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的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道德能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离不开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人自身道德能力的呼唤和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民道德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应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道德能力 和谐社会 全面发展 青少年道德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35-02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甚至道德滑坡的不良现象也随之而来。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能力建设就更显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和谐与否,国家的稳定发展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道德能力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和谐之发展史来说,世界文明的灿烂历史长河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从不和谐逐步走向和谐安定的历史。在追求“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从未停止过对道德能力的呼唤和探索,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曾不同程度地论及人的道德能力。所谓道德能力,即是人认识理解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
一、古今中外对公民道德能力的呼唤和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能力建设,必然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能力建设的内容,必须继承与发展古今中外的优秀传统文化,以适应21世纪对道德能力价值多元化的整体发展。
(一)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家对道德能力的论述
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文化中,孔子、孟子都有过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论说。孔子提出诚信、仁爱、忠恕、中庸,“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维持人际和谐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而孟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性善论”则比较全面地回答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心理,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人性“四心”是“人皆有之”的人类共性,并由此得出“圣人与我同类者”的论断,主张人性平等。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能力心理各不相同,是内心所本来就具有的。他称之为“‘良知’和‘良能’,合而谓之‘良心’”。而且,人的道德能力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获得的,所以“‘君子不谓命也’,而称之为‘性’”。孟子的伦理思想中,尤其是对于道德能力修养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使他在道德选择问题上肯定了道德实践上的主观能动性,而并没有因道德(善)先验论而走向宿命论,最终使他的道德能力修养论具备了一定的前提条件。
(二)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家对道德能力的阐述
在20世纪里,几乎所有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家都认为,培养公民的道德推理、道德判断能力应该成为道德能力教育的主要目的。外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对社会和谐的思索,比如,英国哲学家洛克对人的道德能力和人心的能力作了区分,他所说的人心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指道德选择的能力。就是说,道德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知识,一种规范,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判断、选择、评价能力,和一种行动、创新能力。
二、构建社会和谐对人自身道德能力的呼唤
(一)人对自身道德能力建设的努力
人要构建社会的和谐,必须加强好自身的道德能力建设,从而增强自身认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人才需要。因此,不仅要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技术,更要努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自身的道德能力、道德素养。人的智力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的,人的创新能力也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所以,人的智力、创新能力与人自身的道德能力建设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社会环境对人自身道德能力建设的影响
社会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形成以道德能力为本位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采取有效的办法,最大限度发挥人的能力,打破身份界限、人情关系,建立一种使组织和个人都能“各尽其能”的合理的社会机制,使人的各种能力能够得到全面而合理的发挥。道德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没有人的道德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没有也建不成全面进步的和谐社会。
(三)党和国家对人自身道德能力建设的关注
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对党组织和党员提出的更高能力要求。同时,我们党和国家也强调和鼓励个人道德能力的全面发展,大力促进公民各方面的潜能充分发挥,以更好地服务和巩固党和国家的领导。胡锦涛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
实现社会和谐,既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又是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当代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同时也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热切追求和向往的社会理想目标。比如,中国唐朝年间“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从另一层面体现一种和谐社会、理想社会,反映着古代人民较高的道德素养能力为前提下的和睦社会。因此,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基础和古人对和谐社会追求的历史根源。
三、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道德能力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关涉诸如个人的心理品质、社会的道德环境等诸多因素。因此,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建设应该作为根本来重点抓起。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就青少年道德能力建设的状况来说,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三个突出矛盾:一是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存在着教育者个人的价值认同与教育内容相背离的矛盾;二是从教育内容看,存在着主导价值观与社会多元价值观的矛盾;三是从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看,存在着学校教育传承、代际传承与传媒影响争夺主导权的矛盾。
总之,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能力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公民思想道德能力素质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顺应21世纪公民道德能力价值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和谐社会公民道德能力的建设,离不开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存在着对人自身道德能力的呼唤,更关注青少年道德能力建设这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不仅使之配合协作,而且致力于使各种德育力量、德育目标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公民德育一体化和制度化,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周中之.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唐凯麟.伦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熊月之.和谐社会论[C].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版.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Z].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话, 2005年2月19日.
