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中国经济虽然波动不大,但因为缺乏明确的趋势,政策的介入随时会改变经济的短期脉动。而全球经济和市场则大起大落,美国与欧洲、日本经济冰火两重天,原油暴跌、美元大幅升值都给2014年的宏观预测增加了难度。
谁在2014年的“远见杯”宏观经济预测中胜出?姜还是老的辣。最终从激烈的宏观预测竞争中杀出重围的机构,既需要运气,更需要积累和底蕴。
《证券市场周刊》2014年“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和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共产生15个奖项被10家机构所摘得,传统“豪门”包揽了大部分奖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同时摘得中国季度预测和全球市场预测的第一,成为最大赢家;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全球经济预测中夺魁,同时还获得全球市场预测的第二,还摘得中国月度预测的第二,同时获得三个奖项;中银国际研究部董事总经理程漫江获得中国年度预测桂冠;参加“远见杯”仅两个年度的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摘得中国月度预测的第一,成为最大黑马。
另外,以下机构也表现出了不俗的实力。安信证券分别获得中国年度预测和月度预测的第三,一如既往的稳定;中信建投证券获得中国季度预测第二,连续三年在该预测项目中获奖;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摘得中国年度预测第二,也是连续两年在该预测项目中上榜;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获得中国季度预测的第三;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则同时获得全球经济预测和全球市场预测的第三;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获得全球经济预测的第二。
经济预测中的豪门
足球圈里有豪门,虽然豪门不一定每次都赢球,但他们凭借深厚的底蕴,每次大赛都会成为焦点。并且,从长期检验来看,豪门的成绩是最好的。在“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预测10多年的历史中,同样也有“豪门”,这些机构以长期稳定的高质量研究赢得了业界的认可。他们已经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和预测的中流砥柱。
在新人辈出的宏观研究领域,仍有少数资深宏观分析师坚持奋斗在一线,并在宏观预测中保持着稳定的成绩,实属常青树。
“远见杯”中国经济预测最早启动,因此这部分数据可追溯的时间更长。在只统计中国经济预测的情况下(前三届只有第一名获奖),截至2014年,中信证券和安信证券的获奖次数最多,分别达到10次和9次,是名副其实的超级“豪门”。
2014年这两家机构依然保持着强势。中信证券不仅取得了“远见杯”中国预测最重的奖项——季度预测的冠军,同时还斩获了全球市场预测的第一,体现出了更加全面的研究实力。而在全球经济预测创立之初,诸建芳却委婉拒绝了,理由是:“我们还没有充分的全球预测的实力。”中信证券显然不想只是玩玩,要玩就玩真的,诸建芳对宏观研究和预测的认真态度让人敬佩。转眼没有几年,中信证券就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已经开始开花结果了。
安信证券取得过“远见杯”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季度预测四连冠,至今仍未被超越,其底蕴有目共睹。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以其独树一帜的资产重估理论享誉市场,而且很注重提携和培养新人后辈。虽然高善文已经不挂名参加预测,但他的团队依然在宏观预测上名列前茅。2014年,安信证券同时获得了年度预测和月度预测两个季军,也是多点开花。
提到“豪门”,不得不提“远见杯”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经济预测第一人”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他累计获奖5次,曾三度在季度预测中摘冠。宋国青同时还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这些年,宋国青已经退出了“远见杯”的评比,但依然奋斗在宏观研究和预测的一线,每每发声对经济研判总令市场洗耳恭听。虽然宋国青戏言“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给后辈更多的机会。
