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数学学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中国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n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学具 数学概念 算理 思想方法 合作 动手操作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仅就使用数学学具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1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2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3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3.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3.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学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师生可利用一些三角形(其中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具,采用拼接法、度量法和幻灯演示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等。
  4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5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和10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l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6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证明V= Sh的成立。实验中,教 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其他文献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经过多次总结发现,对初中数学习题讲评  本人肤浅认为建议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必须及时准确  课后要对安排的习题作业,做到及时收交、批阅、总结和讲评。人们常说:“时过而后学,勤苦而难成”。 讲评质量的高低好坏,关键在于是否做到上述的四个及时。  2必须有较強的学习针对性  讲评过程中,必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习题内容,切忌面面俱到,因为知识和解题的方式方法都尽散于习题
期刊
我们知道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情趣、导思等重要作用。善教者,必善问。教师何时何处问什么,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我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 在无意处追问  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行一些数学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没有照本宣科,作简单的比较和推导,而是追问了
期刊
1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新授课是指以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形成新的数学能力为主的课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形成某一种概念、确立定理法则,提炼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进行的,是小学阶段最常见,也最重要的课型之一。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引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因此需要采用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课堂形式,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提升  自主探究  合作验证精讲点拨
期刊
大部分数学后进生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是由于某种后天因素造成的,而这些因素让他们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转化的关键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规律进行的。经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  1培养情感,是转化的基础  学生喜欢一门课往往是从上这门课的老师开始的,古人言: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老师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
期刊
【摘要】“鲁科版”教材体系创新,内容创新,是一套难得的好教材;同时也存在某些瑕疵。  【关键词】“鲁科版”教材 特点 瑕疵  高中《化1》(必修)目前有人教版、粤教版、鲁科版等几种版本。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选用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会组编写的“鲁科版”化学必修教材(以下简称“鲁科版”教材)。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对此教材的功能、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笔者认为,“鲁科版”
期刊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行英语学习方法指导,加强听、说、读、写训练和指导。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有时间多开口说英语。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 自主学习 兴趣 学法指导  英语是中学生的一门基础学科。英语是用来交际的,英语学习具有学生自
期刊
【摘要】在职高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经常面对一些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中产生厌学的学生。如何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职高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关键字】兴趣教学 职高英语 优化  职高大部分学生英语素质偏低,尤其是大多招收农村乡镇生源的职校,学生英语整体素质低,英语学习基础弱,学习习惯差,学习英语兴趣不浓,成绩一落千丈。就此,谈几点想法:  1 影响
期刊
初中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后,在学习中需要运用抽象思维的课程多起来了,但由于阅读理解能力的不足,对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尤其在数学学习中对原理、定义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困难。要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思维发展,为提高全面素质打下基础,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基于这个思想,多年来,从初一年级开始,我在数学课中采用“阅读式”课堂教学,把学会读数学课文作为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第一步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就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思想品德课程如何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等方面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 思想品德 教学反思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们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教学,取得了一些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验研究、经验与成果。  1 教师要积极
期刊
【摘要】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数学学习效果的差异也是必然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分层教学的步骤来阐述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层次化  1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1心理学研究依据。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