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音乐教学任务是学唱歌曲《校园多美好》。几个班的课都上得十分顺畅,学生学得非常用心,教学效果良好,上完课我的心情也格外地轻松。回顾整堂课,教学环节其实非常简洁,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常规的组织教学之后,把歌曲中的典型节奏作练习,然后直接引出校园歌曲,很自然的把内容过渡到新歌教学上来。我先让学生通过聆听范唱掌握歌曲情绪与内容,再随教师伴奏边视唱曲谱,边了解其特点。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学会了歌曲,而且越唱越起劲,待到下课铃声响起,教学任务也圆满完成。
想起前年这个时候,为了县级课改之星评选,那时我的心情完全没有如此轻松。连续几个星期,为了准备这节课,睡不着吃不下,可谓是绞尽脑汁地编织着各种花样,设计着各种奇招,只为了能在音乐课上推陈出新。从引入新课到变着花样学唱歌,到歌曲表演,创编,乃至课中的每一句导语,过渡语,我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可谓是煞费苦心。上完课感觉就是一个字——累。由此联想到当前的教学,各大杂志报纸上许多人都在呼吁,倡导简简单单教学,我们的音乐教学不也需要如此吗?
一、去繁就简,简简单单教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我们往往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设置各具特色的教学情境。如为了引导学生发声,有老师设置了蚕儿吐丝的故事情境:蚕儿吐长丝就发长音“丝……”蚕儿欢快地吐丝就发跳音“丝,丝,丝”。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教学模式,的确是眼前一亮,觉得非常有新意,但老师为了渲染情境往往是说着说着题外话就多了,致使学生的发声成了教师情境的点缀。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对课堂上繁多的花样试着去思考,就不难发现,其实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去繁就简,精简教的形式。就如我前年准备的那节课,花费那样多时间备课,如今觉得收获甚微。
同样是导入新课的环节,那时我用罗大佑的台湾校园歌曲引入,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美好童年的感受,以及对校园歌曲的理解。在力求教师自身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同时,也追求学生语言的表述富有诗意和音乐性,这一环节足足花了五分钟的时间。而今天的音乐课,我则直接导入:“校园是美好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今天就让我们用歌声来歌唱我们美好的校园。”短短的一句话简洁又明了。
还有结束部分,我设计了配乐诗朗诵,意在提升主题,升华情感。记得当时没能找到合适的诗歌,我就自己创编了一首。其实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诗,何必再去花费时间去写诗呢,现在想想真是作茧自缚,把好好的一节课变得那么繁琐,用专家的话说我是在音乐课上完成语文老师的任务。其实,这些时间还不如省下来,让学生再动情地唱上一遍,或是组织学生赛唱,领唱等,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和表演的欲望,这样效果肯定更好更有效。
二、返璞归真,扎扎实实求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育人,而不是培养音乐特长,造就音乐家的教育。小学的音乐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音乐,为终身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教,为将来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回顾以前,当初的花招,其实都是多余的,对学生来讲,纯粹是个花架子,并没有多大益处。同时的那节课学生也并未学到多少知识,甚至连歌曲也没能唱好,只是老师在那忙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在课堂上即使学生有一些创编,也完全是在老师的牵引下生硬地吐出嘴的。这样的创新也只能称之为老师的创新,这样的课堂也只能是老师的课堂。我们姑且不去谈在一首已经非常完整的歌曲中是怎样的画蛇添足的是否有意义,从学生方面来说,这样的教学不过是教师在幕后费尽心机地去操纵,学生无异于木偶一般,完全随着老师的引线在一举一动,根本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那学生还能称之为学习的主体吗?再说教师的教,上这样的课之所以感到累,是因为预设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完全无法在课堂上掌控学生,也因此犯了拔苗助长的错误,一味地把学生往高里拔,上完一节课不被累倒,也已是虚脱。最后再想想,教师教的如此辛苦,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拔高了多少?事实上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增多了,也就导致教学的主要部分匆匆太匆匆,到最后引子是牵出来了,可歌曲中的难点还在,学生是外甥打灯笼,到难点的地方照样出错,程度差的学生还依然原地踏步,甚至下课后回忆不起这节课的内容。而今天的这节课由于没有了花架子,我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与学生的程度的不同,可以从容不迫地为学生一遍遍的纠错,一遍遍的范唱,再纠正,再范唱,甚至可以单独或分组辅导那些程度较低的学生。和着我的琴声,学生的歌唱的是那样整齐,声音是那样的亲切与甜美,是那样的悦耳,神情是那样的专注,尽兴,今天的教学手段看似平常,简单,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节好课呢?
