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的背景及意义出发,阐释了课程思政融入《德语国家概况》的必要性,并且展示了作者的课堂实践,最后引申出编写合适教材的必要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德语国家概况;课程展示
一、课程思政融入外语课堂的背景
“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在外语教学中的改革已经开始。其中,英语偏多,涉及德语的不多。汪承平教授等在《高校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思考》中提出:“外语教学要突出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建议在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考虑思路和机制、师资、教法、教材等;外语教学要突出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帮助学生融通中外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培养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和阐释好中国特色的能力。”1
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交互空前频繁,外語是大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因而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不可低估。2如何让思政教育元素进入专业课的课堂,是每位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加必要。因为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外语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多元化的思想及文化,但是辨别能力弱,因此要求教师全程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立德树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
二、课程思政融入德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提出及意义
知网上关于课程思政融入外语课程的研究论文有21篇。其中,关于策略研究的占3/1,关于课堂教学的占3/1。关于课程思政融入德语课程的研究共3篇,分别为课程思政如何融入高级德语、德语文学以及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研究。关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德语国家概况课程的相关论文尚属空白。
同时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本科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弱,所以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出于以上原因,我们应用德语专业选取了《德语国家概况》这门课程作为思政试点课。本课程是为激发新生的学习兴趣而开设在第一学期,所以以中文为主要授课语言,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为指导,将东西方文化的对比融入课程,培养跨文化视角,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德语国家概况课程展示
接下来我将以德国历史为例(授课时长为2个课时),介绍我们如何进行课程思政。
首先,教师将通过节选播放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国崛起》的第六集德国篇导入今天的主题。播放完视频后教师将和全体同学一起起立默哀,追思全世界人民当中为反抗战争和侵略,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牺牲的所有先烈和遇难同胞。
接下去教师将向同学们简要介绍教学目标,及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重难点。重点是:历史事件的掌握和复述。难点是:如何把思政教育融入本章节的课堂教学,如何让没有经历过战争,出生于00后的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有内心的触动,从内心珍惜当前祖国的安全稳定与繁荣昌盛。
为了解决这些重难点,教师将通过图文并茂,举例陈述等手段向学生介绍重要历史事件,增强视听印象。首先是总体阐述一战二战中的德国,柏林墙的建立与倒塌,德国的分裂与统一的历史。接下来教师将列举、讲述二战期间不顾自身安危,保护和救助大量平民的感人事迹和人物。一是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先生向数千犹太人发放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杀害的历史事件。二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工程师拉贝挺身而出,救护无数中国难民等国际友人互助事迹,说明对于和平的向往是跨越种族跨越边界的世界人民的心愿。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历的战争与现在的和平局势来之不易。
教师讲述完重难点之后,将组织课堂活动。要求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所闻所思所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时应该轮流发言并做记录,集思广益,呈现小组的集体智慧。同学们将选出小组代表就以下主题进行拓展分享,形式以主题演讲为主。
学生代表分享结束后,教师将对讨论的主题进行提炼和升华,引导学生认识到一战、二战对德国和中国及世界造成的巨大创伤,并且珍惜、感恩当前祖国的安全稳定与繁荣昌盛。
最后,教师将进行课堂小结:回顾重点、突出主题。
本次课程思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教师通过丰富的题材举例及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视听印象。能有力地触发学生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紧密联系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与现在的和平统一历程,启发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认知。
后记:关于德语国家概况课程教材使用的思考
本次课程使用的教学材料基本上由教师搜集而来。市面上没有适合大一新生的教材。目前,德语国家概况课程在教材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内容陈旧。(2)难度大,缺乏趣味性,不适合高职德语专业学生。(3)缺乏德语国家概况的教材。目前使用的大部分教材名称为《德国概况》,内容方面缺乏其他德语国家国情的介绍。高职德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德国的国家概况,还要学习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其他使用德语的欧洲国家的概况。因此,有必要通过编写适合高职德语专业学生的德语国家概况教材,让零起点的高职德语学生主动而轻松地学习和了解德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德语学习的基础阶段理解德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学生未来的升学、就业等方面打下基础、明确方向;为促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民心相通”奉献力量。
项目基金(没有就不用写):名称:第二期“全国高职外语教学改革课题”,编号:2018JX0027A
参考文献
[1]汪承平 胡玉明 陆秀东,高校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19年8月
[2]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7月。
作者简介:
吴玲;性别:女;出生年月:1982年11月;籍贯(具体到市):江西 萍乡民族;汉 最高学历:硕士;目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德语教学
