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两河流域,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4000多年前。当时的贵族在祭拜先祖时普遍遵从一种沃盥之礼,盥水器的雏形便在那时候应运而生。盥水器从“盉”向“铜匜”的发展不仅是青铜器自身形制和实用功能的转变,也代表了当时青铜器所在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衍变过程。南京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春秋末期的罗儿铜匜是一件典型的南方青铜盥器,它为我们研究吴国的国家文化构成和当时社会的礼制以及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佐证。
关键词:沃盥之礼;南方青铜盥器;铜匜;吴文化构成
它,青铜质地,圆润饱满,线条流畅;它,庄严肃穆,端庄厚重;它是早期南方盥器的雏形,它的出现代表了中华文化早期礼制的构成。它的名字就叫“罗儿铜匜(yí)”。
罗儿铜匜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M3东周墓。它有兽面形管状流,銴卷龙形尾。流口上端饰蟠虺纹,腹部以绹纹作为间隔饰两道宽带状蟠虺纹。底部无足,是一件典型的春秋末期的青铜制品。
那么这件器物为何称为“罗儿铜匜”,何为“罗儿”,“铜匜”在古代又有何用?
最早的青铜器是贵族使用的盥水器。古时贵族在祭神拜祖时,宴前饭后都要进行严格的沃盥之礼。沃,“浇、灌,从上面倒水”的意思;盥,洗手的意思。沃盥之礼是古人研究的一套用流动的水洗手的礼制和方法。具体操作是:一人用手拿着容器在上面倒净水,另一人在下面接净水洗手,最下面有一个专门的盘子或水盆来接洗过手的脏水。西周早期,盥水器以盘盉组合为最多,但不太规范。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与盘配套组合的壶,如宝鸡国墓地竹园沟十三号墓出土盉、父己壶、父辛盘等。那么盉是如何演变为铜匜的呢?
《左传》有云:“奉匜沃盥。”匜最早的形制很接近兽形,采用仿生形的动物模式,常与牺尊、牺觥等祭祀禮器并列,也是一种祭祀重器。到了西周中期,水器地位提高,水器明显多了起来,水器的组合除了盘盉组合外,还出现了盘蓋、盘画组合,但主体仍然为盘盉组合。当时盘盉适应沃盥之礼之需,已经形成较稳固的组合。但是周人觉得盉使用起来不太方便,需要新器物的产生,便想到用匜来代替,因其也有倒水的功能,且口部更宽,更便于水的倾流,便在形制上加装倒水的流,使之具有盉的作用。青铜匜便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从铜盉向铜匜的演变,不仅是水器自身发展的转变,同时在形制、造型上也融合了祭祀礼器牺尊、牺觥的特点。
从出土资料看,青铜匜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是青铜匜发展的高峰期,直至战国早期后衰败,秦汉时期虽仍见铜匜,但数量已经很少。最早出现在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铜匜多是三足或四足,至春秋中期方出现了平底匜,到了战国时期几乎都不设足。由于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青铜匜的形制也开始简化,匜的形状大都为椭圆形,前有流,后有銴,以流作柄,转化成瓢。
南京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春秋末期的罗儿铜匜,仿兽形制作,曲缘,深腹,宽流,口部平直向前伸出,器身装饰的蟠虺纹和夔纹给整件器物增添了庄严、厚重之感。其中最特别的还属匜内底所刻铭文:“罗儿□□,吴王之甥,□,卯公之弟之子,择厥吉金,自作盥匜。”罗儿铜匜中“罗儿”一词得名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这底部印刻的铭文。罗儿为罗国人。罗国原为汉淮之间的小国。秦嘉谟所补辑的《世本》云:“罗氏,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罗是祝融氏吴回之后,也是荆楚的一个先祖芈姓首领穴熊的支裔。根据铭文“吴王之甥”可推测,这件铜匜器物的主人“罗儿□□”应该为罗国灭亡后投奔吴国与吴国有姻亲关系的罗国贵族。
罗儿铜匜的产生不仅为我们研究当时各国地区间的历史发展衍变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吴国的国家文化构成和当时的礼制与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佐证。
参考文献
[1]阴玲玲.青铜匜的起源与衰落[J].文史月刊,2012(8).