撇开一切花俏的东西,其他的学科都在追求简简单单,从学生出发,结合自己科目的特点,在简单的同时追求实效,在简单的同时得到发展,作为音乐老师我们何苦为难我们自己,非要在繁琐中束缚自己?我们为何不让自己从教学的繁琐中解脱出来,实在做人,踏实做事?让我们的音乐课在朴素中发展,在平时中进步。从而,让我们“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简简单单教音乐,轻轻松松学音乐。
想起前年这个时候,为了县级课改之星评选,那时我的心情完全没有如此轻松。连续几个星期,为了准备这节课,睡不着吃不下,可谓是绞尽脑汁地编织着各种花样,设计着各种奇招,只为了能在音乐课上推陈出新。从引入新课到变着花样学唱歌,到歌曲表演,创编,乃至课中的每一句导语,过渡语,我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可谓是煞费苦心。上完课感觉就是一个字——累。由此联想到当前的教学,各大杂志报纸上许多人都在呼吁,倡导简简单单教学,我们的音乐教学不也需要如此吗?
一、去繁就简,简简单单教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我们往往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设置各具特色的教学情境。如为了引导学生发声,有老师设置了蚕儿吐丝的故事情境:蚕儿吐长丝就发长音“丝……”蚕儿欢快地吐丝就发跳音“丝,丝,丝”。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教学模式,的确是眼前一亮,觉得非常有新意,但老师为了渲染情境往往是说着说着题外话就多了,致使学生的发声成了教师情境的点缀。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对课堂上繁多的花样试着去思考,就不难发现,其实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去繁就简,精简教的形式。就如我前年准备的那节课,花费那样多时间备课,如今觉得收获甚微。
同样是导入新课的环节,那时我用罗大佑的台湾校园歌曲引入,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美好童年的感受,以及对校园歌曲的理解。在力求教师自身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同时,也追求学生语言的表述富有诗意和音乐性,这一环节足足花了五分钟的时间。而今天的音乐课,我则直接导入:“校园是美好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今天就让我们用歌声来歌唱我们美好的校园。”短短的一句话简洁又明了。
还有结束部分,我设计了配乐诗朗诵,意在提升主题,升华情感。记得当时没能找到合适的诗歌,我就自己创编了一首。其实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诗,何必再去花费时间去写诗呢,现在想想真是作茧自缚,把好好的一节课变得那么繁琐,用专家的话说我是在音乐课上完成语文老师的任务。其实,这些时间还不如省下来,让学生再动情地唱上一遍,或是组织学生赛唱,领唱等,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和表演的欲望,这样效果肯定更好更有效。
二、返璞归真,扎扎实实求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育人,而不是培养音乐特长,造就音乐家的教育。小学的音乐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音乐,为终身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教,为将来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回顾以前,当初的花招,其实都是多余的,对学生来讲,纯粹是个花架子,并没有多大益处。同时的那节课学生也并未学到多少知识,甚至连歌曲也没能唱好,只是老师在那忙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在课堂上即使学生有一些创编,也完全是在老师的牵引下生硬地吐出嘴的。这样的创新也只能称之为老师的创新,这样的课堂也只能是老师的课堂。我们姑且不去谈在一首已经非常完整的歌曲中是怎样的画蛇添足的是否有意义,从学生方面来说,这样的教学不过是教师在幕后费尽心机地去操纵,学生无异于木偶一般,完全随着老师的引线在一举一动,根本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那学生还能称之为学习的主体吗?再说教师的教,上这样的课之所以感到累,是因为预设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完全无法在课堂上掌控学生,也因此犯了拔苗助长的错误,一味地把学生往高里拔,上完一节课不被累倒,也已是虚脱。最后再想想,教师教的如此辛苦,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拔高了多少?事实上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增多了,也就导致教学的主要部分匆匆太匆匆,到最后引子是牵出来了,可歌曲中的难点还在,学生是外甥打灯笼,到难点的地方照样出错,程度差的学生还依然原地踏步,甚至下课后回忆不起这节课的内容。而今天的这节课由于没有了花架子,我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与学生的程度的不同,可以从容不迫地为学生一遍遍的纠错,一遍遍的范唱,再纠正,再范唱,甚至可以单独或分组辅导那些程度较低的学生。和着我的琴声,学生的歌唱的是那样整齐,声音是那样的亲切与甜美,是那样的悦耳,神情是那样的专注,尽兴,今天的教学手段看似平常,简单,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节好课呢?
撇开一切花俏的东西,其他的学科都在追求简简单单,从学生出发,结合自己科目的特点,在简单的同时追求实效,在简单的同时得到发展,作为音乐老师我们何苦为难我们自己,非要在繁琐中束缚自己?我们为何不让自己从教学的繁琐中解脱出来,实在做人,踏实做事?让我们的音乐课在朴素中发展,在平时中进步。从而,让我们“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简简单单教音乐,轻轻松松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