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实结合是各种艺术创作中的常见手法,不同艺术中虚实手法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各不相同。写作中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达成虚实相生。
1.运用想象与联想再现虚境,以实托虚,以虚染实,提升境界。
名家佳作链接——琦君的《下雨天,真好》
那一年回到故乡,坐在父亲的书斋中,墙壁上“听雨楼”三个字是我用松树皮的碎片拼成的。书桌上紫铜香炉里,燃起了檀香。院子里风竹萧疏,雨丝纷纷洒落在琉璃瓦上,发出叮咚之音,玻璃窗也砰砰作响。我在书橱中抽一本白香山诗,学着父亲的音调放声吟诵,父亲的音容,浮现在摇曳的豆油灯光里。
这个片段中虚实相染相生。重返故乡,物是人非,往事只可追忆,琦君用“雨”为线索,串起一幅幅和“雨”息息相关的画面,可是一切的实物实景浸染的何止是雨意,悄然浸渍而上的是她淡远无形的怀旧浅愁,随即又通过想象与联想来再现“浮现在摇曳的豆油灯光里”的“父亲的音容”,这是一笔虚写。故人依稀可见,让人心底霎时间升腾起一股暖意,这暖意如雨花绽开。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再现虚境,是一种独特的暗示艺术!艺术(在此指文章)是情感的表达方式,因而这种“再现”还应发乎情、合乎理,写作时要有真情实感,不应生拼硬凑,否则弄巧成拙。
2.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无”中生“有”,创设虚境,丰富文章意蕴。
名家佳作链接——季羡林的《二月兰》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侯,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支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
此片段前面以老祖“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的搜挖荠菜的实事为基点,运用创造的想象与联想,延生出“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的虚写——这样的“无”中生“有”,借助想象与联想拓展了表现的空间,创设出一种意境,情味浓浓;后面化虚为实,运用数量词“一支”与动作描写“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把“我的”无形的“目光”变成有体有形——这样借助想象与联想“无”中生“有”,使形象的特征鲜明,使情境内涵充实,情味浓浓,如余音未了。
“文艺是一种慰情的工具,所以都带有几分理想化,艺术家不满意于现实世界,才想象出一种理想世界来弥补现实世界的缺陷。”朱光潜先生的这番话揭示了创造的想象对现实的弥补修善的作用。从某个角度说,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无”中生“有”,创设虚境,可以弥补修善实境,从而丰富文章意蕴,更好地满足作者表情达意的需求。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达成虚实相生的过程中,常常离不开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
朱光潜先生在谈创造的想象时谈及“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物变成人或人变成物并非人与物在形体上的异化变形,而是指把一方的情感移到另一方身上去,无论是由我及物,还是由物及我,都是要人情化或人格化。
由此可见,运用想象与联想来达成虚实相生的过程中,常常离不开比喻与拟人等手法。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划线部分是在想象与联想的基础上运用比喻与拟人,表现小山的可爱与慈爱温情。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达成虚实相生。
1.运用想象与联想再现虚境,以实托虚,以虚染实,提升境界。
名家佳作链接——琦君的《下雨天,真好》
那一年回到故乡,坐在父亲的书斋中,墙壁上“听雨楼”三个字是我用松树皮的碎片拼成的。书桌上紫铜香炉里,燃起了檀香。院子里风竹萧疏,雨丝纷纷洒落在琉璃瓦上,发出叮咚之音,玻璃窗也砰砰作响。我在书橱中抽一本白香山诗,学着父亲的音调放声吟诵,父亲的音容,浮现在摇曳的豆油灯光里。
这个片段中虚实相染相生。重返故乡,物是人非,往事只可追忆,琦君用“雨”为线索,串起一幅幅和“雨”息息相关的画面,可是一切的实物实景浸染的何止是雨意,悄然浸渍而上的是她淡远无形的怀旧浅愁,随即又通过想象与联想来再现“浮现在摇曳的豆油灯光里”的“父亲的音容”,这是一笔虚写。故人依稀可见,让人心底霎时间升腾起一股暖意,这暖意如雨花绽开。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再现虚境,是一种独特的暗示艺术!艺术(在此指文章)是情感的表达方式,因而这种“再现”还应发乎情、合乎理,写作时要有真情实感,不应生拼硬凑,否则弄巧成拙。
2.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无”中生“有”,创设虚境,丰富文章意蕴。
名家佳作链接——季羡林的《二月兰》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侯,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支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
此片段前面以老祖“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的搜挖荠菜的实事为基点,运用创造的想象与联想,延生出“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的虚写——这样的“无”中生“有”,借助想象与联想拓展了表现的空间,创设出一种意境,情味浓浓;后面化虚为实,运用数量词“一支”与动作描写“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把“我的”无形的“目光”变成有体有形——这样借助想象与联想“无”中生“有”,使形象的特征鲜明,使情境内涵充实,情味浓浓,如余音未了。
“文艺是一种慰情的工具,所以都带有几分理想化,艺术家不满意于现实世界,才想象出一种理想世界来弥补现实世界的缺陷。”朱光潜先生的这番话揭示了创造的想象对现实的弥补修善的作用。从某个角度说,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无”中生“有”,创设虚境,可以弥补修善实境,从而丰富文章意蕴,更好地满足作者表情达意的需求。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达成虚实相生的过程中,常常离不开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
朱光潜先生在谈创造的想象时谈及“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物变成人或人变成物并非人与物在形体上的异化变形,而是指把一方的情感移到另一方身上去,无论是由我及物,还是由物及我,都是要人情化或人格化。
由此可见,运用想象与联想来达成虚实相生的过程中,常常离不开比喻与拟人等手法。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划线部分是在想象与联想的基础上运用比喻与拟人,表现小山的可爱与慈爱温情。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