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一定要在“开始”培养,所以有一个能激起兴趣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境引入,本文主要从直观形象的图画、作品的情感、设疑解答、真情融入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兴趣 情境 引入
应试教育的要害在于“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而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那如何才能达此境界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兴趣一定要在“开始”培养,如果在学的开始就没了兴趣,那还有学下去的可能吗?因此,对于天真活泼的低年级孩子来说,有一个能激起兴趣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各种“引入”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同一目的,就是尽快让学生产生兴趣并投入到学习中去。而要让学生“投入”,就犹如演戏一般,要想办法创设出尽可能的“真实”,使演员“投入”角色,进入到那样的环境中去体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
何谓“情境”?简而言之,就是作品中的社会、自然环境及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心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让孩子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只有将学生引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使其在不经意之间得到最真切、最深刻的体会,才能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那怎样将学生引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呢?我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直观形象——情境创设的窗口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注意状态仍以无意注意为主,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因此,要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就必须给学生开辟走进文本的“窗口”,从“窗口”入手。如果可以把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看成作品中情境的本质内容,并将其变化为各种图画、音乐、动画、故事等,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将学生引入情境。特别是对于一些看图学文,我们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在真实的视野中感受文本的语言。
例如我在教学《秋游》时,由于我们地处长江边,而且又生活在城市,很多孩子根本没见过生长在北方的玉米,也不了解。所以,我找来了大量关于这些农作物的图片和资料,以及当地农民秋天收割的影片。这样,学生在理解上没有问题了,就可以尽情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了,更不以学习这篇课文为负担,学习起来更有劲头了。又如《青蛙看海》一课,本来这是一篇故事性的讲读课文,学生对故事的兴趣会很浓,但因为这篇故事较长,如果只由学生自己去读的话,可能读到一半就不能坚持下去了,所以在导入时,我就以讲故事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让他们看着动画去学讲故事,使学生在投入故事后去学习课文,很容易就悟出道理。
二、作品情感——情境创设的依据
作品中抒发的情感是作品的价值所在,情感是阅读教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如果连作品中表达的情感都不了解,又如何进入情境呢?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抓准其情,巧妙引入。例如:《青松》一课,作者用这首五言诗让人感受青松的独特美,学习青松不畏艰难,在逆境中生长得更挺拔、更高洁的品质。我在教学时播放青松身姿挺拔,傲立于风雪中的场景,利用万物的颓废与它的鲜明对比,让学生通过双眼感受到青松不畏风雪、傲立风雪的顽强品质,心中自然对青松产生敬佩之情,充分理解这首诗所隐喻的内涵。又如《孔繁森》一课,课文通过叙述抚养孤儿和献血助学这两件事,赞颂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但是孔繁森离孩子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以前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为了使学生进入情境,了解孔繁森,我先播放了一曲《公仆赞》,渲染气氛,把孩子们带入赞美和缅怀孔繁森的情景中。并因势利导,向学生介绍孔繁森的生平,让学生带着对孔繁森的崇敬之情学习课文,效果特别好。
三、设疑解答——情境创设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设疑”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问题的设置给学生以新鲜感,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带着疑问和悬念进入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自主性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要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
例如,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自己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一个个提出了疑问:这蝈蝈是谁送给盲婆婆的?他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蝈蝈可以为盲婆婆做什么呢?学生们提的问题真实而有效,接下来我顺势利导:你们提的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赶紧去读课文,你们就能明白了。这样,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习效果很不错。
四、真情融入——情境创设的关键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可以用恰切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学的情境之中,这是最省时省事的。
如在教学《孔繁森》一课时,我在带领学生理解“曲尼、曲印和贡桑三个藏族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这句话,通过孩子们对孤儿的了解深刻感受孤儿的不幸生活。但是,学生一个个都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关爱下,无法深刻理解孤儿的苦难生活。于是我就通过音乐的渲染,在《假如爱有天意》的悲情音乐声中,用一段深情的描述,向孩子们再现了孤儿的三个生活场景。学生们在我的深情叙述中,流下了热泪。语言和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教学效果有目共睹。
如果要把学生带进“戏”之中,让他入“戏”甚至能演戏,成为主角的话,那么教师就是这部“戏”的“导演”,他要教学生入“戏”。“导演”是“作品”与“演员”之间的中介人,“导演”要教“演员”入“戏”,先要他自己入“戏”,正所谓: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有些老师往往口中在喊“感动”“美”“爱”“好”“悲惨”等,可自己却一点被触动的表现也没有,难怪学生体会不出作品的真正感情来。要将学生引入作品的情境,教师就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舍得“情感投入”,融作品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使作品、教师、学生产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使学生真正进入情境,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如凭借讲解、分析、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作品中所体味到的真正情感,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仅以朗读为例,这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手段之一。它是最简单直接的,而又最有用的,运用其它引入手段也不能离开朗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学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乐”,无须多说,已把学生引入到作品中去了。只有熔作品之情、教师之情于一炉,才能把学生引入作品——以炼其心。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就要把学生带入情境。教师要运用适当的引入方法,把学生带入作品之中,让其亲身体会,这胜于千言万语的解说。只有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注重情境的引入,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兴趣 情境 引入
