要将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设定设置,以此来面向更多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继而有效地呈现移动学习情景。只有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适应高校移动学习的新要求,并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学生移动学习。
三、高校学生移动学习路径架构
移动学习是一种使用技术支持现实环境中的学习的实践,培育原则抽象、概括,对移动学习系统路径架构具有指导意义,路径既有技能特性又有系统特性,因而具有普遍性。 (一)走进移动学习意识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也无论我们是否已准备好,移动学习将代表未来长期在技术支持下的新一代的学习阶段,它将带来新的策略、实践、工具和资源,从而实现泛在、普适、个性化、永远在线连接的学习承诺。”[3]随着移动学习理论研究的逐渐成熟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移动学习将更多地从边缘状态融入主流学习方式之中。据调研显示,高校教师对移动学习的关注、认可和期待具有普遍性,但缺乏完成从传统教学到移动学习的体验式教学的思想意识转变,以致教学思想、方式和设计难以有突破。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会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意味着高校课堂教学将发生结构和性质的变化,意味着教育工作者要按照移动学习的理念研究、解构和重塑教学,意味着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思维方式和优化教学行为。
从高校学生的角度来看,据调查结果分析,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可移动学习这种学习活动和方式,并认为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但大多数学生对面对面的传统课堂学习具有依赖性,没有移动学习的习惯及学习主动性。因此,在实施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主观意识与学习习惯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因此,若从本质上认识到移动学习能带来更为灵活、务实、高效的学习方式,人们自然就把它作为一种具体的学习形式或手段而与知识传递联系起来,并重新思考学习的界限。就会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日常生活及交往中注重移动学习意识的推广,通过积极更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自身对移动学习的体验,来培养对移动学习资源的依赖,这就使得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的延伸都是有可能的。
(二)设计系统构架
移动学习,离不开有效的移动学习系统的支持。移动学习的应用应该体现在移动学习系统架构设计之中。只有借助于移动学习系统,才能使基于通信技术的移动学习行为更加完善。本文在遵循数据库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移动学习系统进行了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该架构实现了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有效融合,分为四个逻辑实体,自下而上依次为支撑技术实体、资源组织实体、学习服务实体和移动接入实体,上层实体调用其下层实体的服务实现本实体的服务和功能。其信息设计有如下四点。
1.支撑技术实体。包括校园网网络基础环境、教学资源库及网络教学平台。 前者为移动学习提供了移动通信和泛在的网络环境,后者为移动学习提供数据知识库内容,两者共同组成移动学习系统架构的基石。
2.资源组织实体。以创建对象的方式进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由于移动学习的灵活性特点和移动学习终端的多样性,导致移动学习资源的差异性以及复杂性,所以,要实现移动通信技术与各类学习资源表示的标准化参照。
3.学习服务实体。在标准化的資源组织基础上,基于学习者的属性,构造实现情景交互、信息感知、协作学习等功能的服务协作中间件,并向移动学习者呈现具体的服务应用。
4.移动接入实体。将学习资源传输到学习者的移动终端中使用,是移动学习系统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通过各种类型的移动学习终端,向学习服务实体发起移动学习请求,实现移动学习过程,同时,完成移动学习效果评价,以促进后续对于资源的更新和改进。
(三)移动学习顶层设计
移动学习路径架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的部分有机结合而成,移动学习的意识、移动学习系统的架构、移动学习的顶层设计是紧密相连的三个关键的要素,三者在同一链条上协同转动,其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互为条件、互为因果。顶层设计——移动学习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生物链”,是整个移动学习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生态位。
“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手段的跟进使得生活与教育的界限、社会与学校的界限、通信交流与学习的界限开始逐步消解……人类社会从其诞生时起,就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一个全民教育的社会,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4]在推进移动学习被社会接纳的进程中,国家在提供技术支持与环境支撑基础上,在保证有效的制度与政策供给以及活动推动的同时,能够描绘国内移动学习轨迹和路线图谱,呈现移动学习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以整体和系统的理念来分析移动学习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使得移动学习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内外平衡,使移动学习各因素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能够将区域性的孤立、片状化移动学习状态整合上升到战略层面,从而将自下而上的群众意愿为驱动的路线有机嵌入到自上而下的国家意志层面为驱动的设计路线之中。
总之,移动学习是一种新的教育信息化浪潮,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系统的现实应用将会愈加普遍。本文只是对移动学习系统应用的探索性研究,虽然分析了移动学习系统路径设计,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拓展。毕竟在现实的移动学习活动中,有更多的因素可能对移动学习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我们要深入考虑更多与高校学生移动学习系统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此不断完善和深入实现整个移动学习系统的应用架构,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加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移动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 郑世珏.智能手机的微型移动学习创新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5.
