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对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们要及时意识到家庭教育误区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在指出小学阶段家长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方面方误区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策略,期望以此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阶段;家庭教育;误区;策略
一、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家长教育观念中的误区
1.望子成龙,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学阶段,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强,每个孩子都是个性化的,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家长盲目过高的期望,会在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孩子学习的压力,容易使孩子感觉到力不从心而产生焦虑的心理,这样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2.孩子学习的事,都由老师包管
如今有很多家长忙得没时间陪孩子,更没有精力去引导孩子,他们认为花了钱把孩子送进学校以后,就不再负有教育的责任,教育孩子就成了学校和老师的事,因此就把所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有时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就开始抱怨是学校老师没有教育到,不仅不从自身进行反思,而且还把责任归咎于学校和老师,认为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在学校里老师没有教好,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才是孩子正确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场所。父母在指导孩子认真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孩子学习兴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错误的利己主义教育观,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
有些家长在内心深处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品,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就可以随意地对待,他们培养教育子女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是出于个人虚荣心的满足或其他的个人利益,他们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目标或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从小就按照家长的意志发展,根本不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考虑孩子自身的资质、能力、兴趣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时,他们要么就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就会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棍棒惩戒。从利己主义的教育观出发去教育孩子,结果必然导致家教态度和行为的偏差,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4.成绩好一切就好,忽视小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
目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我国大部分家长都把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了家庭教育的第一位,部分家长甚至直接把孩子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取得好成绩,考上名校,不惜花大量的金钱去为孩子添购辅导丛书、配电脑、请家教、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但却严重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但是实际上孩子的道德品行的养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个人能力再强,却不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二)教育内容中存在的误区
1.教育内容片面性
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而轻视了实践的锻炼。由于受到封建遗留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家长仍然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很多家长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抓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给他们布置了额外的课外作业,请家教辅导功课,送他们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但是,青少年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性。
只重视身体养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还应该包括心理上积极向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竞争的加剧,各种思潮的泛滥使得青少年儿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裹足彷徨不知所措,这个时期的少年儿童更需要健全的心理健康辅导。事实上很多父母往往忽视了只一点,他们对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了解甚少,不能通过现象看到儿童内心深处的真实的想法和意愿,小学阶段的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往往不能或者不敢正确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家长就容易造成误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受到了阻碍。
2.教育内容的不适应性
教育内容的不适应性包括超前性和滞后性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都是指家长在选择教育内容时,不能做到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选择教育内容。有的家长一味地想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学的更多、学的更早,就让孩子学习一些他根本不感兴趣,根本不合适他学习的东西,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取得的效果却是差强人意的。
3.教育内容的不一致性
教育内容的不一致性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一是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学校教育的内容相矛盾,孩子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学校里老师讲的与在家里父母讲的有很大的差异,甚至相互矛盾,此时孩子心里就会产生不解与疑惑。二是家庭教育意见不一致,要求不统一。针对同一个问题,爸爸和妈妈的意见有歧义时,孩子会疑惑到底谁讲的正确,不仅不能按照父母要求去做,甚至会我行我素,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所以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父母双方的意志要保持一致,在孩子面前树立共同的权威。三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贯到底,提出的要求前紧后松、有要求无检查、或者要求前后矛盾,高兴时夸奖,烦恼时斥责,莫衷一是。其结果容易使孩子养成惰性,看家长脸色应付要求,给孩子人格的成长带来危害。
(三)教育方式中的误区
1.拔苗助长,用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
对孩子过分严格,不顾孩子们的想法要求,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全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教育孩子。他们要求孩子们拿高分、考重点,孩子们做完功课后还得跟题海题库打交道。他们还逼着孩子们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如书法、绘画、写作、钢琴等,无论孩子是否感兴趣,他们都没有一点自由的空间,双休日完全被家长没收了,这样的情况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2.过分溺爱,替孩子包办一切
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长们对于孩子的一些需求,采取能满足就满足方式,这种溺爱型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导致了孩子一个个成了“小公主”、“小王子”。家长们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上,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对他们缺乏管束,很容易使他们形成好吃懒做、任性放纵的习惯,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事事依赖别人。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之后孩子们在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时就会不知所措。父母对孩子的宠爱表面上看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影响了孩子生存技能和自制自理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3.滥用家长的职权,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
这主要表现为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想当然给孩子准备好一切。他们对孩子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以牺牲孩子的自由时间为代价,以限制孩子的发展为成本,滥用家长的职权,按照他们的意愿自以为是地为孩子打造了一个想象中美好的未来,但却根本没认识到孩子是有人格、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当孩子的意愿与父母的出现不一致时,他们往往拿出父母的权威,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孩子只能采用非科学的方式对待孩子。
4.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
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把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偶有差错,家长轻则训斥,重则打骂。他们对孩子不讲任何民主,不允许孩子有自由意志,往往采取高压政策逼迫子女按照自己的规定去做,因而导致子女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一方面是干什么事都畏首畏尾;另一方面就是在过度的压抑下出现极端情绪和过激行为,这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二、应对家庭教育误区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1.正确的儿童观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思想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具有主动精神的学习者,思考者和实践者。他们具有各自的需求、兴趣、特长。作为家长,必须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发展需求,正确地认识,合理地引导。绝不可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另外,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实际上孩子也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小大人”。作为家长也要更新观点,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思想,解读孩子的行为,和孩子们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关系,参与孩子的活动,了解其喜怒哀愁。
