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抗冻防病促生剂配方研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d04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筛选高效、低毒、施用方便的杨树抗冻防病促生剂新配方及其施用方式。[方法]选择对氨基苯甲酸与6BA为主要试剂,氢氧化钠、甘露醇、硝酸钙为辅料,组成9种抗冻防病促生剂配方,以银中杨(Populus alba×P.berolinensis)为试验材料进行喷施叶面试验,通过叶绿素荧光参数与顶芽越冬存活率评价其抗冻效果。[结果]将配方4(对氨基苯甲酸1.25 g、6BA 0.20 g、氢氧化钠0.20 g、甘露醇0.05 g、硝酸钙0.15 g)稀释500倍后进行叶面喷施,施用时期为连续在8月中旬8月末2次喷施叶面,在提高杨树抗冻性方面表现最佳。[结论]配方4可望作为杨树抗冻防病促生剂新配方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杨树;抗寒能力;生长调节物质;叶绿素荧光参数
  中图分类号 S79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22-118-0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creen out a new efficient, lowtoxicity and simple prescription poplar antifreeze agent and its application method. [Method] Nine kinds of prescription of poplar antifreeze agent were made up. The main ingredient was paraaminobenzoic acid and 6BA, and sodium hydroxide, mannitol, calcium nitrate were accessories.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and survival rate of overwintering buds of Populus alba×P.berolinensis were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stages and different times by various antifreeze agent. The variation of cold hardiness was evaluated indirectly. [Result] When the prescription 4 (paraaminobenzoic acid 1.25 g, 6BA 0.20 g, sodium hydroxide 0.20 g, mannitol 0.05 g, calcium nitrate 0.15 g) was diluted 500 times, and sprayed in midAugust and the end of August in succession, the poplar frost resisting effect was remarkable. [Conclusion] The prescription 4 could be as new poplar antifreeze agent prescription to study.
  Key words Populus; Frost resisting; Antifreeze age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楊树(Populus)具有适应性强、速生丰产、材质良好、用途广等特性,是世界人工林发展的重要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广泛用于生态防护林、农林防护林和工业用材林[1]。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低温冻害是限制杨树发展的重要环境因子。
  电导率法、组织褐变法和TTC还原法是目前多种作物抗逆性鉴定中常用的方法[2],但以上方法均需破坏性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而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法不仅解决了上述不足,还可以反映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近年来已在油菜[3]、菠菜[4]、不结球白菜[5]、水蜜桃[6]等作物的抗寒性鉴定上得到应用。为此,笔者以对氨基苯甲酸与6BA为主剂,辅以常用的抗寒保护物质(甘露醇、硝酸钙),加入促进对氨基苯甲酸溶解的氢氧化钠,组成了9种复合配方,于8月中旬至9月中旬连续施用抗冻防病促生剂后,在9月末低温胁迫来临时测定银中杨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并于次年调查经不同配方处理后杨树顶芽存活率变化,评价各配方在提高杨树抗冻性方面的作用,以期筛选出高效、低毒、施用简便的杨树抗冻防病促生剂新配方及其施用方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哈尔滨市位于125°42′~130°10′ E、44°04′~46°40′ N,地处我国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该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有典型的四季交替。该地区秋季(9~10月)因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候由暖变寒。气旋活动仅次于春季,天气冷暖多变,每当冷锋过后,气温急剧下降。气温月际变化幅度达8.0~9.0 ℃。全市历年季平均气温为9.4 ℃,年际变化范围为7.9~11.1 ℃。初霜年平均在9月23日,最早出现在9月7日。
