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人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已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更多的关注。分析和研究大学体育教学中如何针对社会发展的特点,通过有效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该成为大学体育工作者探讨的新话题。本文主要从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结合的意义和方法阐述笔者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社会适应能力;意义;方法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除了就业市场现状、专业人数等因素外,更重要是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件规定:要切实加强领导,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效果列入就业工作评估范围,同时强调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各高校也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但就业教育往往偏重于求职的技巧,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许多大学生缺少正确的自我定位,因而影响了人生第一次求职。在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积极渗透社会适应教育,不仅赋予大学体育课程更多的内涵,同时也将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拓宽更多的途径。
一、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结合的意义
1.可以充分挖掘大学体育课程的社会学习价值。大学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是连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桥梁。大学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包涵了诸多隐性的社会功能。首先,大学体育不仅要增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塑就强健体魄,而且要通过所掌握的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形成一定的社会体育影响力,使大学生进入社会能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并用自身的体育能力去带动更多的“社会体育人”,从而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大学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途径之一,其学习过程以实践和参与为主要形式,大多数活动都是在团队协作、平等竞争的氛围中进行,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教育属性,对发展大学生未来的社会交往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在体育活动中,不管是课堂体育教学或是课外体育活动,由于具有竞争性、游戏性的特点,往往需要不断地实行自我超越,并在一定的规则下达成自己的目标,从而体验运动特有的情感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耐挫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积极开发和利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隐性素材,对提高大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可以更好地促进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适应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从“生物人”进化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适应过程实质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进程。个体适应社会的关键是和谐,和谐是一种平衡状态,是实现个体与他人共赢的理想境界。作为现代合格社会人,责任与权益并存,一方面要充分张扬个性,必须适应和改造自己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充分展现,另一方面也要让自己在社会大环境中与他人的性格相容,学会调整自我来应对不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大学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参加者往往需要担任特定的运动角色,并按照一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活动的模拟训练。如果在大学体育课程学习中,师生能联系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变化规律,有意义地去安排恰当的空间,通过不同运动角色和位置的转换,让参与者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冲突,不仅可以让大学体育课堂更生动活泼,而且可以利用体育学科的社会特点,不断强化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和谐的互助关系。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从相关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代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都有待于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首要因素是创新,创新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高等教育的重点。从学习形式上看,克服障碍和自我超越是体育运动行为的显著特征,特别是当前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更具有挑战性,更符合青年大学生追求刺激和新奇的特点,对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和超越等多种社会综合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体育课程学习区别于其他许多课程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课程学习的集体性,体育课程学习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团队行为具有特别的、其他课程学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许多集体体育活动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团队、合作、分工、协作等角色的转换,学会团结友爱、关心支持、鼓励帮助、尊重信任和理解体谅,这些对于大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1.建构大学体育课程多维目标体系。课程目标的定位是整个学习系统的关键要素。与培养社会适应力相呼应的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应该从现代体育学、现代教育学和人文社会学等方面来综合分析,建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一是要把“知识与技能”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点,把提高人体生命机能、提升健康体质和发展运动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最基本的任务,改变现行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内容陈旧、重技能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许多弊病,积极引进自然科学、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发展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要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重点,要求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全面了解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系统学习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增加社会体育实践课程学习的考核权重,让大学生自主实践并体会体育对人的社会性发展的价值。三是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与培养合格社会人紧密结合起来,延伸和拓展大学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道德方面的学习素材,着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守则、耐挫、自信等多种心理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格条件。