其他几家“豪门”还有中国农业银行、中信建投证券和中金公司。其中,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一直都是入围“远见杯”的常客,曾获奖7次,是参与预测的银行机构中成绩最为突出和稳定的机构。这两年预测团队人员更换后,虽然国内预测成绩不如以往优秀,但在全球预测中则表现突出。2014年,中国农业银行同时获得全球经济预测和全球市场预测两个季军,展现出了国际化研究的实力。
与几家冠军机构相比,中信建投证券显得相对低调,但该机构超强的宏观预测能力不容置疑。在他们的传统强项季度预测中连续几年都有上榜,历史上累计获奖多达6次。2014年,中信建投证券斩获了季度预测的第二名。而在2012年和2013年度的该项预测中,中信建投分别是第一和第二名。
中金公司也是“远见杯”的元老,早在2004年就首度获奖,累计获奖次数达到4次。虽然中途几年有所间断,但最近上升势头明显,尤其在全球预测方面展现了超群的实力。2014年,中金公司多点开花,不仅斩获了全球经济预测的冠军,还在全球市场预测中获得亚军,在国内预测方面也夺得月度预测的第二。
冠军榜添新军
当然,第一名并非总被少数几家机构垄断。中银国际和兴业银行在2014年度成为了“远见杯”预测冠军机构的新成员——虽说新成员,但也是具备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的机构。
每个奖项有几十家机构参与角逐,冠军却只有一个,谁得第一多少有一定的偶然性。大家耳熟能详的沙场老将,即便之前因微弱劣势与第一名失之交臂,但是凭借深厚的研究功力总会夺得冠军,他们的研究观点从来都是值得借鉴的。
中银国际程漫江率领的研究团队早已在业内名声斐然,这次又在量化预测方面佐证了其实力。在经过多年耕耘之后,他们终于登顶,获得2014年中国经济年度预测冠军。《证券市场周刊》统计的历史成绩显示,在2013年以前,中银国际的成绩就一直很靠前,但却遗憾未能获奖。2013年,程漫江团队终于取得突破,获得年度预测的第三名,2014年又更进一步夺得该项目预测的冠军。
“远见杯”预测每年都有新机构加入,有些参与预测时间不长的机构也能够取得很优秀的成绩。而且随着所在机构的影响力增强,他们的研究观点也越来越具备代表性。 本次“远见杯”最具“黑马”成色的要属兴业银行的鲁政委团队。他们是最近两年才参加“远见杯”的预测,但很快就崭露头角,获得2014年中国经济月度预测的冠军。犹如兴业银行近几年在金融市场异军突起,势如破竹一样,属于宏观经济研究当中少壮派的鲁政委,也在最近几年中,研究观点被市场广泛认可。
稳定压倒一切
虽然获奖的机构不多,但很多机构都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强项,比如高盛的CPI预测、海通证券的工业预测、兴业银行的消费预测和法国兴业银行的进出口预测都排在第一位。
偶尔一个月份、一个季度或一个指标预测准确,可能含有运气,而“远见杯”的年终奖项显然更注重预测的稳定性,一两个指标预测出色并不一定能获得较好的综合名次。季度预测和年度预测,要经过9个指标,一年四次的综合评比占优才能胜出,月度预测则要经过8个指标,一年12次的综合评比才能取得优胜。
鲁政委在谈到获奖体会时认为,预测的准确性会有一定的概率,虽然不可能每次都很准,但准心的概率高是更重要的。比如2014年季度预测的前两名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并没有一项指标获得第一,但每一项指标都比较靠前,所以综合成绩反而更好。
在近几年的季度预测中,2014年竞争最为激烈,前三名的分差不到2分,意味着只要一个指标的排名稍稍落后两位就有可能发生总名次的变化。而在2011年和2012年,当时第一名的美银美林和中信建投证券都是以绝对的优势获得第一。当然,分值越来越接近也说明排名靠前的机构预测实力越来越接近,竞争愈发激烈。
预测创造价值
做好经济预测不仅需要对历史数据的回顾,对政策效果的评估,同时还需要了解国际形势,如果能实地走访调研就更加锦上添花了。分析师们可谓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这一切努力并不是纸上谈兵。对身在政府智库和学术机构的预测者来说,要为顶层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对身在市场的预测者来说,则要为手握真金白银的投资者提供交易依据。因此,做好宏观经济预测是创造价值的。
尤其对于券商分析师来说,能否为买方机构创造价值,应当是检验其研究是否到位的最主要标准。但是在分仓派点的考核机制下,身处券商的分析师们难免需要在各类卖方分析师评选中为自己的排名考虑。而买方在投票时也或多或少会考虑一些研究成果以外的因素——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卖方机构提供的是综合服务,强调通过服务增加研究价值,而不仅仅是提供落在纸上的预测数字。
