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学情境 游戏 生活 渗透 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数学学习要引导幼儿“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一规定指明了幼儿数学教育的方向:应建立一个数学学习的外部环境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学习数学的环境有两类:一是幼儿生活在其中的客观现实大环境,二是为达到一定教育目标而设定的专门学习数学的环境。作为教师应综合运用教学情境、游戏环境和日常生活,亲切、自然而又高效地为幼儿数学教育服务。
一、在教学情境中渗透数学教育
日常生活的这个大环境是我们教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意识的运用这一宝库,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数学感性经验,引导幼儿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直观感觉来感受种种数学信息,使幼儿在既轻松又愉快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创设适当的数学环境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加强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从幼儿熟悉的情境出发,选择其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进入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中去,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1.1 “在肯德基订餐”的教学情境
在学习“了解简单的统计方法和练习10以内的连加运算,培养幼儿的运算能力”的活动中,教学情境设置为“在肯德基订餐”。教师提前把肯德基宣传彩页上的食品图片剪下,可以根据幼儿的数学能力标注上价格并塑封,再把“食品”分类摆放在“柜台”上,布置成肯德基店内情境。幼儿人手一只盘子和订单,排队依次“选购”。每人选3~4样食品,如小薯条、大薯条、汉堡、鸡翅、蛋挞、饮料等,总价钱不超过10元。幼儿在为自己配餐的过程中,需要在订单上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并计算。价格计算正确的幼儿可以“买走”自己选的食品;价格算错的幼儿需要回去重新计算、再排队“购买”;对于一再算错的幼儿,可以建议他寻求小伙伴的帮助一起计算,然后再来“购买”。最后,每个幼儿都端着自己盘子里的食品回到座位上坐好。教师对幼儿们的订单进行统计,数一数每种食品总共买了多少,在黑板上画出各种食品数量的柱状图,讲讲最受小朋友喜欢的食品是什么、哪些食品多吃些比较好、哪些食品尽量少吃些。
2.2 “找到小动物的家”的教学情境
在大班“10以内的顺数与倒数”的活动中,教学情境设置为“找到小动物的家”。在教室空地上规划出两条十字交叉的“马路”,在十字路口任一角放个贴着小松鼠图像的凳子作为小松鼠的家,请小朋友们帮小松鼠的好朋友们——小羊,小兔,小鹿和小猪——选房址、建房子,要求每个小动物的家都要与小松鼠家在马路的同一侧并且相距10个20厘米量程的尺子的距离。选四个幼儿上台依次把凳子放好位置并贴上对应小动物的图片,然后请他们相互检查凳子摆放的位置是否正确。在该活动的下半部分可以引发新情境:由于这些房子的外观是一模一样的,大灰狼就把这些房子上的照片都撕掉,又建了很多座一模一样的房子。要是小动物误入了大灰狼建的房子,就会掉进他的陷阱了。启发幼儿以十字路口的小松鼠的房子为参照,沿着各个小动物家的方向,数出10个尺子的距离,从而帮小动物重新找到家。
二、在游戏中渗透数学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抽象数学教学,能有效的刺激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幼儿发现思维的主动性,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2.1 “小白兔拔萝卜”的游戏
在“一一对应”的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做游戏:“小白兔,真快活,挎起篮子拔萝卜,拔到1个转1圈,拔到2个跳2下,拔到3个哈哈哈(笑3下),拔到4个拍4下(腿或手),拔到5个1、2、3、4、5(从1数到5),拔到6个就回家——咚咚咚、咚咚咚(手作敲门动作)!”在此游戏中的转、跳、笑、拍、数、敲等动作的次数与拔的萝卜数一一对应。通过游戏,幼儿不仅身体的协调性得到锻炼,更进一步感知到数与物的对应。
2.2 “小葵花几点了”的游戏
在大班数学“认识整点”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一个“小葵花几点了”的游戏: 12名幼儿围成一个圈,教师站中央,幼儿们一边转一边问“小葵花几点了”;教师说“5点了”,然后以教师正对面的幼儿为12点方向,该幼儿与其左侧的第五名小朋友站立,其他小朋友都蹲下;看小朋友们是否都能做出正确的回应,回应错的幼儿需要进入圆圈外的“候补区”,由“候补区”的其他幼儿依次替换回应错的幼儿。类似的游戏还有“老狼几点了”、“大本钟”等等。在这些游戏中,幼儿在玩耍的同时不仅掌握了时钟的点数,锻炼了身体的协调能力,还增强了时间意识。
三、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人们常说,数学是抽象的学问,但它的抽象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概念、定义和公式都源于生活。我们要将幼儿的数学学习有机的融入幼儿的生活中去,努力地实现在“真实的生活中接近数学,学习数学”。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其实到处充满了数学:如入园、晨检、盥洗、进餐、户外活动、午睡、离园等都包含了时间概念、数量概念、分类概念、空间概念等等。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还能加深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午餐后散步时,可以让幼儿数一数楼梯有几层台阶、楼前有几棵树,启发幼儿去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运用新学到的知识增加见闻;进餐前分发餐具时,可以让一个小朋友分发餐盘,一个小朋友分发勺子,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对应比较”;平时聊天时,引导幼儿想一想“谁坐在我的左边、谁坐在我的后面、谁长得比我高、谁跳得比我远”,增强“空间方位”感;进餐前,让幼儿安静地趴在桌子上休息一分钟或两分钟,让幼儿体验时间的长短,发展幼儿的“时间概念”。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又服务于生活。幼儿数学教育需要实现在课堂教学、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活动背景,选择幼儿容易有亲切感的活动内容,鼓励幼儿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小问题,促使幼儿乐学、活学、活用,从而促进幼儿数学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幼儿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数学学习要引导幼儿“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一规定指明了幼儿数学教育的方向:应建立一个数学学习的外部环境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学习数学的环境有两类:一是幼儿生活在其中的客观现实大环境,二是为达到一定教育目标而设定的专门学习数学的环境。作为教师应综合运用教学情境、游戏环境和日常生活,亲切、自然而又高效地为幼儿数学教育服务。