(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关键词:课程思政;德语国家概况;课程展示
一、课程思政融入外语课堂的背景
“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在外语教学中的改革已经开始。其中,英语偏多,涉及德语的不多。汪承平教授等在《高校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思考》中提出:“外语教学要突出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建议在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考虑思路和机制、师资、教法、教材等;外语教学要突出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帮助学生融通中外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培养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和阐释好中国特色的能力。”1
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交互空前频繁,外語是大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因而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不可低估。2如何让思政教育元素进入专业课的课堂,是每位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加必要。因为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外语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多元化的思想及文化,但是辨别能力弱,因此要求教师全程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立德树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
二、课程思政融入德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提出及意义
知网上关于课程思政融入外语课程的研究论文有21篇。其中,关于策略研究的占3/1,关于课堂教学的占3/1。关于课程思政融入德语课程的研究共3篇,分别为课程思政如何融入高级德语、德语文学以及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研究。关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德语国家概况课程的相关论文尚属空白。
同时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本科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弱,所以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出于以上原因,我们应用德语专业选取了《德语国家概况》这门课程作为思政试点课。本课程是为激发新生的学习兴趣而开设在第一学期,所以以中文为主要授课语言,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为指导,将东西方文化的对比融入课程,培养跨文化视角,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德语国家概况课程展示
接下来我将以德国历史为例(授课时长为2个课时),介绍我们如何进行课程思政。
首先,教师将通过节选播放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国崛起》的第六集德国篇导入今天的主题。播放完视频后教师将和全体同学一起起立默哀,追思全世界人民当中为反抗战争和侵略,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牺牲的所有先烈和遇难同胞。
接下去教师将向同学们简要介绍教学目标,及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重难点。重点是:历史事件的掌握和复述。难点是:如何把思政教育融入本章节的课堂教学,如何让没有经历过战争,出生于00后的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有内心的触动,从内心珍惜当前祖国的安全稳定与繁荣昌盛。
为了解决这些重难点,教师将通过图文并茂,举例陈述等手段向学生介绍重要历史事件,增强视听印象。首先是总体阐述一战二战中的德国,柏林墙的建立与倒塌,德国的分裂与统一的历史。接下来教师将列举、讲述二战期间不顾自身安危,保护和救助大量平民的感人事迹和人物。一是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先生向数千犹太人发放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杀害的历史事件。二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工程师拉贝挺身而出,救护无数中国难民等国际友人互助事迹,说明对于和平的向往是跨越种族跨越边界的世界人民的心愿。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历的战争与现在的和平局势来之不易。
教师讲述完重难点之后,将组织课堂活动。要求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所闻所思所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时应该轮流发言并做记录,集思广益,呈现小组的集体智慧。同学们将选出小组代表就以下主题进行拓展分享,形式以主题演讲为主。
学生代表分享结束后,教师将对讨论的主题进行提炼和升华,引导学生认识到一战、二战对德国和中国及世界造成的巨大创伤,并且珍惜、感恩当前祖国的安全稳定与繁荣昌盛。
最后,教师将进行课堂小结:回顾重点、突出主题。
本次课程思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教师通过丰富的题材举例及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视听印象。能有力地触发学生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紧密联系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与现在的和平统一历程,启发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认知。
后记:关于德语国家概况课程教材使用的思考
本次课程使用的教学材料基本上由教师搜集而来。市面上没有适合大一新生的教材。目前,德语国家概况课程在教材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内容陈旧。(2)难度大,缺乏趣味性,不适合高职德语专业学生。(3)缺乏德语国家概况的教材。目前使用的大部分教材名称为《德国概况》,内容方面缺乏其他德语国家国情的介绍。高职德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德国的国家概况,还要学习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其他使用德语的欧洲国家的概况。因此,有必要通过编写适合高职德语专业学生的德语国家概况教材,让零起点的高职德语学生主动而轻松地学习和了解德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德语学习的基础阶段理解德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学生未来的升学、就业等方面打下基础、明确方向;为促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民心相通”奉献力量。
项目基金(没有就不用写):名称:第二期“全国高职外语教学改革课题”,编号:2018JX0027A
参考文献
[1]汪承平 胡玉明 陆秀东,高校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19年8月
[2]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7月。
作者简介:
吴玲;性别:女;出生年月:1982年11月;籍贯(具体到市):江西 萍乡民族;汉 最高学历:硕士;目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德语教学
(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