以本刊记者旁听过券商策略会和阅读卖方研报的体会来说,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不是对十几项经济指标精准到小数位的预测,而是整体分析逻辑是否令人信服,以及对经济大趋势的把握是否准确。而且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分析师的口才和文笔,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他们的评价——这一因素甚至不局限于券商分析师范围内。
国内有近百家券商提供研究服务,销售团队如何帮助自家分析师的观点直达目标,也是颇费功夫的。另一方面看,非券商机构的宏观研究往往较少对外公开,或者缺乏传播渠道。即便实际预测很精准,也难以形成舆论影响力。所以预测最准确的分析师,并不一定是机构投资者们心目中的明星分析师,或者媒体上最出彩的分析师。
“远见杯”作为一项完全客观化的评选,则不存在前述的任何主观因素,而且不同类别机构都站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鼓励通过精准地定量预测经济数据和市场指标来创造价值,是14年前“远见杯”设立的初衷,也是14年来评价分析师的唯一标准。我们倡导的是让经济研究回归实用性。
比方说,假如分析师对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小幅放缓、通胀单边回落、利率整体宽松做出前瞻性预测,那么即可以帮助投资者抓住贯穿全年的债券大牛市;假如对美元走强、人民币贬值提前预判,则可以帮助机构规避汇率风险。
当然,对于分析师们也不能苛责要求事事精准踩点。哪怕是在“黑天鹅”频出的今天,再大胆的分析师也不会提前判断到原油价格会跌去一半。所以在本次全球市场预测中,对国际油价判断也只能观察相对优势了。但是至少在2014年是否对大宗商品保持较为谨慎的看法,仍可以看出分析师的研究功底和市场敏感度。
再以利率指标的预测来说,2014年11月央行宣布不对称降息,而且贷款利率一次性降幅高达50个基点,大多数机构很难事前精准预料到。也难怪有买方机构在降息当晚调侃称“一大波符合我们的预期即将出现”——这是卖方在报告中常用来在事后自恰的话。央行选择在2015年春节前降准0.5个百分点,也出乎很多人的预料。所以,在之后承认误判政策,并且重新梳理分析逻辑的分析师,也是很值得敬佩的。
至于在上半年就坚定货币政策会宽松的分析师,迟到了的降息和降准是对他们坚持观点的最好回报。但对央行通过推出花样百出的创新工具而把降息和降准保留到最后一刻,想必他们内心也是有一些无奈的。
谁在2014年的“远见杯”宏观经济预测中胜出?姜还是老的辣。最终从激烈的宏观预测竞争中杀出重围的机构,既需要运气,更需要积累和底蕴。
《证券市场周刊》2014年“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和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共产生15个奖项被10家机构所摘得,传统“豪门”包揽了大部分奖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同时摘得中国季度预测和全球市场预测的第一,成为最大赢家;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全球经济预测中夺魁,同时还获得全球市场预测的第二,还摘得中国月度预测的第二,同时获得三个奖项;中银国际研究部董事总经理程漫江获得中国年度预测桂冠;参加“远见杯”仅两个年度的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摘得中国月度预测的第一,成为最大黑马。
另外,以下机构也表现出了不俗的实力。安信证券分别获得中国年度预测和月度预测的第三,一如既往的稳定;中信建投证券获得中国季度预测第二,连续三年在该预测项目中获奖;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摘得中国年度预测第二,也是连续两年在该预测项目中上榜;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获得中国季度预测的第三;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则同时获得全球经济预测和全球市场预测的第三;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获得全球经济预测的第二。
经济预测中的豪门
足球圈里有豪门,虽然豪门不一定每次都赢球,但他们凭借深厚的底蕴,每次大赛都会成为焦点。并且,从长期检验来看,豪门的成绩是最好的。在“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预测10多年的历史中,同样也有“豪门”,这些机构以长期稳定的高质量研究赢得了业界的认可。他们已经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和预测的中流砥柱。