一、在教学情境中渗透数学教育
日常生活的这个大环境是我们教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意识的运用这一宝库,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数学感性经验,引导幼儿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直观感觉来感受种种数学信息,使幼儿在既轻松又愉快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创设适当的数学环境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加强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从幼儿熟悉的情境出发,选择其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进入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中去,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1.1 “在肯德基订餐”的教学情境
在学习“了解简单的统计方法和练习10以内的连加运算,培养幼儿的运算能力”的活动中,教学情境设置为“在肯德基订餐”。教师提前把肯德基宣传彩页上的食品图片剪下,可以根据幼儿的数学能力标注上价格并塑封,再把“食品”分类摆放在“柜台”上,布置成肯德基店内情境。幼儿人手一只盘子和订单,排队依次“选购”。每人选3~4样食品,如小薯条、大薯条、汉堡、鸡翅、蛋挞、饮料等,总价钱不超过10元。幼儿在为自己配餐的过程中,需要在订单上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并计算。价格计算正确的幼儿可以“买走”自己选的食品;价格算错的幼儿需要回去重新计算、再排队“购买”;对于一再算错的幼儿,可以建议他寻求小伙伴的帮助一起计算,然后再来“购买”。最后,每个幼儿都端着自己盘子里的食品回到座位上坐好。教师对幼儿们的订单进行统计,数一数每种食品总共买了多少,在黑板上画出各种食品数量的柱状图,讲讲最受小朋友喜欢的食品是什么、哪些食品多吃些比较好、哪些食品尽量少吃些。
2.2 “找到小动物的家”的教学情境
在大班“10以内的顺数与倒数”的活动中,教学情境设置为“找到小动物的家”。在教室空地上规划出两条十字交叉的“马路”,在十字路口任一角放个贴着小松鼠图像的凳子作为小松鼠的家,请小朋友们帮小松鼠的好朋友们——小羊,小兔,小鹿和小猪——选房址、建房子,要求每个小动物的家都要与小松鼠家在马路的同一侧并且相距10个20厘米量程的尺子的距离。选四个幼儿上台依次把凳子放好位置并贴上对应小动物的图片,然后请他们相互检查凳子摆放的位置是否正确。在该活动的下半部分可以引发新情境:由于这些房子的外观是一模一样的,大灰狼就把这些房子上的照片都撕掉,又建了很多座一模一样的房子。要是小动物误入了大灰狼建的房子,就会掉进他的陷阱了。启发幼儿以十字路口的小松鼠的房子为参照,沿着各个小动物家的方向,数出10个尺子的距离,从而帮小动物重新找到家。
二、在游戏中渗透数学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抽象数学教学,能有效的刺激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幼儿发现思维的主动性,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2.1 “小白兔拔萝卜”的游戏
在“一一对应”的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做游戏:“小白兔,真快活,挎起篮子拔萝卜,拔到1个转1圈,拔到2个跳2下,拔到3个哈哈哈(笑3下),拔到4个拍4下(腿或手),拔到5个1、2、3、4、5(从1数到5),拔到6个就回家——咚咚咚、咚咚咚(手作敲门动作)!”在此游戏中的转、跳、笑、拍、数、敲等动作的次数与拔的萝卜数一一对应。通过游戏,幼儿不仅身体的协调性得到锻炼,更进一步感知到数与物的对应。
2.2 “小葵花几点了”的游戏
在大班数学“认识整点”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一个“小葵花几点了”的游戏: 12名幼儿围成一个圈,教师站中央,幼儿们一边转一边问“小葵花几点了”;教师说“5点了”,然后以教师正对面的幼儿为12点方向,该幼儿与其左侧的第五名小朋友站立,其他小朋友都蹲下;看小朋友们是否都能做出正确的回应,回应错的幼儿需要进入圆圈外的“候补区”,由“候补区”的其他幼儿依次替换回应错的幼儿。类似的游戏还有“老狼几点了”、“大本钟”等等。在这些游戏中,幼儿在玩耍的同时不仅掌握了时钟的点数,锻炼了身体的协调能力,还增强了时间意识。
三、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人们常说,数学是抽象的学问,但它的抽象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概念、定义和公式都源于生活。我们要将幼儿的数学学习有机的融入幼儿的生活中去,努力地实现在“真实的生活中接近数学,学习数学”。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其实到处充满了数学:如入园、晨检、盥洗、进餐、户外活动、午睡、离园等都包含了时间概念、数量概念、分类概念、空间概念等等。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还能加深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午餐后散步时,可以让幼儿数一数楼梯有几层台阶、楼前有几棵树,启发幼儿去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运用新学到的知识增加见闻;进餐前分发餐具时,可以让一个小朋友分发餐盘,一个小朋友分发勺子,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对应比较”;平时聊天时,引导幼儿想一想“谁坐在我的左边、谁坐在我的后面、谁长得比我高、谁跳得比我远”,增强“空间方位”感;进餐前,让幼儿安静地趴在桌子上休息一分钟或两分钟,让幼儿体验时间的长短,发展幼儿的“时间概念”。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又服务于生活。幼儿数学教育需要实现在课堂教学、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活动背景,选择幼儿容易有亲切感的活动内容,鼓励幼儿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小问题,促使幼儿乐学、活学、活用,从而促进幼儿数学思维与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