[2] 李玉斌,张爽.移动学习的内涵、方式及其对远程教育的意义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1):30-34.
[3] 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3):12-16.
[4] 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19.
[责任编辑 盛 艳]
关键词:高校学生; 移动学习;设计原则;架构路径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2014年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云背景的大学生自主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编号:GJY2014056 );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2014年度院校科研基金项目计划“大学生移动学习研究:结构模型与系统构建”(项目编号:K2014305)
作者简介:秦义,男,常州大学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管理;顾现朋,男,常州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30-0039-03
一、问题的提出
从21世纪初,我国开始研究移动学习,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两个维度,一是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探讨移动学习与已有教育教学形式的整合模式;二是技术问题的实践解决,尝试使用各种技术来建立移动学习系统。“我国移动学习发展总体上呈现了以企业、学校领域应用为主要实践应用,以教育领域研究者理论研究与实践交叉并重发展的态势。”[1]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学习已深刻嵌入到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课题。在构建和发展移动学习的过程中,高校不能简单地把移动学习当作远程教育和数字化学习的延伸和扩展,必须对移动学习的内涵、技术框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度研究和探讨。当前,虽然对移动学习存在不同的理解,不过,根据功能性技术特征的界定,移动学习主要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以各类现代移动终端作为载体,学习活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习方式实现双向交流,完成相对短小、松散连接的学习内容,从而促进新层次的学习模式的拓展,并成为未来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
二、高校学生移动学习系统设计原则
如何运用移动智能终端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学生的移动学习,从而为其无缝地创建一个动态的学习情境;如何为高校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此,移动学习需要建立在一个基本的条件上,即基于移动学习实施的基础和保证的移动学习系统。在移动学习情境下,移动学习系统的培育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总的来说,高校移动学习系统仍处于研究和测试阶段,目前,尚没有一个成熟的、立体化的高校移动学习系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调研显示,由于受到学习资源和技术应用的限制,最终能够真正完成课程移动学习的人数占总体学习者的比例通常并不多。因此,寻找移动学习系统应用的切入点,要按照“融合 → 拓展 → 推广”的系统演进路线,针对移动学习体系的优势和移动学习过程的特征进行表示和组织,对需要操作的系统进行结构性分解,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单个环节。这些单个环节之间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呈现出同层之间相互影响、上下层之间控制与改变的关系,针对每个环节设计学习资源,利用建构主义,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实现各个环节的页面搭建和系统的整合。随着移动学习在高校的深入发展,再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移动学习系统。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移动学习系统还需要经过更广泛更多样化的移动学习情景和参与者来进行检验,并不断优化。
(二)兼容性原则
“既然移动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它将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无线网络的传输能力相结合。”[2]也就是说,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的产物,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便成为整个移动学习系统建设的核心与重要建设目标。要使所设计的平台在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的基础上被实现,从系统架构来看,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高校需要重点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1)搭建能够承载移动学习应用和发展的网络环境,能够兼容其他的系统、网络和体系,能够支持便携移动设备的访问,以实现IOS、Android、Windows Mobile等不同类型的终端,使用统一的网络协议,毕竟移动学习终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必须依托于无线或有线网络;(2)建立与移动学习特点相适应的学习资源的表示方式和组织结构,改造的移动学习资源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必须进行重组、融合与挖掘,发挥学习资源的互用性,以保持平台上数据的集成耦合度,最终形成一体化的高校学生移动学习环境。
(三)人性化原则
高校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的起点和依据需要基于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行为习惯等个性特征。移动学习是一种相对分散状态的学习,同时,由于深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面对移动学习时,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适应困境,因此,在进行系统阶段性设计时,学习者的体验随即成为需要优先实现的主题元素。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为高校学生呈现他们感兴趣的、需要的学习信息资源成为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的学习选择行为、学习需求、学习时间与性别、专业等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预测学生移动学习的学习走向,并借助采集的数据来加强对移动平台的建设和学生之间的交互联系。在后期的优化过程中,需要将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设定设置,以此来面向更多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继而有效地呈现移动学习情景。只有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适应高校移动学习的新要求,并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学生移动学习。
