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农村盲目开发建设现象愈演愈烈,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悲剧即将在美丽的乡村上演。本文从城乡规划视角出发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新型农村发展的建设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城乡规划;经济;农村发展
一、城乡规划方法的必要性
“生态城市的核心是城市的生态系统,它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这三个主要的子系统所构成。它是由良性运行且复合的多重系统。生态城市是具有健康、良性运转的城市”。同样,此理论运用于新农村建设中也是同样的可行的,任何规划都承担着国家对规划对象的各个方面诸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等的引导和综合调控的需要,对促进社会五位一体的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实现城市综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自古至今,人类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增长到一个阶段时候,就要兼顾到城市的各个方面,最后以实现全面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才是“民主”、“和谐”的终极体现。现在,社会的不均衡发展已经严重成为滞后我国全面现代化的社会诟病。在改革开放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只能把重心放在物质建设上,特别是城市的发展,提倡以城带乡,一部分先富,农村的发展几乎被忽略掉,我国经济的发展迅速有目共睹,但如此造就的不平衡,即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三农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研究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严重不平衡是当前直接影响我国全面现代化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实施,本论文是对当下严重的城乡不平衡和城市体质改革而提出的,进行多学科的基础研究,通过各种调研和探究,寻求最终的问题解决方法。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合理规划,像城市建设规划那样去规划新型农村。因此,我们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城乡规划视角。
二、城乡规划视域下新型农村发展模式
(1)积极发展小城镇,增强城乡互动发展能力
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平均文化程度低,劳动力的流转完全依赖大城市吸纳是不够的,相对而言,农村输转人口在大中城市获得稳定职业的比例还较低。相反,小城市和城镇与农村发展的联系紧密,产业部门以农产品的加工和农村服务部门为主,会成为农业人口非农化输转最容易进入的空间。人口迁移遵循圈层递补律,需要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人口转化的吸纳作用,降低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预防过快城市化造成的城市问题。城市化发展应该重视城市等级结构的协调平衡,没有小城市和城镇的支撑,大城市发展就失去了动力。我国农村市场需求增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都需要小城市和城镇的快速发展。为此,应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工商业发展,以工商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以城镇为载体开发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根据不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发展多样化的小城镇,按区域中心镇、工业镇、商贸镇、交通枢纽镇、工矿镇、旅游镇等思路规划发展,发挥城镇吸纳劳动力和带动农村发展的双重作用。
(2)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承载能力
农村的发展既需要农村人口的输转,又要依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可以创造较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大农业产值,提高农业人口收入水平;可以释放劳动力,推进非农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还可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供应能力,为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夯实基础。我国农业发展任务艰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5%,农产品供应压力很大。同时,我国农村人才外流及小农经营和农业市场化发展的矛盾等制约了农业发展,我国现阶段应该努力创新农业技术和经营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首先,增强农业市场化发展理念。重视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化和农产品销售市场化发展,用市场机制推动农业发展,创造农村和农业投资发展的合理体制,引导城市的优质资源向农业流转,鼓励城市大企业投资农业经营,培育优秀的农业企业家。其次,加快农业经营体制转变。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应创新和完善产业组织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等形式,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抓住传统农业、特色农业、新兴产业和产品,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水平。同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财政、信贷、土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运用政府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农业技术、信息、资金、人才向乡村流动。发挥政府、农业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等在农业改革和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农业信息引导的功能,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3)重视农村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村人口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发展靠人才,农村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是基础,要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解决人力资源与产业的合理配置。一方面,农村人口的非农化流转要以专业素质和市场经营能力的形成为前提,应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提高非农化输转水平;另一方面,要为现代农业经营发展培养人才。现代农业经营不能靠农村的“留守人员”,要主动培养和配备具有农业经营和生产技能的人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传统经济快速扩张,产业升级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部门低劳动生产率和非农部门的“用工荒”都说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我国农村人口的素质培养任务艰巨。
为此,应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改革招生体制,重视教育公平,提高农村学生大学入学率。强化职业教育,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覆盖率和教育质量,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健全农民培训体制,及时快捷传授农村发展的实用技术,解决农村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传播市场观念、市场信息和经营管理等知识,提高农民的就业和创业经营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阿琳.社会管理创新趋势下的新型村镇规划研究[J].规划师,2013,03:29-34.
[2]赵宇刚.城镇化视域下城乡统筹模式的分析和选择[J].江汉学术,2013,02:14-21.
[3]孙强,孙淑芳,边昕.浅析新型城镇化下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城市建筑,2013,18:37-38+53.