[9]石国亮.道德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N].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31日,第三版.
[关键词]道德能力 和谐社会 全面发展 青少年道德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35-02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甚至道德滑坡的不良现象也随之而来。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能力建设就更显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和谐与否,国家的稳定发展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道德能力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和谐之发展史来说,世界文明的灿烂历史长河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从不和谐逐步走向和谐安定的历史。在追求“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从未停止过对道德能力的呼唤和探索,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曾不同程度地论及人的道德能力。所谓道德能力,即是人认识理解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
一、古今中外对公民道德能力的呼唤和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能力建设,必然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能力建设的内容,必须继承与发展古今中外的优秀传统文化,以适应21世纪对道德能力价值多元化的整体发展。
(一)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家对道德能力的论述
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文化中,孔子、孟子都有过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论说。孔子提出诚信、仁爱、忠恕、中庸,“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维持人际和谐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而孟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性善论”则比较全面地回答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心理,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人性“四心”是“人皆有之”的人类共性,并由此得出“圣人与我同类者”的论断,主张人性平等。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能力心理各不相同,是内心所本来就具有的。他称之为“‘良知’和‘良能’,合而谓之‘良心’”。而且,人的道德能力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获得的,所以“‘君子不谓命也’,而称之为‘性’”。孟子的伦理思想中,尤其是对于道德能力修养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使他在道德选择问题上肯定了道德实践上的主观能动性,而并没有因道德(善)先验论而走向宿命论,最终使他的道德能力修养论具备了一定的前提条件。
(二)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家对道德能力的阐述
在20世纪里,几乎所有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家都认为,培养公民的道德推理、道德判断能力应该成为道德能力教育的主要目的。外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对社会和谐的思索,比如,英国哲学家洛克对人的道德能力和人心的能力作了区分,他所说的人心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指道德选择的能力。就是说,道德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知识,一种规范,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判断、选择、评价能力,和一种行动、创新能力。
二、构建社会和谐对人自身道德能力的呼唤
(一)人对自身道德能力建设的努力
人要构建社会的和谐,必须加强好自身的道德能力建设,从而增强自身认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人才需要。因此,不仅要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技术,更要努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自身的道德能力、道德素养。人的智力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的,人的创新能力也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所以,人的智力、创新能力与人自身的道德能力建设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社会环境对人自身道德能力建设的影响
社会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形成以道德能力为本位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采取有效的办法,最大限度发挥人的能力,打破身份界限、人情关系,建立一种使组织和个人都能“各尽其能”的合理的社会机制,使人的各种能力能够得到全面而合理的发挥。道德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没有人的道德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没有也建不成全面进步的和谐社会。
(三)党和国家对人自身道德能力建设的关注
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对党组织和党员提出的更高能力要求。同时,我们党和国家也强调和鼓励个人道德能力的全面发展,大力促进公民各方面的潜能充分发挥,以更好地服务和巩固党和国家的领导。胡锦涛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
实现社会和谐,既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又是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当代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同时也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热切追求和向往的社会理想目标。比如,中国唐朝年间“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从另一层面体现一种和谐社会、理想社会,反映着古代人民较高的道德素养能力为前提下的和睦社会。因此,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基础和古人对和谐社会追求的历史根源。
三、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道德能力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关涉诸如个人的心理品质、社会的道德环境等诸多因素。因此,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建设应该作为根本来重点抓起。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就青少年道德能力建设的状况来说,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三个突出矛盾:一是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存在着教育者个人的价值认同与教育内容相背离的矛盾;二是从教育内容看,存在着主导价值观与社会多元价值观的矛盾;三是从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看,存在着学校教育传承、代际传承与传媒影响争夺主导权的矛盾。
总之,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能力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公民思想道德能力素质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顺应21世纪公民道德能力价值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和谐社会公民道德能力的建设,离不开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存在着对人自身道德能力的呼唤,更关注青少年道德能力建设这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不仅使之配合协作,而且致力于使各种德育力量、德育目标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公民德育一体化和制度化,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周中之.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唐凯麟.伦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熊月之.和谐社会论[C].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版.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Z].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话, 2005年2月19日.
[9]石国亮.道德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N].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31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