三、高校学生移动学习路径架构
移动学习是一种使用技术支持现实环境中的学习的实践,培育原则抽象、概括,对移动学习系统路径架构具有指导意义,路径既有技能特性又有系统特性,因而具有普遍性。 (一)走进移动学习意识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也无论我们是否已准备好,移动学习将代表未来长期在技术支持下的新一代的学习阶段,它将带来新的策略、实践、工具和资源,从而实现泛在、普适、个性化、永远在线连接的学习承诺。”[3]随着移动学习理论研究的逐渐成熟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移动学习将更多地从边缘状态融入主流学习方式之中。据调研显示,高校教师对移动学习的关注、认可和期待具有普遍性,但缺乏完成从传统教学到移动学习的体验式教学的思想意识转变,以致教学思想、方式和设计难以有突破。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会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意味着高校课堂教学将发生结构和性质的变化,意味着教育工作者要按照移动学习的理念研究、解构和重塑教学,意味着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思维方式和优化教学行为。
从高校学生的角度来看,据调查结果分析,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可移动学习这种学习活动和方式,并认为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但大多数学生对面对面的传统课堂学习具有依赖性,没有移动学习的习惯及学习主动性。因此,在实施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主观意识与学习习惯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因此,若从本质上认识到移动学习能带来更为灵活、务实、高效的学习方式,人们自然就把它作为一种具体的学习形式或手段而与知识传递联系起来,并重新思考学习的界限。就会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日常生活及交往中注重移动学习意识的推广,通过积极更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自身对移动学习的体验,来培养对移动学习资源的依赖,这就使得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的延伸都是有可能的。
(二)设计系统构架
移动学习,离不开有效的移动学习系统的支持。移动学习的应用应该体现在移动学习系统架构设计之中。只有借助于移动学习系统,才能使基于通信技术的移动学习行为更加完善。本文在遵循数据库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移动学习系统进行了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该架构实现了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有效融合,分为四个逻辑实体,自下而上依次为支撑技术实体、资源组织实体、学习服务实体和移动接入实体,上层实体调用其下层实体的服务实现本实体的服务和功能。其信息设计有如下四点。
1.支撑技术实体。包括校园网网络基础环境、教学资源库及网络教学平台。 前者为移动学习提供了移动通信和泛在的网络环境,后者为移动学习提供数据知识库内容,两者共同组成移动学习系统架构的基石。
2.资源组织实体。以创建对象的方式进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由于移动学习的灵活性特点和移动学习终端的多样性,导致移动学习资源的差异性以及复杂性,所以,要实现移动通信技术与各类学习资源表示的标准化参照。
3.学习服务实体。在标准化的資源组织基础上,基于学习者的属性,构造实现情景交互、信息感知、协作学习等功能的服务协作中间件,并向移动学习者呈现具体的服务应用。
4.移动接入实体。将学习资源传输到学习者的移动终端中使用,是移动学习系统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通过各种类型的移动学习终端,向学习服务实体发起移动学习请求,实现移动学习过程,同时,完成移动学习效果评价,以促进后续对于资源的更新和改进。
(三)移动学习顶层设计
移动学习路径架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的部分有机结合而成,移动学习的意识、移动学习系统的架构、移动学习的顶层设计是紧密相连的三个关键的要素,三者在同一链条上协同转动,其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互为条件、互为因果。顶层设计——移动学习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生物链”,是整个移动学习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生态位。
“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手段的跟进使得生活与教育的界限、社会与学校的界限、通信交流与学习的界限开始逐步消解……人类社会从其诞生时起,就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一个全民教育的社会,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4]在推进移动学习被社会接纳的进程中,国家在提供技术支持与环境支撑基础上,在保证有效的制度与政策供给以及活动推动的同时,能够描绘国内移动学习轨迹和路线图谱,呈现移动学习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以整体和系统的理念来分析移动学习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使得移动学习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内外平衡,使移动学习各因素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能够将区域性的孤立、片状化移动学习状态整合上升到战略层面,从而将自下而上的群众意愿为驱动的路线有机嵌入到自上而下的国家意志层面为驱动的设计路线之中。
总之,移动学习是一种新的教育信息化浪潮,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系统的现实应用将会愈加普遍。本文只是对移动学习系统应用的探索性研究,虽然分析了移动学习系统路径设计,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拓展。毕竟在现实的移动学习活动中,有更多的因素可能对移动学习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我们要深入考虑更多与高校学生移动学习系统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此不断完善和深入实现整个移动学习系统的应用架构,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加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移动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 郑世珏.智能手机的微型移动学习创新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5.
[2] 李玉斌,张爽.移动学习的内涵、方式及其对远程教育的意义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1):30-34.
[3] 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3):12-16.
[4] 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19.
[责任编辑 盛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