应试教育的要害在于“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而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那如何才能达此境界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兴趣一定要在“开始”培养,如果在学的开始就没了兴趣,那还有学下去的可能吗?因此,对于天真活泼的低年级孩子来说,有一个能激起兴趣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各种“引入”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同一目的,就是尽快让学生产生兴趣并投入到学习中去。而要让学生“投入”,就犹如演戏一般,要想办法创设出尽可能的“真实”,使演员“投入”角色,进入到那样的环境中去体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
何谓“情境”?简而言之,就是作品中的社会、自然环境及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心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让孩子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只有将学生引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使其在不经意之间得到最真切、最深刻的体会,才能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那怎样将学生引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呢?我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直观形象——情境创设的窗口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注意状态仍以无意注意为主,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因此,要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就必须给学生开辟走进文本的“窗口”,从“窗口”入手。如果可以把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看成作品中情境的本质内容,并将其变化为各种图画、音乐、动画、故事等,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将学生引入情境。特别是对于一些看图学文,我们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在真实的视野中感受文本的语言。
例如我在教学《秋游》时,由于我们地处长江边,而且又生活在城市,很多孩子根本没见过生长在北方的玉米,也不了解。所以,我找来了大量关于这些农作物的图片和资料,以及当地农民秋天收割的影片。这样,学生在理解上没有问题了,就可以尽情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了,更不以学习这篇课文为负担,学习起来更有劲头了。又如《青蛙看海》一课,本来这是一篇故事性的讲读课文,学生对故事的兴趣会很浓,但因为这篇故事较长,如果只由学生自己去读的话,可能读到一半就不能坚持下去了,所以在导入时,我就以讲故事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让他们看着动画去学讲故事,使学生在投入故事后去学习课文,很容易就悟出道理。
二、作品情感——情境创设的依据
作品中抒发的情感是作品的价值所在,情感是阅读教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如果连作品中表达的情感都不了解,又如何进入情境呢?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抓准其情,巧妙引入。例如:《青松》一课,作者用这首五言诗让人感受青松的独特美,学习青松不畏艰难,在逆境中生长得更挺拔、更高洁的品质。我在教学时播放青松身姿挺拔,傲立于风雪中的场景,利用万物的颓废与它的鲜明对比,让学生通过双眼感受到青松不畏风雪、傲立风雪的顽强品质,心中自然对青松产生敬佩之情,充分理解这首诗所隐喻的内涵。又如《孔繁森》一课,课文通过叙述抚养孤儿和献血助学这两件事,赞颂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但是孔繁森离孩子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以前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为了使学生进入情境,了解孔繁森,我先播放了一曲《公仆赞》,渲染气氛,把孩子们带入赞美和缅怀孔繁森的情景中。并因势利导,向学生介绍孔繁森的生平,让学生带着对孔繁森的崇敬之情学习课文,效果特别好。
三、设疑解答——情境创设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设疑”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问题的设置给学生以新鲜感,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带着疑问和悬念进入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自主性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要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
例如,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自己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一个个提出了疑问:这蝈蝈是谁送给盲婆婆的?他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蝈蝈可以为盲婆婆做什么呢?学生们提的问题真实而有效,接下来我顺势利导:你们提的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赶紧去读课文,你们就能明白了。这样,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习效果很不错。
四、真情融入——情境创设的关键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可以用恰切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学的情境之中,这是最省时省事的。
如在教学《孔繁森》一课时,我在带领学生理解“曲尼、曲印和贡桑三个藏族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这句话,通过孩子们对孤儿的了解深刻感受孤儿的不幸生活。但是,学生一个个都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关爱下,无法深刻理解孤儿的苦难生活。于是我就通过音乐的渲染,在《假如爱有天意》的悲情音乐声中,用一段深情的描述,向孩子们再现了孤儿的三个生活场景。学生们在我的深情叙述中,流下了热泪。语言和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教学效果有目共睹。
如果要把学生带进“戏”之中,让他入“戏”甚至能演戏,成为主角的话,那么教师就是这部“戏”的“导演”,他要教学生入“戏”。“导演”是“作品”与“演员”之间的中介人,“导演”要教“演员”入“戏”,先要他自己入“戏”,正所谓: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有些老师往往口中在喊“感动”“美”“爱”“好”“悲惨”等,可自己却一点被触动的表现也没有,难怪学生体会不出作品的真正感情来。要将学生引入作品的情境,教师就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舍得“情感投入”,融作品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使作品、教师、学生产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使学生真正进入情境,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如凭借讲解、分析、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作品中所体味到的真正情感,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仅以朗读为例,这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手段之一。它是最简单直接的,而又最有用的,运用其它引入手段也不能离开朗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学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乐”,无须多说,已把学生引入到作品中去了。只有熔作品之情、教师之情于一炉,才能把学生引入作品——以炼其心。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就要把学生带入情境。教师要运用适当的引入方法,把学生带入作品之中,让其亲身体会,这胜于千言万语的解说。只有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注重情境的引入,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