  1.2 材料
  银中杨是以银白杨为母本、中东杨为父本的人工杂交雄性无性系杨树。2013年5月初在20 cm×20 cm塑料盆中对银中杨进行扦插扩繁,8月初选择生长一致的银中杨盆栽苗用于试验。
  1.3 试验方法
  选择对氨基苯甲酸与6BA为主要试剂,氢氧化钠、甘露醇、硝酸钙为辅料,组成9种配方(表1)。8月中旬,采用叶面喷施(喷至叶片流水为止)施用杨树抗冻剂。以后每隔15 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施用次数为1的,仅在8月中旬喷施1次,施用次数为2的,连续在8月中旬、8月末施用2次,施用次数为3的,连续在8月中旬、8月末、9月中旬施用3次(表2)。当第1次零下低温过后,测定其叶绿素荧光参数,每组测定5株,每株测定5张叶片,次年调查顶芽存活率,调查30株。   2 结果与分析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是以光合作用理论为基础的一项技术,可为研究光系及其电子传递过程提供丰富信息,是研究植物光合生理状况及低温逆境胁迫关系的理想技术。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可以快速、无损伤地获得植物不同部位的抗寒能力,将为植物引种驯化以及新品种抗寒性的鉴定和推广提供一条新的捷径。当植物受到逆境胁迫时,其Fv/Fm会表现出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越大,表明植物受胁迫越严重,反之也可以认为下降幅度越小,则植物抗逆能力越强,因此,Fv/Fm下降幅度可作为评价杨树抗冻能力的一个可靠指标。
  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施用不同配方的杨树抗冻防病促生剂后,多数都能明显地提高其抗寒能力,效果最优的为处理13,即配方4:对氨基苯甲酸1.25 g、6BA 0.20 g、氢氧化钠0.20 g、甘露醇0.05 g、硝酸钙0.15 g,稀释500倍后连续在8月中旬8月末2次喷施叶片,该试验组银中杨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明显高于对照7.17%,或者说其下降幅度最小(表3)。
  木本植物越冬后,如遇到严重冻害,则其顶芽不能正常萌动,因此,顶芽存活率是反映植物抗冻能力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指标。由表3可见,处理13(配方4:对氨基苯甲酸1.25 g、6BA 0.20 g、氢氧化钠0.20 g、甘露醇0.05 g、硝酸钙0.15 g,稀释500倍后连续在8月中旬8月末2次喷施叶片)的顶芽越冬存活率最高,达到81.48%,高出对照12.25%。由此可见,处理13不但提高了银中杨叶片的抗寒能力,也提高了其顶芽的抗寒能力,提高了其越冬存活率。
  3 结论
  试验使用了9种配方,通过叶绿素荧光参数与顶芽越冬率2种方式评价,发现配方4(对氨基苯甲酸1.25 g、6BA 0.20 g、氢氧化钠0.20 g、甘露醇0.05 g、硝酸钙0.15 g )在提高杨树抗冻性方面表现最佳。
  试验所采用施用方式为将配方4稀释500倍后进行叶面喷施,施用时期为连续在8月中旬8月末2次喷施叶面,效果最佳。
  试验所用材料为银中杨扦插盆栽苗。生产实践中,银中杨都是大田扦插苗,盆栽苗与大田苗之间必然存在差异。通过盆栽试验获得的配方在田间试验能否适用,需要进一步试验验证。
  参考文献
  [1]王世绩.杨树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2.
  [2] 周蕴薇,刘艳萍,戴思兰.用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鉴定植物抗寒性的剖析[J].植物生理學通讯,2006,42(5):945-950.
  [3] 胡胜武,于澄宇,王绥璋,等.甘蓝型油菜抗寒性的鉴定及相关性状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9,21(2):33-35.
  [4]PETERSON R B,SIVAK M N,WALKER D A.Relationship between steadystate fluorescence yield and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in spinach leaf tissue[J].Plant Physiol,1998,88:158-163.
  [5] 胡春梅,侯喜林,王敏.低温胁迫对不结球白菜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2):2478-2484.