2.正确的父母观
父母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带给孩子的影响的独一无二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我们打一个比方,把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比作一棵成熟的大树的话,家长教育就是树根,树根是不可见的,但却是最重要的,它为大树的各个部分提供营养,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是引导者,只有家长的观念和方法正确,才能保障孩子成人和成才。
3.适当的发展观
各门学科成绩都很优秀并不等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需要发展的不仅有知识,还有能力、道德、品格、体质、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对学生提出符合儿童年龄和身心特征的发展要求。此外,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其中教育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家长们绝不可忽视这一点,要让孩子也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式上,要摈弃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与孩子民主、平等的沟通交流,既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也不能太过于溺爱孩子而放任自流。另外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一致,率先垂范。家长要合理安排生活,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帮助孩子养成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培养子女的求知兴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三)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在各方面的要求都较高,特别是对教育者素质的要求,作为家长,应当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文化、心理素质。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长期的全方位的教师,是孩子最初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家长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子女。其次,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家庭教育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要培养高情商、心理品质优秀的子女,家长本身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要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再次,家长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学习型的社会,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科学的教育迅速成长的孩子。
(四)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胜过花许多时问和精力去教育。有很多孩子性格倔强、反叛、攻击性强,往往也与家长的关系紧张。家长平时管教过于严厉,孩子从来没有在一个自由、放松、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的教育,都将是事倍功半的。培养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拥有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亲子关系好并不代表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了代沟,明智的家长总是勇敢选择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是消除代沟的有效手段,也是有效教育的基础。
(五)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成才的影响是最深刻、最长久的。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学校几乎构成了他们全部的生活空间。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和谐,甚至相互冲突,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家长必须和学校进行联系沟通,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相融合在一起,确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向一致,优势互补。家长应该学会借助学校丰富的教育知识和资源、丰富的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改进家庭教育,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新莲.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J].高等函授学报,2012.(1).
[2]杨智军.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2).
[3]柳惠英.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J].教育科学.2012.(6)
[4]郭志英.走出家庭教育误区之我见[J].宁波高等教育专科学报,2002(4)
作者简介:
曹丽乐(1991~ ),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专业:小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阶段;家庭教育;误区;策略
一、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家长教育观念中的误区
1.望子成龙,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学阶段,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强,每个孩子都是个性化的,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家长盲目过高的期望,会在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孩子学习的压力,容易使孩子感觉到力不从心而产生焦虑的心理,这样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2.孩子学习的事,都由老师包管
如今有很多家长忙得没时间陪孩子,更没有精力去引导孩子,他们认为花了钱把孩子送进学校以后,就不再负有教育的责任,教育孩子就成了学校和老师的事,因此就把所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有时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就开始抱怨是学校老师没有教育到,不仅不从自身进行反思,而且还把责任归咎于学校和老师,认为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在学校里老师没有教好,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才是孩子正确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场所。父母在指导孩子认真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孩子学习兴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错误的利己主义教育观,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
有些家长在内心深处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品,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就可以随意地对待,他们培养教育子女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是出于个人虚荣心的满足或其他的个人利益,他们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目标或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从小就按照家长的意志发展,根本不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考虑孩子自身的资质、能力、兴趣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时,他们要么就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就会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棍棒惩戒。从利己主义的教育观出发去教育孩子,结果必然导致家教态度和行为的偏差,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4.成绩好一切就好,忽视小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
目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我国大部分家长都把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了家庭教育的第一位,部分家长甚至直接把孩子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取得好成绩,考上名校,不惜花大量的金钱去为孩子添购辅导丛书、配电脑、请家教、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但却严重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但是实际上孩子的道德品行的养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个人能力再强,却不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二)教育内容中存在的误区
1.教育内容片面性
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而轻视了实践的锻炼。由于受到封建遗留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家长仍然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很多家长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抓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给他们布置了额外的课外作业,请家教辅导功课,送他们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但是,青少年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性。
只重视身体养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还应该包括心理上积极向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竞争的加剧,各种思潮的泛滥使得青少年儿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裹足彷徨不知所措,这个时期的少年儿童更需要健全的心理健康辅导。事实上很多父母往往忽视了只一点,他们对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了解甚少,不能通过现象看到儿童内心深处的真实的想法和意愿,小学阶段的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往往不能或者不敢正确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家长就容易造成误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受到了阻碍。