在新人辈出的宏观研究领域,仍有少数资深宏观分析师坚持奋斗在一线,并在宏观预测中保持着稳定的成绩,实属常青树。
“远见杯”中国经济预测最早启动,因此这部分数据可追溯的时间更长。在只统计中国经济预测的情况下(前三届只有第一名获奖),截至2014年,中信证券和安信证券的获奖次数最多,分别达到10次和9次,是名副其实的超级“豪门”。
2014年这两家机构依然保持着强势。中信证券不仅取得了“远见杯”中国预测最重的奖项——季度预测的冠军,同时还斩获了全球市场预测的第一,体现出了更加全面的研究实力。而在全球经济预测创立之初,诸建芳却委婉拒绝了,理由是:“我们还没有充分的全球预测的实力。”中信证券显然不想只是玩玩,要玩就玩真的,诸建芳对宏观研究和预测的认真态度让人敬佩。转眼没有几年,中信证券就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已经开始开花结果了。
安信证券取得过“远见杯”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季度预测四连冠,至今仍未被超越,其底蕴有目共睹。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以其独树一帜的资产重估理论享誉市场,而且很注重提携和培养新人后辈。虽然高善文已经不挂名参加预测,但他的团队依然在宏观预测上名列前茅。2014年,安信证券同时获得了年度预测和月度预测两个季军,也是多点开花。
提到“豪门”,不得不提“远见杯”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经济预测第一人”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他累计获奖5次,曾三度在季度预测中摘冠。宋国青同时还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这些年,宋国青已经退出了“远见杯”的评比,但依然奋斗在宏观研究和预测的一线,每每发声对经济研判总令市场洗耳恭听。虽然宋国青戏言“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给后辈更多的机会。
其他几家“豪门”还有中国农业银行、中信建投证券和中金公司。其中,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一直都是入围“远见杯”的常客,曾获奖7次,是参与预测的银行机构中成绩最为突出和稳定的机构。这两年预测团队人员更换后,虽然国内预测成绩不如以往优秀,但在全球预测中则表现突出。2014年,中国农业银行同时获得全球经济预测和全球市场预测两个季军,展现出了国际化研究的实力。
与几家冠军机构相比,中信建投证券显得相对低调,但该机构超强的宏观预测能力不容置疑。在他们的传统强项季度预测中连续几年都有上榜,历史上累计获奖多达6次。2014年,中信建投证券斩获了季度预测的第二名。而在2012年和2013年度的该项预测中,中信建投分别是第一和第二名。
中金公司也是“远见杯”的元老,早在2004年就首度获奖,累计获奖次数达到4次。虽然中途几年有所间断,但最近上升势头明显,尤其在全球预测方面展现了超群的实力。2014年,中金公司多点开花,不仅斩获了全球经济预测的冠军,还在全球市场预测中获得亚军,在国内预测方面也夺得月度预测的第二。
冠军榜添新军
当然,第一名并非总被少数几家机构垄断。中银国际和兴业银行在2014年度成为了“远见杯”预测冠军机构的新成员——虽说新成员,但也是具备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的机构。
每个奖项有几十家机构参与角逐,冠军却只有一个,谁得第一多少有一定的偶然性。大家耳熟能详的沙场老将,即便之前因微弱劣势与第一名失之交臂,但是凭借深厚的研究功力总会夺得冠军,他们的研究观点从来都是值得借鉴的。
中银国际程漫江率领的研究团队早已在业内名声斐然,这次又在量化预测方面佐证了其实力。在经过多年耕耘之后,他们终于登顶,获得2014年中国经济年度预测冠军。《证券市场周刊》统计的历史成绩显示,在2013年以前,中银国际的成绩就一直很靠前,但却遗憾未能获奖。2013年,程漫江团队终于取得突破,获得年度预测的第三名,2014年又更进一步夺得该项目预测的冠军。
“远见杯”预测每年都有新机构加入,有些参与预测时间不长的机构也能够取得很优秀的成绩。而且随着所在机构的影响力增强,他们的研究观点也越来越具备代表性。 本次“远见杯”最具“黑马”成色的要属兴业银行的鲁政委团队。他们是最近两年才参加“远见杯”的预测,但很快就崭露头角,获得2014年中国经济月度预测的冠军。犹如兴业银行近几年在金融市场异军突起,势如破竹一样,属于宏观经济研究当中少壮派的鲁政委,也在最近几年中,研究观点被市场广泛认可。
稳定压倒一切