[4]马远军,张小林,李凤全,王天阳.我国城乡关系研究动向及其地理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03:78-84.
【关键词】城乡规划;经济;农村发展
一、城乡规划方法的必要性
“生态城市的核心是城市的生态系统,它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这三个主要的子系统所构成。它是由良性运行且复合的多重系统。生态城市是具有健康、良性运转的城市”。同样,此理论运用于新农村建设中也是同样的可行的,任何规划都承担着国家对规划对象的各个方面诸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等的引导和综合调控的需要,对促进社会五位一体的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实现城市综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自古至今,人类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增长到一个阶段时候,就要兼顾到城市的各个方面,最后以实现全面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才是“民主”、“和谐”的终极体现。现在,社会的不均衡发展已经严重成为滞后我国全面现代化的社会诟病。在改革开放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只能把重心放在物质建设上,特别是城市的发展,提倡以城带乡,一部分先富,农村的发展几乎被忽略掉,我国经济的发展迅速有目共睹,但如此造就的不平衡,即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三农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研究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严重不平衡是当前直接影响我国全面现代化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实施,本论文是对当下严重的城乡不平衡和城市体质改革而提出的,进行多学科的基础研究,通过各种调研和探究,寻求最终的问题解决方法。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合理规划,像城市建设规划那样去规划新型农村。因此,我们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城乡规划视角。
二、城乡规划视域下新型农村发展模式
(1)积极发展小城镇,增强城乡互动发展能力
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平均文化程度低,劳动力的流转完全依赖大城市吸纳是不够的,相对而言,农村输转人口在大中城市获得稳定职业的比例还较低。相反,小城市和城镇与农村发展的联系紧密,产业部门以农产品的加工和农村服务部门为主,会成为农业人口非农化输转最容易进入的空间。人口迁移遵循圈层递补律,需要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人口转化的吸纳作用,降低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预防过快城市化造成的城市问题。城市化发展应该重视城市等级结构的协调平衡,没有小城市和城镇的支撑,大城市发展就失去了动力。我国农村市场需求增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都需要小城市和城镇的快速发展。为此,应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工商业发展,以工商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以城镇为载体开发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根据不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发展多样化的小城镇,按区域中心镇、工业镇、商贸镇、交通枢纽镇、工矿镇、旅游镇等思路规划发展,发挥城镇吸纳劳动力和带动农村发展的双重作用。
(2)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承载能力
农村的发展既需要农村人口的输转,又要依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可以创造较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大农业产值,提高农业人口收入水平;可以释放劳动力,推进非农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还可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供应能力,为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夯实基础。我国农业发展任务艰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5%,农产品供应压力很大。同时,我国农村人才外流及小农经营和农业市场化发展的矛盾等制约了农业发展,我国现阶段应该努力创新农业技术和经营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首先,增强农业市场化发展理念。重视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化和农产品销售市场化发展,用市场机制推动农业发展,创造农村和农业投资发展的合理体制,引导城市的优质资源向农业流转,鼓励城市大企业投资农业经营,培育优秀的农业企业家。其次,加快农业经营体制转变。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应创新和完善产业组织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等形式,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抓住传统农业、特色农业、新兴产业和产品,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水平。同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财政、信贷、土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运用政府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农业技术、信息、资金、人才向乡村流动。发挥政府、农业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等在农业改革和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农业信息引导的功能,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3)重视农村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村人口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发展靠人才,农村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是基础,要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解决人力资源与产业的合理配置。一方面,农村人口的非农化流转要以专业素质和市场经营能力的形成为前提,应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提高非农化输转水平;另一方面,要为现代农业经营发展培养人才。现代农业经营不能靠农村的“留守人员”,要主动培养和配备具有农业经营和生产技能的人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传统经济快速扩张,产业升级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部门低劳动生产率和非农部门的“用工荒”都说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我国农村人口的素质培养任务艰巨。
为此,应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改革招生体制,重视教育公平,提高农村学生大学入学率。强化职业教育,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覆盖率和教育质量,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健全农民培训体制,及时快捷传授农村发展的实用技术,解决农村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传播市场观念、市场信息和经营管理等知识,提高农民的就业和创业经营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阿琳.社会管理创新趋势下的新型村镇规划研究[J].规划师,2013,03:29-34.
[2]赵宇刚.城镇化视域下城乡统筹模式的分析和选择[J].江汉学术,2013,02:14-21.
[3]孙强,孙淑芳,边昕.浅析新型城镇化下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城市建筑,2013,18:37-38+53.
[4]马远军,张小林,李凤全,王天阳.我国城乡关系研究动向及其地理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03: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