2.教育内容的不适应性
教育内容的不适应性包括超前性和滞后性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都是指家长在选择教育内容时,不能做到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选择教育内容。有的家长一味地想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学的更多、学的更早,就让孩子学习一些他根本不感兴趣,根本不合适他学习的东西,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取得的效果却是差强人意的。
3.教育内容的不一致性
教育内容的不一致性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一是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学校教育的内容相矛盾,孩子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学校里老师讲的与在家里父母讲的有很大的差异,甚至相互矛盾,此时孩子心里就会产生不解与疑惑。二是家庭教育意见不一致,要求不统一。针对同一个问题,爸爸和妈妈的意见有歧义时,孩子会疑惑到底谁讲的正确,不仅不能按照父母要求去做,甚至会我行我素,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所以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父母双方的意志要保持一致,在孩子面前树立共同的权威。三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贯到底,提出的要求前紧后松、有要求无检查、或者要求前后矛盾,高兴时夸奖,烦恼时斥责,莫衷一是。其结果容易使孩子养成惰性,看家长脸色应付要求,给孩子人格的成长带来危害。
(三)教育方式中的误区
1.拔苗助长,用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
对孩子过分严格,不顾孩子们的想法要求,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全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教育孩子。他们要求孩子们拿高分、考重点,孩子们做完功课后还得跟题海题库打交道。他们还逼着孩子们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如书法、绘画、写作、钢琴等,无论孩子是否感兴趣,他们都没有一点自由的空间,双休日完全被家长没收了,这样的情况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2.过分溺爱,替孩子包办一切
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长们对于孩子的一些需求,采取能满足就满足方式,这种溺爱型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导致了孩子一个个成了“小公主”、“小王子”。家长们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上,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对他们缺乏管束,很容易使他们形成好吃懒做、任性放纵的习惯,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事事依赖别人。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之后孩子们在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时就会不知所措。父母对孩子的宠爱表面上看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影响了孩子生存技能和自制自理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3.滥用家长的职权,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
这主要表现为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想当然给孩子准备好一切。他们对孩子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以牺牲孩子的自由时间为代价,以限制孩子的发展为成本,滥用家长的职权,按照他们的意愿自以为是地为孩子打造了一个想象中美好的未来,但却根本没认识到孩子是有人格、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当孩子的意愿与父母的出现不一致时,他们往往拿出父母的权威,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孩子只能采用非科学的方式对待孩子。
4.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
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把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偶有差错,家长轻则训斥,重则打骂。他们对孩子不讲任何民主,不允许孩子有自由意志,往往采取高压政策逼迫子女按照自己的规定去做,因而导致子女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一方面是干什么事都畏首畏尾;另一方面就是在过度的压抑下出现极端情绪和过激行为,这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二、应对家庭教育误区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1.正确的儿童观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思想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具有主动精神的学习者,思考者和实践者。他们具有各自的需求、兴趣、特长。作为家长,必须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发展需求,正确地认识,合理地引导。绝不可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另外,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实际上孩子也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小大人”。作为家长也要更新观点,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思想,解读孩子的行为,和孩子们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关系,参与孩子的活动,了解其喜怒哀愁。
2.正确的父母观
父母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带给孩子的影响的独一无二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我们打一个比方,把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比作一棵成熟的大树的话,家长教育就是树根,树根是不可见的,但却是最重要的,它为大树的各个部分提供营养,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是引导者,只有家长的观念和方法正确,才能保障孩子成人和成才。
3.适当的发展观
各门学科成绩都很优秀并不等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需要发展的不仅有知识,还有能力、道德、品格、体质、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对学生提出符合儿童年龄和身心特征的发展要求。此外,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其中教育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家长们绝不可忽视这一点,要让孩子也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式上,要摈弃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与孩子民主、平等的沟通交流,既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也不能太过于溺爱孩子而放任自流。另外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一致,率先垂范。家长要合理安排生活,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帮助孩子养成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培养子女的求知兴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三)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在各方面的要求都较高,特别是对教育者素质的要求,作为家长,应当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文化、心理素质。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长期的全方位的教师,是孩子最初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家长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子女。其次,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家庭教育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要培养高情商、心理品质优秀的子女,家长本身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要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再次,家长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学习型的社会,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科学的教育迅速成长的孩子。
(四)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胜过花许多时问和精力去教育。有很多孩子性格倔强、反叛、攻击性强,往往也与家长的关系紧张。家长平时管教过于严厉,孩子从来没有在一个自由、放松、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的教育,都将是事倍功半的。培养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拥有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亲子关系好并不代表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了代沟,明智的家长总是勇敢选择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是消除代沟的有效手段,也是有效教育的基础。
(五)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成才的影响是最深刻、最长久的。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学校几乎构成了他们全部的生活空间。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和谐,甚至相互冲突,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家长必须和学校进行联系沟通,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相融合在一起,确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向一致,优势互补。家长应该学会借助学校丰富的教育知识和资源、丰富的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改进家庭教育,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新莲.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J].高等函授学报,2012.(1).
[2]杨智军.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2).
[3]柳惠英.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J].教育科学.2012.(6)
[4]郭志英.走出家庭教育误区之我见[J].宁波高等教育专科学报,2002(4)
作者简介:
曹丽乐(1991~ ),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专业: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