虽然获奖的机构不多,但很多机构都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强项,比如高盛的CPI预测、海通证券的工业预测、兴业银行的消费预测和法国兴业银行的进出口预测都排在第一位。
偶尔一个月份、一个季度或一个指标预测准确,可能含有运气,而“远见杯”的年终奖项显然更注重预测的稳定性,一两个指标预测出色并不一定能获得较好的综合名次。季度预测和年度预测,要经过9个指标,一年四次的综合评比占优才能胜出,月度预测则要经过8个指标,一年12次的综合评比才能取得优胜。
鲁政委在谈到获奖体会时认为,预测的准确性会有一定的概率,虽然不可能每次都很准,但准心的概率高是更重要的。比如2014年季度预测的前两名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并没有一项指标获得第一,但每一项指标都比较靠前,所以综合成绩反而更好。
在近几年的季度预测中,2014年竞争最为激烈,前三名的分差不到2分,意味着只要一个指标的排名稍稍落后两位就有可能发生总名次的变化。而在2011年和2012年,当时第一名的美银美林和中信建投证券都是以绝对的优势获得第一。当然,分值越来越接近也说明排名靠前的机构预测实力越来越接近,竞争愈发激烈。
预测创造价值
做好经济预测不仅需要对历史数据的回顾,对政策效果的评估,同时还需要了解国际形势,如果能实地走访调研就更加锦上添花了。分析师们可谓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这一切努力并不是纸上谈兵。对身在政府智库和学术机构的预测者来说,要为顶层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对身在市场的预测者来说,则要为手握真金白银的投资者提供交易依据。因此,做好宏观经济预测是创造价值的。
尤其对于券商分析师来说,能否为买方机构创造价值,应当是检验其研究是否到位的最主要标准。但是在分仓派点的考核机制下,身处券商的分析师们难免需要在各类卖方分析师评选中为自己的排名考虑。而买方在投票时也或多或少会考虑一些研究成果以外的因素——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卖方机构提供的是综合服务,强调通过服务增加研究价值,而不仅仅是提供落在纸上的预测数字。
以本刊记者旁听过券商策略会和阅读卖方研报的体会来说,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不是对十几项经济指标精准到小数位的预测,而是整体分析逻辑是否令人信服,以及对经济大趋势的把握是否准确。而且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分析师的口才和文笔,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他们的评价——这一因素甚至不局限于券商分析师范围内。
国内有近百家券商提供研究服务,销售团队如何帮助自家分析师的观点直达目标,也是颇费功夫的。另一方面看,非券商机构的宏观研究往往较少对外公开,或者缺乏传播渠道。即便实际预测很精准,也难以形成舆论影响力。所以预测最准确的分析师,并不一定是机构投资者们心目中的明星分析师,或者媒体上最出彩的分析师。
“远见杯”作为一项完全客观化的评选,则不存在前述的任何主观因素,而且不同类别机构都站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鼓励通过精准地定量预测经济数据和市场指标来创造价值,是14年前“远见杯”设立的初衷,也是14年来评价分析师的唯一标准。我们倡导的是让经济研究回归实用性。
比方说,假如分析师对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小幅放缓、通胀单边回落、利率整体宽松做出前瞻性预测,那么即可以帮助投资者抓住贯穿全年的债券大牛市;假如对美元走强、人民币贬值提前预判,则可以帮助机构规避汇率风险。
当然,对于分析师们也不能苛责要求事事精准踩点。哪怕是在“黑天鹅”频出的今天,再大胆的分析师也不会提前判断到原油价格会跌去一半。所以在本次全球市场预测中,对国际油价判断也只能观察相对优势了。但是至少在2014年是否对大宗商品保持较为谨慎的看法,仍可以看出分析师的研究功底和市场敏感度。
再以利率指标的预测来说,2014年11月央行宣布不对称降息,而且贷款利率一次性降幅高达50个基点,大多数机构很难事前精准预料到。也难怪有买方机构在降息当晚调侃称“一大波符合我们的预期即将出现”——这是卖方在报告中常用来在事后自恰的话。央行选择在2015年春节前降准0.5个百分点,也出乎很多人的预料。所以,在之后承认误判政策,并且重新梳理分析逻辑的分析师,也是很值得敬佩的。
至于在上半年就坚定货币政策会宽松的分析师,迟到了的降息和降准是对他们坚持观点的最好回报。但对央行通过推出花样百出的创新工具而把降息和降准保留到最后一刻,想必他们内心也是有一些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