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札手书折射隐士情结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zj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代咏梅诗中,北宋林逋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清高孤傲推向了极致,这是作为隐士的林逋孤傲高节的显现。
  林逋(967年至1028年),字君复,大里黄贤村人(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裘村镇黄贤村),是典型的隐逸文人的代表。《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隱逸传》载:“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林逋20年不入城市,终身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他的“梅妻鹤子”也成为中国隐士精神的象征。

林李之交


  经过千余年,林逋存世书法已不多见。《中国书法全集·北宋名家》收其《秋凉帖》《三君帖》《自书诗卷》三件作品,面目较接近,大致是在同一时期所作。其书法是典型的隐士书法,《宋史》称其“少孤,力学”,所学当指其学问,未见言其书法。他的书法主要师从李建中(945年至101年)。李建中一生经历了唐、五代、宋等几个时期,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元赵孟頫说:“西台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人余风。”《宋诗纪事》卷三引《宣和画谱》:“李西台居洛中,以林泉自娱,善篆籀草隶八分,于真行尤精,当时士大夫得其笔迹,莫不争藏,以为模法。”林逋问书当在李建中居洛时期。



  北宋林逋《自书诗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是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共五首诗。据诗后林逋自识“时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可知此作写于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林逋时年57岁。诗后有苏轼书七言诗《书和靖林处士诗后》,无年款,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可能是元祐四、五年间苏轼第二次到杭州作刺史时所书。
  林逋《集贤李建中工部尝以七言长韵见寄感存怀没因用追和》诗云:“清绝门墙冷似冰,野人怀剌昔尝登;新题对雨分萧寺,旧梦经秋说杜陵;贫典郡府资月给,老持台宪减霜棱;开元文章钟王笔,惆怅临风一烬灯。”此诗谈到了与李建中的交往。林逋自称“野人”,当年曾怀刺求教,对李建中充满了崇敬之情。林李之间一直来往,未曾因为一在朝一在野而中断。宋拓孤本《郁孤台法帖》残本卷六收有李建中《宠书聿至帖》,此札作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左右,为李建中致林逋的信札。三年后李建中辞世,书札时林逋在杭州西湖,李建中在帖中云“夙昔之情于我厚矣”“复且解累岁之口索,豁千里之遐想”,二人之谊可见一斑。

自在中现风骨


  林逋书法师从李建中,但在风格上二人一肥一瘦,苏轼评林逋书法“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黄庭坚评曰“和靖笔意极似李西台,而清劲处犹妙”。苏、黄道出了二人的不同。林逋的书法胜之在骨,“骨”指笔画刚劲有力、气势雄强,晋卫夫人《笔阵图》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较之于李建中,林逋以尖锋入纸,起笔后一揭直下,转折处多重按,棱角分明且铿锵有力,瘦且劲。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曰:“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贵瘦硬”作为书法的评价标准,展现了力量、表达了气节。


北宋 林逋《秋凉帖》31.4厘米×35.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林逋《三君帖》31.5厘米×38.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林逋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其“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终生不仕不娶、“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有很大关系,是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的外化。在中国人的思维意识中,儒释道三教合一,此一理念始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构筑了中国人的处世理念和哲学基础,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其实质是整体上儒家文化占据正统的前提下,三教之间你中有我。林逋生于吴越,世代奉儒,思想学问的根底在于儒家。北宋是道教在中国古代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等信奉道教,上有所好下必从焉。北宋道教大盛,道家思想成分不可避免地渗透在林逋的意识中。北宋时期禅宗亦兴盛,士大夫文人将禅宗融入生活、艺术,追求思想精神的开放,林逋的超逸人格和淡雅意趣一定程度上受禅学思想影响,其与禅学有关的诗多达几十首。生活于佛、道发展兴盛的北宋前期,由于时代潮流、出生环境等因素,林逋的生活方式及书法中也显现了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当然,林逋书法的个体风格无法脱离时代,受北宋时期整体“尚意”书风的影响,北宋书法一改唐人书法严谨的“尚法”面貌而展现出“无法”“信手”的风气。林逋书法虽未如“宋四家”般,但较之于五代末宋初书家,已经表现出尚意、潇散、自在的意味。

拍乾隆帝“马屁”