  [6] 杨虎清,周存山,霍艳荣,等.利用叶绿素荧光预测水蜜桃果实冷害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8,35(7):945-95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施肥对槟榔坐果率和产量的影响,以期提高槟榔坐果率和产量。[方法]试验以9年生结果槟榔为研究对象,于花期前后,采用不同施肥处理,测定其叶片营养,观察槟榔坐果并测定产量。[结果]施肥能显著提高槟榔的坐果率和单株产量,以150 g/株专用肥+300 g/株尿素处理效果最明显。在结果到果实膨大期槟榔落果最严重。专用肥施用后补施氮肥会提高叶片中氮素含量,降低钾素营养;而补施钾肥会提高叶片中钾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肥料运筹对再生季稻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准两优608为材料,研究 “直播-再生”栽培模式下再生季稻的肥料运筹。[结果]再生季稻的氮肥用量为75 kg/hm2、促芽肥在头季稻齐穗后10 d施用最利于再生稻增产。[结论]该研究可为南昌市的直播-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  关键词 肥料运筹;再生稻;产量  中图分类号 S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
期刊
摘要针对当前蔬菜生产中肥料投入量过大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设施辣椒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氮肥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处理平均增产率为54.9%。在各施氮处理中,N 450 kg/hm2处理辣椒果实产量和施肥效益最高,分别为22 560 kg/hm2和24.41万元/hm2;增加或减少30%氮肥施用量(N 585和315 kg/hm2),辣椒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出现下
期刊
摘要[目的]明确2种土壤处理除草剂乙草胺和莠去津对玉米的安全性。[方法]采用盆栽法,以不同剂量的乙草胺、莠去津在玉米播后苗前土壤表面喷雾处理,研究其对玉米的影响。[结果]乙草胺在推荐剂量的0.5~6.0倍用量下对玉米出苗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抑制玉米株高和鲜重;莠去津在推荐剂量的0.5~6.0倍用量下对玉米出苗率、株高、鲜重均无显著影响。[结论]播后苗前土壤表面喷雾处理,乙草胺对玉米安全性较差,莠去
期刊
摘要基于2011~2012年京杭运河常州段沿线5个水站的自动监测数据,着重分析了水质氨氮、总磷浓度的沿程变化趋势,沿程水质变化的同步性影响以及自动监测数据和手工数据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水质自动监测数据能有效地反映水质的变化规律,能较好地发挥预警功能。数据分析表明,在发生污染事件、降水等过程中,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均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关键词 水质自动监测;水质分析;沿程变化;同步性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栽培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对香蕉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培育健康优质香蕉种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椰糠、泥炭土及红壤土为基质原料,香蕉组培幼苗为植物材料,研究不同基质理化性质及其对幼苗生长的作用。[结果]椰糠和泥炭土都具有较小的容重,总孔隙度分别为82.6%和77.0%,持水孔隙度分别为59.2%和64.3%,使栽培介质具有较强的通透性和保水能力;而红壤土则有较大的容重,较差的通透
期刊
摘要受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叠加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成为近代云南灾荒频发的一个高峰期。主要有4大特点:有5次比较严重的地震灾害均发生在云南由抗战大后方向抗日前线转变的关键节点上;疫情肆虐,导致万人以上死亡;各县水旱偏灾不断,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辛的岁月里,演变为一场遍及全省95县的大饥荒;国民政府在战时实行的田赋征实、征购、征借制度加剧了云南荒情。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云南;自然灾害;饥荒;田赋征实  中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接种物对低次烟叶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影响。[方法]从低次烟叶厌氧消化的日产气量和累积产气量等方面,研究了4种接种物对低次烟叶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影响。[结果]不同接种物对低次烟叶厌氧消化的启动时间以及产气量的变化规律无显著影响。相对于其他接种物,A接种物(猪粪+人粪+沼气池底泥+玉米芯,经过一年培养)对低次烟叶厌氧消化的累积产气量分别提高了49.0%、139.0%、85.8%、55.7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该区玉米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陕南丘陵山区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上进行了玉米“3414”田间试验。[结果] 各处理中,产量最高的为处理⑥(N2P2K2),较不施肥处理增产95.54%;产量最低的施肥处理为处理②(N0P2K2),较不施肥对照增产27.88%。经济效益最高的为处理B12(N1P1K2),较不施肥处理增收75.51%;收益最
期刊
摘要 [目的] 解决北方地区蚯蚓的安全越冬问题。[方法] 对蚯蚓进行不同越冬模式的对比试验,探讨北方地区蚯蚓安全越冬的最佳模式。[结果] 北方地区蚯蚓安全越冬的最低温度应保持在5 ℃以上。蚯蚓越冬模式的效果依次为地坑基料加草帘再扣塑料拱棚模式>地坑基料上加草帘模式>地表堆肥加盖草帘再扣小拱棚模式>地表堆肥加盖草帘模式。[结论] 地坑基料加草帘再扣塑料拱棚模式为蚯蚓安全越冬的最佳模式。  关键词 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