关键词:沃盥之礼;南方青铜盥器;铜匜;吴文化构成
它,青铜质地,圆润饱满,线条流畅;它,庄严肃穆,端庄厚重;它是早期南方盥器的雏形,它的出现代表了中华文化早期礼制的构成。它的名字就叫“罗儿铜匜(yí)”。
罗儿铜匜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M3东周墓。它有兽面形管状流,銴卷龙形尾。流口上端饰蟠虺纹,腹部以绹纹作为间隔饰两道宽带状蟠虺纹。底部无足,是一件典型的春秋末期的青铜制品。
那么这件器物为何称为“罗儿铜匜”,何为“罗儿”,“铜匜”在古代又有何用?
最早的青铜器是贵族使用的盥水器。古时贵族在祭神拜祖时,宴前饭后都要进行严格的沃盥之礼。沃,“浇、灌,从上面倒水”的意思;盥,洗手的意思。沃盥之礼是古人研究的一套用流动的水洗手的礼制和方法。具体操作是:一人用手拿着容器在上面倒净水,另一人在下面接净水洗手,最下面有一个专门的盘子或水盆来接洗过手的脏水。西周早期,盥水器以盘盉组合为最多,但不太规范。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与盘配套组合的壶,如宝鸡国墓地竹园沟十三号墓出土盉、父己壶、父辛盘等。那么盉是如何演变为铜匜的呢?
《左传》有云:“奉匜沃盥。”匜最早的形制很接近兽形,采用仿生形的动物模式,常与牺尊、牺觥等祭祀禮器并列,也是一种祭祀重器。到了西周中期,水器地位提高,水器明显多了起来,水器的组合除了盘盉组合外,还出现了盘蓋、盘画组合,但主体仍然为盘盉组合。当时盘盉适应沃盥之礼之需,已经形成较稳固的组合。但是周人觉得盉使用起来不太方便,需要新器物的产生,便想到用匜来代替,因其也有倒水的功能,且口部更宽,更便于水的倾流,便在形制上加装倒水的流,使之具有盉的作用。青铜匜便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从铜盉向铜匜的演变,不仅是水器自身发展的转变,同时在形制、造型上也融合了祭祀礼器牺尊、牺觥的特点。
从出土资料看,青铜匜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是青铜匜发展的高峰期,直至战国早期后衰败,秦汉时期虽仍见铜匜,但数量已经很少。最早出现在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铜匜多是三足或四足,至春秋中期方出现了平底匜,到了战国时期几乎都不设足。由于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青铜匜的形制也开始简化,匜的形状大都为椭圆形,前有流,后有銴,以流作柄,转化成瓢。
南京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春秋末期的罗儿铜匜,仿兽形制作,曲缘,深腹,宽流,口部平直向前伸出,器身装饰的蟠虺纹和夔纹给整件器物增添了庄严、厚重之感。其中最特别的还属匜内底所刻铭文:“罗儿□□,吴王之甥,□,卯公之弟之子,择厥吉金,自作盥匜。”罗儿铜匜中“罗儿”一词得名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这底部印刻的铭文。罗儿为罗国人。罗国原为汉淮之间的小国。秦嘉谟所补辑的《世本》云:“罗氏,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罗是祝融氏吴回之后,也是荆楚的一个先祖芈姓首领穴熊的支裔。根据铭文“吴王之甥”可推测,这件铜匜器物的主人“罗儿□□”应该为罗国灭亡后投奔吴国与吴国有姻亲关系的罗国贵族。
罗儿铜匜的产生不仅为我们研究当时各国地区间的历史发展衍变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吴国的国家文化构成和当时的礼制与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佐证。
参考文献
[1]阴玲玲.青铜匜的起源与衰落[J].文史月刊,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