2.整合具有社会时代特征的体育教材体系。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形势喜人,大多数学院都有着自己的校本体育课程,这一方面说明了大学体育课程教材的改革已经得到更多研究层面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反应出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本身缺乏统一管理和过度泛化问题。有的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还比较单一,教学内容大多数是中学体育的简单重复,大学生的体育选修只局限在一至二个体育项目上,与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所以,大学体育课程教材改革要在基础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创新,设置选修项目时应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考虑,如:加大滑板、单车、街舞等当今社会上流行的、热点的体育项目开设的力度,引进专业体育人才,满足青年人对新鲜特殊的体育项目的需求;同时要积极开发舞龙狮、踩高桥等一些适合全民健身及具有地域性、地方性的民俗体育内容,培养一批能挖掘、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涵的传承者。当然,也可以对现代企业管理培训中的拓展练习做更为专业的研究和实践,真正让大学体育走到时尚体育的最前沿,从而引领我国学校体育教材的多样化发展。
3.改革并丰富多样化的大学体育教学形式。人类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经验不断积累和反复建构的过程,大学体育教学渗透社会适应教育也是一种渐进性改革和创新。体育学科具有自己的特点,教学形式选择的余地较大,首先,要实现个体练习与集体练习相结合,要合理分配个人基本素质常规练习与集体项目的教学课时数,通过体育竞赛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潜力,释放运动激情,体会互相理解、信任、配合与支持,建立平等、自由、坦诚的关系,模拟“敌对”和“伙伴”两种游戏角色的转换。其次,大学体育教学形式要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在整合社会适应与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所有的预设课程目标都必须通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自主地进行实践,没有课外体育学习的自主实践,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社会适应性学习目标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谈不上社会经验的建构。第三,大学体育教学形式要实现“由校内至校外”的延伸,体育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人类的社会生活,大学体育教学要积极鼓励大学生主动走进社会,做社会体育的实践者和推进者。
4.倡导大学体育课程学习的多元评价方式。渗透社会适应性教育对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改革既创造了机会又增加了研究的坡度,评价中既要突出体育学科身体练习和基本运动素质的特点,又要考虑到个人通过体育活动对社会适应促进程度的观察。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对于评价的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已经持认同的态度,并积极付诸实践,但重技能、偏综合素质的现象仍然存在,缺少对大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过程的观察和指导,所以,高校体育多元化评价应把高校体育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贯穿到整体教学体系之中,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从而真正发挥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促进功能。
总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体育教学应该按照未来社会对人发展的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大学生能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对社会环境做出积极的适应,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俊.浅谈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J].宜春学院学报,2007,12.
[2]许一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3]郭兰.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促进关系[J].社会与文化,2009,2.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社会适应能力;意义;方法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除了就业市场现状、专业人数等因素外,更重要是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件规定:要切实加强领导,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效果列入就业工作评估范围,同时强调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各高校也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但就业教育往往偏重于求职的技巧,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许多大学生缺少正确的自我定位,因而影响了人生第一次求职。在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积极渗透社会适应教育,不仅赋予大学体育课程更多的内涵,同时也将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拓宽更多的途径。
一、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结合的意义
1.可以充分挖掘大学体育课程的社会学习价值。大学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是连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桥梁。大学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包涵了诸多隐性的社会功能。首先,大学体育不仅要增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塑就强健体魄,而且要通过所掌握的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形成一定的社会体育影响力,使大学生进入社会能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并用自身的体育能力去带动更多的“社会体育人”,从而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大学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途径之一,其学习过程以实践和参与为主要形式,大多数活动都是在团队协作、平等竞争的氛围中进行,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教育属性,对发展大学生未来的社会交往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在体育活动中,不管是课堂体育教学或是课外体育活动,由于具有竞争性、游戏性的特点,往往需要不断地实行自我超越,并在一定的规则下达成自己的目标,从而体验运动特有的情感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耐挫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积极开发和利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隐性素材,对提高大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可以更好地促进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适应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从“生物人”进化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适应过程实质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进程。个体适应社会的关键是和谐,和谐是一种平衡状态,是实现个体与他人共赢的理想境界。作为现代合格社会人,责任与权益并存,一方面要充分张扬个性,必须适应和改造自己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充分展现,另一方面也要让自己在社会大环境中与他人的性格相容,学会调整自我来应对不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大学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参加者往往需要担任特定的运动角色,并按照一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活动的模拟训练。