  林逋手札二帖为纸本、册装,其一为《秋凉帖》,其二为《三君帖》。卷前有明李应祯篆书“和靖处士真迹”六字引首,元谢升卿,明吴宽、李东阳、陈欣,清刘统勋、和坤、乾隆帝等题跋。钤有安岐、沈周、张姨、乾隆帝、嘉庆帝、黄姜、裘日修等人的观赏印、收藏印。乾隆帝不仅好在传世书画题诗,还喜欢让臣子在上题和,除了乾隆帝自己,裘日修(1712年至1773年)题跋的也不少。此册上裘曰修跋曰:
  内府所藏有林逋诗,苏轼书后。乾隆丁丑(1757年),皇上用原韵题其端,嗣是凡再叠韵,皆翠华南幸时作也,读之觉风云壮色,山水增辉,玉局翁当为却步。岁次戊子(1768年),臣修购得此册于金台王氏,为和靖二札,盖正定梁清标家旧物也。册尾有石田诸人诗。兹和坡韵。因敬录御题于左右幅。且以见人苟自立。虽逐迹于枯槁寂寞中,犹能邀圣天子异代之知,抚其遗墨,住复歌咏如是,使当斯世而尚有隐君子如林逋其人者,其亦可以闻风兴起也哉。臣裘日修恭跋。
  裘日修将乾隆帝用苏轼书林逋诗韵所作的诗抄录其后。做臣子的题跋时,总免不了夸奖几句皇上。“玉局翁当为却步”,东坡先生也是不行的,对于林逋也要谢谢乾隆这位作为“圣天子”的“异代之知”,当世如有如林逋者须“闻风兴起”,以歌咏乾隆盛世。裘日修仕途顺达,除了勤勤恳恳之外,马屁功夫还是有的。

