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大师高利克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jieyeyi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高利克获得斯洛伐克科学院最高荣誉奖“总统奖”,2005年荣获在国际学术界被誉为人文学术诺贝尔奖的“亚历山大·洪堡学术奖”,成为声名显赫的比较文学大家。
  
  马立安·高利克(Marian Galik)教授,斯洛伐克籍,是当今有影响的“布拉格汉学学派”的代表人之一,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和比较文学家。他于1953-1958年在布拉格查尔斯大学学习远东史和汉学。1958-1960年,他作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研究生在北京大学学习研究中国文学,1960年回国后,马立安·高利克教授在斯洛伐克科学研究院东方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高利克专于中西思想文化史,对中国现代文学尤有深研,有关论著甚多,他出版了4部学术著作,发表了270多篇论文,并将老舍、茅盾等人的作品翻译成斯洛伐克语并出版。
  
  纪念留学北大五十年
  
  2008年10月16日,75岁高龄的高利克教授重返母校,出席由北京大学为他举办的“庆贺马立安·高利克(Marian Galik)教授75周岁华诞和留学北大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外宾朋济济一堂。
  高利克教授在纪念会上深情回忆了当年的学习、研究生活,并非常感谢他的老师吴组缃教授、王力教授、严家炎教授等,教给他认真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和规范的学术研究方法,并通过讨论研习等形式帮助他提升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前来参会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与高利克教授的交情甚好,他对高利克的汉学研究贡献给予了高度贊赏。他认为高利克的汉学研究贡献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高利克忠于原著,将中国文学作品直接翻译成斯洛伐克语,避免了英译中文作品再转译成斯洛伐克语的很多误读。其二,高利克真诚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对茅盾的研究成果很多是有独到见解。其三,高利克教授在保存中国现代文学大家的作品资料、研究资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经过“文革”动乱后,有关茅盾文学研究的一些材料已在国内消失散落,高利克教授却以自己收存的大量国内外有关茅盾研究的资料和成果,给中国文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和研究线索。
  严家炎教授、孙玉石教授也回忆起高利克当年的学习情景:为了深入理解中国各地方的文化,高利克只身一人走访乌镇、桂林等地;为了钻研一个问题,高利克不辞辛苦,走访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各个部门,查阅毛泽东主席的著作、文章。这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值得中外研究家们学习。
  
  在北大研究茅盾
  
  1958年高利克来华留学之前,是在大汉学家普实克教授指导下学习汉语和远东历史的,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家茅盾的小说很感兴趣,于1954年开始读茅盾的《子夜》斯洛伐克语译本和茅盾的一些短篇小说。1958年他的大学毕业论文是用斯洛伐克语撰写的《茅盾短篇小说研究》。同年,他在导师普实克教授的推荐下,来到北京大学研习进修。
  1958年9月15日,高利克来到了北大留学后,一直跟从他的导师,著名文学史家吴组缃教授学习,期间也得到了王力、王瑶、严家炎等教授的教诲和帮助。
  高利克刚来到北大一个星期,吴组缃教授便邀请高利克到家中见面。当吴教授知道高利克的兴趣是研究茅盾的作品时,便详细向他介绍了当时国内研究茅盾的一些成果,并建议他探访茅盾的故乡乌镇。1959年6月1日至11日,高利克只身一人探访了上海和乌镇,在西方汉学研究者中,他是第一个去茅盾故乡乌镇访问的人。
  在普实克教授的推介下,刚来北大不久的高利克还有机会拜见了茅盾先生。1958年9月25日下午,高利克来到了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的茅盾先生的办公室。茅盾对其翻译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以及普实克教授主持的《茅盾作品集》的选题问题,给予了很多建议。以后两人还见过3次面,并书信往来,交往甚密。
  在与茅盾的交往中,高利克掌握了许多研究茅盾的第一手资料。得此便利,他成为第一个研究茅盾笔名和文体的汉学家。1960年,他在北大留学期间写下的第一篇论文题目是《茅盾先生笔名考》,这篇论文还曾由茅盾先生亲自过目、修订和增补。当时在中国一般所知的茅盾笔名不过20多个,而高利克来到北大后,经过认真地查找研究,竟新发现了30多个,由此茅盾先生的笔名增至60多个。为此,茅盾特意写信给他说:“高利克,我钦佩你的工作,你知道的我比我自己还多。”
  回忆起在北大的生活,高利克一直念念不忘他的宿舍,那时,他宿舍在勺园对面,是些很漂亮的中国传统建筑。隔壁院子住的是女学生。院子对面有排球场。高利克风趣地回忆说:“不过那时排球场是女生专用的,每天都可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现在男学生也可以在那里打球了。”
  