如果在大学体育课程学习中,师生能联系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变化规律,有意义地去安排恰当的空间,通过不同运动角色和位置的转换,让参与者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冲突,不仅可以让大学体育课堂更生动活泼,而且可以利用体育学科的社会特点,不断强化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和谐的互助关系。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从相关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代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都有待于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首要因素是创新,创新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高等教育的重点。从学习形式上看,克服障碍和自我超越是体育运动行为的显著特征,特别是当前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更具有挑战性,更符合青年大学生追求刺激和新奇的特点,对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和超越等多种社会综合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体育课程学习区别于其他许多课程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课程学习的集体性,体育课程学习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团队行为具有特别的、其他课程学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许多集体体育活动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团队、合作、分工、协作等角色的转换,学会团结友爱、关心支持、鼓励帮助、尊重信任和理解体谅,这些对于大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1.建构大学体育课程多维目标体系。课程目标的定位是整个学习系统的关键要素。与培养社会适应力相呼应的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应该从现代体育学、现代教育学和人文社会学等方面来综合分析,建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一是要把“知识与技能”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点,把提高人体生命机能、提升健康体质和发展运动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最基本的任务,改变现行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内容陈旧、重技能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许多弊病,积极引进自然科学、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发展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要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重点,要求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全面了解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系统学习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增加社会体育实践课程学习的考核权重,让大学生自主实践并体会体育对人的社会性发展的价值。三是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与培养合格社会人紧密结合起来,延伸和拓展大学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道德方面的学习素材,着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守则、耐挫、自信等多种心理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格条件。
2.整合具有社会时代特征的体育教材体系。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形势喜人,大多数学院都有着自己的校本体育课程,这一方面说明了大学体育课程教材的改革已经得到更多研究层面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反应出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本身缺乏统一管理和过度泛化问题。有的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还比较单一,教学内容大多数是中学体育的简单重复,大学生的体育选修只局限在一至二个体育项目上,与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所以,大学体育课程教材改革要在基础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创新,设置选修项目时应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考虑,如:加大滑板、单车、街舞等当今社会上流行的、热点的体育项目开设的力度,引进专业体育人才,满足青年人对新鲜特殊的体育项目的需求;同时要积极开发舞龙狮、踩高桥等一些适合全民健身及具有地域性、地方性的民俗体育内容,培养一批能挖掘、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涵的传承者。当然,也可以对现代企业管理培训中的拓展练习做更为专业的研究和实践,真正让大学体育走到时尚体育的最前沿,从而引领我国学校体育教材的多样化发展。
3.改革并丰富多样化的大学体育教学形式。人类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经验不断积累和反复建构的过程,大学体育教学渗透社会适应教育也是一种渐进性改革和创新。体育学科具有自己的特点,教学形式选择的余地较大,首先,要实现个体练习与集体练习相结合,要合理分配个人基本素质常规练习与集体项目的教学课时数,通过体育竞赛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潜力,释放运动激情,体会互相理解、信任、配合与支持,建立平等、自由、坦诚的关系,模拟“敌对”和“伙伴”两种游戏角色的转换。其次,大学体育教学形式要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在整合社会适应与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所有的预设课程目标都必须通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自主地进行实践,没有课外体育学习的自主实践,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社会适应性学习目标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谈不上社会经验的建构。第三,大学体育教学形式要实现“由校内至校外”的延伸,体育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人类的社会生活,大学体育教学要积极鼓励大学生主动走进社会,做社会体育的实践者和推进者。
4.倡导大学体育课程学习的多元评价方式。渗透社会适应性教育对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改革既创造了机会又增加了研究的坡度,评价中既要突出体育学科身体练习和基本运动素质的特点,又要考虑到个人通过体育活动对社会适应促进程度的观察。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对于评价的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已经持认同的态度,并积极付诸实践,但重技能、偏综合素质的现象仍然存在,缺少对大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过程的观察和指导,所以,高校体育多元化评价应把高校体育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贯穿到整体教学体系之中,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从而真正发挥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促进功能。
总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体育教学应该按照未来社会对人发展的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大学生能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对社会环境做出积极的适应,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俊.浅谈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J].宜春学院学报,2007,12.
[2]许一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3]郭兰.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促进关系[J].社会与文化,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