“疏影横斜”留余味


  手札作为实用以及两人或几人之间私密性的交流,无论其是否为名家手迹,读之都会令人心生亲切感,信笔写开来,心与手的高度合一,这是其他书法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林逋此二札读之同样令人亲切,两札都折射出其精神世界。他的心性已不为世俗所掩,“膀名必已见了,彼珍重者,果为两手所掩矣”,对汲汲于科举的一种嘲讽,是书家或诗人心志、情怀的外化。苏轼有“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之句,而书写的无意识正是林逋这两件手札精彩之所在。五代书家杨凝式对宋代书法影响颇深,受其《韭花帖》影响,章法上宋代手札多行宽字疏。林逋二札疏朗尤甚,无论是字距还是行距,拉得都比较开,颇有一些“疏影横斜”的味道。
  对于林逋书法的评价,多从其气节出发,谢升卿跋曰:“观其笔势道劲。无一点尘俗气,与暗香疏影之句标致不殊。此老胸中深有得于梅之清。放其发之文墨者类如此。”实际上,林逋这两件手札,不仅章法上尤其独到之处,在字法、笔法上亦可令人称道。此二札的单字结构显得内敛含蓄,大小差别不大,借由笔画的粗细来调节节奏。字形以瘦长为主。横画一般侧切入纸后轻按而行,偶尔将横画拉长,如《三君帖》中“重”“者”“揞”。强化转折间的提按,棱角分明。札中偶尔有笔画略显力弱或不协调处,如《秋凉帖》中“兄”竖弯钩竖的部分,《三君帖》“表”“林”的最后一笔等。
其他文献
当季节进入夏末秋初,标志着艺术品秋拍的序幕又将华丽开启。日前,作为预热的开篇,香港苏富比公布了本季秋拍部分重点拍品,不但“高精尖”的风格特色表现一如既往的明显,对学术与市场的引领意味也继续凸显。  据悉,10月7日至13日,香港苏富比2021年秋拍预展将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拍卖也将在同期陆续举槌。无论是珍罕难寻的重器,还是文人趣味十足的小品,可谓深藏不露,件件皆大有来头。中国艺术珍品佛像专场堪比馆
期刊
我算是比较早加入“网淘”的那一批。其实,刚开始不是特别习惯这种网上淘书的方式。因为那会儿自己比较惰性,没有开通网银支付功能,当时似乎也没有什么手机银行、微信支付之类更便捷的支付方式,这就导致我的“网淘”初体验是比较疲于应对的。因为每次网上下单之后,还得忙不迭的跑到银行去填汇款单;填完单子还得附上身份证,排着长队等着窗口喊号办理,甭提有多麻烦了。  但是,逐渐也就适应了,因为这天南地北的各种图书齐聚
期刊
@张瑜:自从大学毕业工作以后,就很少有时间再读书了。而疫情刚刚发生那段时间,由于不能去公司上班,更多时候是在网上看一些短视频打发时间。很偶然在小红书平台上看到了一段推荐图书的视频,女主播“丫丫”很有气质,语言表达得也很有感染力。她分享了许多书里面的内容,并且有她个人的理解、感受。听过她的讲解感觉让人很放松,同时有一种想买书的冲动。当然,这位主播只做分享,并不售书,但是她推荐的大部分书我几乎都买了。
期刊
带有人物头像的老纸币不仅存世量少,而且形制美观,让人印象深刻,历来受到藏家们的追捧。华商上海信成银行发行的“大清国商部尚书鼓山贝子衔镇国将军”载振之肖像的纸币,让人钟爱有加却又颇感奇怪——世界印钞惯例都是印国家首领或元首的头像,而此券所印却并非国家最高权力统治者的头像。亲王上纸币  爱新觉罗·载振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位亲王,他是乾隆帝玄孙,生于1876年,卒于1947年,在13岁时即获得头品顶戴,18
期刊
大约一年半前,我在北京民俗博物馆编辑的《观砚》一书中看到了景星庆云歙屏,心生欢喜,萌生了写点文字的想法,却迟迟未能动笔。前些天,我在窗前一边晒着太阳一边随意翻书,翻到了米景扬先生的《荣宝瑰梦》,又想起景星庆云歙屏来——米景扬、《荣宝瑰梦》、景星庆云,还有赵朴初,这几个关键词其中有逻辑,脑子似乎被激活了。原为墓志铭  这座歙屏净高99厘米、宽137厘米、厚6厘米,连座通高158厘米、宽153.5厘米
期刊
艺术家手作书收藏者 王骥  眼下,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的金桥碧云美术馆内,一座为爱书之人打造的“迷宫”在高楼林立间悄然落地。在这里,萨尔瓦多·达利、安迪·沃霍尔、常玉、赵无极、朱德群等艺术大师以书为媒进行了一场创作比拼,用艺术的语言为观众“读”诗、“讲”故事……  据了解,这场主题为“迷宫:匹诺曹、桃花源或安迪·沃霍尔、马致远,以及赵无极、帕拉迪诺——艺术家手作书收藏展”是国内首个世界顶级艺术家手作
期刊
安迪·沃霍尔、达利、亨利·马蒂斯、常玉、赵无极……这些大名鼎鼎的艺术家亲手做的书,你们读过吗?这类由世界各国艺术家出品的珍贵书籍在国内尚属小众,其中数量多的也只印了一两百本,少的甚至全世界仅有一本:每本价值少则几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它们是书,但又远不止于书。  作为资深藏家,王骥称这样的书为艺术家手作书,他十余年来奔走海内外斥巨资收藏了200多本艺术家手作书,除了开头提到的那几位,还有朱德群、马克
期刊
“在所有艺术门类中,我之所以会对中国艺术品热爱,是它们真得很漂亮。那种美感,能吸引你坐下来,静静地观看。”  这句肺腑之言出自美国著名古董商蓝理捷(James Lally)。作为纽约古董界的顶尖人物,其活跃于这一领域已逾40年,经手过的重要中国文物艺术品不计其数。然而3月1日,他却突然宣布关停其经营步入第35个年头的纽约J.J.LALLY&Co.艺廊。  无独有偶,正当不少人还在为蓝理捷的决定而感
期刊
北京市委宣传部近日公布数据,2020年北京全市特色书店达到200家,“中国最美书店”17家。其实近几年,特色书店不断在全国各地涌现,他们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地标。图片分别为北京模范书局“诗空间”、上海新华书店“光的空间”以及位于广州永庆坊骑楼街的钟书阁。  @孙小迪: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人们眼中,卖书的书店成了看书的地方。找个人逛书店时会说“走,去书店看
期刊
花朝节是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之一,也叫花神节或百花生日。花朝节与气候时令关系密切。明代袁宏道《满井游记》中说:“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因为尚在早春时节,乍暖还寒。从节气上看,大约在“惊蛰”到“春分”之间。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生,百花含苞欲放。红绸飞 扑蝾遥  花朝节那天有很多节俗活动,比如踏青赏春。苏州是明代中期以后繁华的商业中心城市,虎丘山处处鲜花烂漫,此地的花市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