  致力汉学研究
  终成一代大家
  
  在欧洲比较文学研究历史中,布拉格汉学学派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它的历史不长:从1950年到1968年,不过存在了短短十几年。然而布拉格学派却创造了一个“实际”和“神话”,“实际”就是布拉格学派对比较文学的深入研究,“神话”就是中国和世界给予布拉格学派相当高的评价。后来随着政局变幻,高利克的导师普实克逐渐失势,他的弟子也风流云散,纷纷去往加拿大、波兰等国了。
  从北大学成归国后,高利克一直致力于比较文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卓著成就。迄今高利克共发表了240余篇学术论文、11部学术著作。其中《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茅盾与现代中国文学评论》、《研究指南初级:德国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产生的巨大影响》、《在传统中国文学评论中的创造性的人物的概念》、《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1898-1979)》、《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等论著在国际汉学界有着广泛影响,并得到了一致首肯。其中《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1898-1979)》一书还于2008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
  虽然自1993年后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别独立,但汉学研究的传统仍在一直延续着。在高利克的组织领导下,国际性汉学研讨会曾多次举办,并就多项目议题进行了研讨:1980年的首届研讨会关注东方文学的理论层面;1989年的研讨会关注中国“五四”运动在文学内部和外部的反响,以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1993年的第三届研讨会关注的是“中国文学和欧洲语境”。
  此外,1999年在高利克和李夏德的共同组织下,在维也纳大学举办了主题为“中西方文学冲撞中的‘颓废’”的研讨会;2003年,设在布拉迪斯拉发的东方研究所与德国方面合作在德国举办了主题为“吸引与理解:互惠中的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国际会议。
  鉴于高利克在比较文学领域的贡献,2003年高利克获得斯洛伐克科学院最高荣誉奖“总统奖”,2005年荣获在国际学术界被誉为人文学术诺贝尔奖的“亚历山大·洪堡学术奖”,成为声名显赫的比较文学大家。
其他文献
21世纪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济和社会赖以发展的战略资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才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较优秀的一部分,是人力资源的高级形式。人才资源中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关键,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以下便选取一些国家积极扶持开发女性人才的政策和措施加以介绍,以期为我国女性人才的开
"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已经是中职学校首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由于多种原因,中职学校"问题学生"数量逐渐增多,性质逐渐恶劣,对班级、学校、家庭造成不良影响较大。做为教师和教育
【摘要】 千兆网络技术刚深入千家万户,无线网络技术又迅速普及。不可否认,性能与便捷性始终是IT技术发展的两大方向标。无线网络是以空气为传输介质,提供对等(如pc对pc, pc对集线器或打印机对集线器)和点到点(如LAN到LAN)连接性的数据通信系统。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对无线网络技术抱着一种神秘感,可以宽泛地理解为没有网线束缚的网络技术,仅此而已。  【关键词】 无线网络 Wi-Fi 接入点  
现阶段,5G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备受关注。其能够有效解决4G通信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数据流传输速度。当前,信息量不断增加,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分析5G无线通信技术特
2017年,潮州市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第6,优良天数达到349天,优良率(AQI)达到95.6%,比2016年提高2.7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成绩背后是实打实的付出。一年来,潮州市
摘要:现如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数学学习特别不感兴趣,学习状态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距甚远,教师急需改变这种状况。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一,要让学生对教师本身感兴趣。第二,明确数学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第三,创设轻松环境,趣味导入新课。第四,以有序、简化的方式呈现课时内容。让学生感到能学会数学才是他们学习数学的最大兴趣。  关键词:中职数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