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对语言的感受与领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局限于课堂内的例子,还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探究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积累对祖国语言的独特感受。教师应不断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将自己对语言的感受由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广阔的生活,努力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体验,在多元化的语文实践中广化,深化对语言的感受,提升学生的素养。
【关键词】语文实践;阅读的乐趣;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一、立足课堂美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本身的语言文字就各具特色,有的活泼生动,有的美妙绝伦,有的质朴纯真……许多课文都是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是语言学习的范本,是可以用来发展语言的好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指导朗读,如创设一些情境指导学生观察美图美画,倾听配乐,自主配动作、表演等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参与,自我体验,使课堂成为具体形象的阅读实践的训练场。
二、内化语言情感,激发语言表达
刘思在《文心雕龙》中说“情动而辞发”因为情动精彩的语言才能自然生成。语文课本上的课文都是包涵深情的,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来激发他们说话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在教学《九寨沟》时,当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瀑布”的一段,读得声情并茂,把瀑布的磅礡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我话锋一转“同学们,读到这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瀑布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学生争相发言,看到这雄伟壮观的瀑布,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瀑布仿佛纺织厂的几十台织布机在哗哗作响”……充分朗读能激发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和创造,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三、品味文章蕴含 促进思维发展
如何透过作品的文字体味其中的意味和情味,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量增加学生阅读体验的机会,引导他们自读自悟,通过专心读书,静心思考,切己体捂,激情表达,实现学生文本、作若、编若、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时空共振。《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描绘了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千姿百态,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狮子形态多,形态的美,我抓住了一个特殊的省略号,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让你读懂了什么?排比句后面的……号又说明了什么?你能展开想象仿照句子说一说吗?学生想象出了多种狮子的形态,从而不仅体会到了狮子多,形态美,还体会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参与,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重视广泛阅读 引导博览群书
好的文章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听的乐曲,一道亮丽的风景。读好书是读者对语言文字魅力的一种领悟,是读者内心情感的一次净化。优秀的书籍记录了前人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既是人类群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展现。书读得越多,积累越丰富,越能将别人的语言精华融进自己的思维。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使得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思考水乳相融,学生如沐春风,似饮甘霖,学生一旦读出了滋味,读出了快乐,读书便成了自身的内在需求,丰富的语言信息滋润学生的语感智慧。
五、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并在其“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如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错别字大扫除”活动。学生利用双休日,找到不少出现在大街小巷的店名、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并与有关人员交谈,指出错别字,讲述写错别字带来的危害,劝其改正。学生最喜欢“找碴”,对这一项课外练习,人人都兴致盎然,通过活动,改变了以往部分学生认为作文、作业中出现一些错别字无关紧要的错误想法,在和有关人员交谈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这一类课外练习在完成的过程中,往往既要使学生动口、动眼,也要让其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所以很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跃跃欲试,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愿”为“情愿”。还培养了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等智能,真是一举多得。完成这样的练习,孩子们岂不快哉!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灵活把握时机,巧于创设种种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外有效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能促使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逐步培养起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文心雕龙》
[3]《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常胜小学)
【关键词】语文实践;阅读的乐趣;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一、立足课堂美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本身的语言文字就各具特色,有的活泼生动,有的美妙绝伦,有的质朴纯真……许多课文都是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是语言学习的范本,是可以用来发展语言的好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指导朗读,如创设一些情境指导学生观察美图美画,倾听配乐,自主配动作、表演等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参与,自我体验,使课堂成为具体形象的阅读实践的训练场。
二、内化语言情感,激发语言表达
刘思在《文心雕龙》中说“情动而辞发”因为情动精彩的语言才能自然生成。语文课本上的课文都是包涵深情的,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来激发他们说话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在教学《九寨沟》时,当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瀑布”的一段,读得声情并茂,把瀑布的磅礡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我话锋一转“同学们,读到这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瀑布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学生争相发言,看到这雄伟壮观的瀑布,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瀑布仿佛纺织厂的几十台织布机在哗哗作响”……充分朗读能激发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和创造,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三、品味文章蕴含 促进思维发展
如何透过作品的文字体味其中的意味和情味,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量增加学生阅读体验的机会,引导他们自读自悟,通过专心读书,静心思考,切己体捂,激情表达,实现学生文本、作若、编若、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时空共振。《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描绘了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千姿百态,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狮子形态多,形态的美,我抓住了一个特殊的省略号,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让你读懂了什么?排比句后面的……号又说明了什么?你能展开想象仿照句子说一说吗?学生想象出了多种狮子的形态,从而不仅体会到了狮子多,形态美,还体会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参与,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重视广泛阅读 引导博览群书
好的文章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听的乐曲,一道亮丽的风景。读好书是读者对语言文字魅力的一种领悟,是读者内心情感的一次净化。优秀的书籍记录了前人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既是人类群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展现。书读得越多,积累越丰富,越能将别人的语言精华融进自己的思维。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使得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思考水乳相融,学生如沐春风,似饮甘霖,学生一旦读出了滋味,读出了快乐,读书便成了自身的内在需求,丰富的语言信息滋润学生的语感智慧。
五、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并在其“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如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错别字大扫除”活动。学生利用双休日,找到不少出现在大街小巷的店名、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并与有关人员交谈,指出错别字,讲述写错别字带来的危害,劝其改正。学生最喜欢“找碴”,对这一项课外练习,人人都兴致盎然,通过活动,改变了以往部分学生认为作文、作业中出现一些错别字无关紧要的错误想法,在和有关人员交谈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这一类课外练习在完成的过程中,往往既要使学生动口、动眼,也要让其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所以很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跃跃欲试,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愿”为“情愿”。还培养了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等智能,真是一举多得。完成这样的练习,孩子们岂不快哉!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灵活把握时机,巧于创设种种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外有效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能促使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逐步培养起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文心雕龙》
[3]《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常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