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体操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梳理,在思政课程背景下,认为体操课程教学中:从国家层面看,有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从社会层面看,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从个人层面看,有效促进不同人群身体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发现当前学校体操课程教学的开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和教学模式欠佳。基于此,文章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完善体操课程内容和翻转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建议。
1 选题背景
1.1 国家层面政策支撑
2014年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在教书育人的全程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年12月,在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门课程要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01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各门课程中所具有的德育内涵,应进行充分挖掘,从而使德育和思政教育的课程结合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课程将是: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如何得到很好的整合及开发。
1.2 社会层面积极响应
201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上海首先提出课程思政方面的育人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需将传授的知识和引领的价值观相结合。此外,所构建的“显性”的教育和“隐形”的教育,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综合素养和专业课需要有效地融合。通过知网检索关键词“课程思政”及相关内容得出:2014年课程思政相关文章的发表为23篇而2015年为30篇;2016年的发文量达56篇;2017年发文量为141篇;2018年发文量为648篇。
1.3学校层面落到实处
上海高校作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实验基地,认为“课程思政”相对于过去的课改和教改有着极大的区别。“课程思政”是要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贯彻思政要求;在“课堂”这个教学主渠道中,教书育人全面贯彻;在各级各类的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要充分进行挖掘;在教师群体中,要真正的做到“好人师”。上海各个学校经过4年“课程思政”的课程开发,所具有的课程思政经验是其他各省不能比拟的。故此,从2016年起多达22个省份效仿上海各个高校课程思政的做法,更有近300多所高校到上海进行实地考察及学习,并开设适合本地的课程思政模式。在学校教育中体育类专业,也开设了一系列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课程,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结合,解决专项技能学习而只在专业课上出现而思政教育只在思政课上进行的“两张皮”现象——终将是大势所趋。
2 当前体操课程教学开展存在的问題
2.1 教学观念落后
受传统体操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体操教育过程中,当前某些体操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从而时常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如,学生技能掌握的完美程度及协调程度是更受教师的关注,而学生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后的心理变化常常被忽略。一些学生的技术掌握得确实很好,但并不明白体操的一些基本知识,从而导致其后并不会坚持体操运动。此外,体操运动确实有一定的安全问题,这也导致了一些老师更加看重“安全第一”而不是“健康第一”,在教学中不敢教、学生也害怕学。
2.2 教学内容单一
学校体操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一说到“体操”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竞技体操。此外,体操的教学内容绝大部分也是一些竞技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对于体操的基本理论及延伸知识讲解较少。由于种种错误认知及教学内容的单一,导致人们一说到“体操”就产生一种“畏惧”的想法,将“体操”运动与“不安全、苦及枯燥”联系起来,从而影响了体操的进一步发展。
2.3 教学模式欠佳
体操动作教学中的传统方法为:教师反复讲解示范,学生反复模仿练习,如此反反复复进行练习以形成动作定型。由此可以看出,这种通过不断地重复、改错后再重复地练习对于肌肉记忆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却会大大地减弱学生对于体操学习地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真正的将体操运动所能带来的娱乐性和健康意义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动作及动作延伸的意义。
3 体操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3.1 体操课程的独特性
3.1.1 国家层面——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
十九世纪现代体操传入中国。而早在东汉时期我国的体操已见雏形,如具有强身健体及预防疾病的“五禽戏”和“导引养身术”;具有审美性及抒发情绪的古代乐舞和戏剧;具有技巧性及技艺性的各种民族民间技巧和杂耍动作。无论是现代体操还是古代体操,在不同地时期均蕴含着健体强身、保家卫国和自立自强的喻境。
3.1.2 学校层面——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体操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开展广泛。如,以基本体操为延伸的广场舞,有着其他舞种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开展上不易受限制;动作上较为简单;节奏上欢快易跟,是体操中开展较为广法的一种。众所周知,经常参加体操练习(广场舞)对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大脑疲劳及紧张的精神均有很好的促进和改善作用。同时,这种团队性的活动有利于人的社会化,以此促进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1.3 个人层面——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表明,身体素质的发展有一个“敏感期”,如,柔韧素质的最佳发展阶段是5-2岁。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关节有着很好的灵活性、肌肉也更容易拉伸及舒展,此时进行各样的柔韧性训练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提高运动水平方面亦有着巨大的作用。众所周知,体操作为一项对柔韧性要求极高的项目,对于柔韧素质练习将是体操运动必练的内容之一。体操作为体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提高人的体质、促进人的灵活性、发展人的协调性及力量等方面有着其他项目所不可比拟的地方,在实现人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4 课程思政背景下体操课程乘风破浪
4.1 转变教学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体育教学中要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增强其体质、充分锻炼意志品质。故此,应充分挖掘体操所包含的思政元素,从而使体操这项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密切结合。如,基本体操——队列队形中,加入爱国主义元素——让学生观看每年的阅兵仪式及各个国家阅兵仪式对比。内心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使学生从心底愿意去学习及练习相关的队列队形动作;在一些垫上及杠上需要保护的技术动作,加入保护帮助的理论及实操课时,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学会团结合作,找到体操学习的乐趣。
4.2 完善教学内容
体操运动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所具有的多元功能,要积极的探索及挖掘。在社会、文化和健身等方面体操所具有的作用,进行再思考和再定位。从而促进体操课程通过与思政元素的结合找到新的教学内容的创新点,而不是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进体操课程之中。故此,体操的教学内容不应只是竞技性的技术动作,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其特点,开发一些简易的包含思政元素的体操动作,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
4.3 翻转教学课堂
翻转课堂亦称为颠倒课堂,其教育理念为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先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习。教师利用电子设备将授课的内容、技术动作及知识点,录制成微课视频后发给学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时间在上课前完成学习内容。在体操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巨大的转变,不局限于学生的学习督促者,而是变成参与者及合作者。故此,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流学习和了解。同时,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更为有利。教学中,教师进行基本理论的讲解后,布置课后作业给学生。学生自行按教师的要求,根据视频教学内容学习相关技术内容,第二次课则由学生来进行教学,老师从旁协助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现问题的探索性。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体育学院)
1 选题背景
1.1 国家层面政策支撑
2014年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在教书育人的全程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年12月,在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门课程要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01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各门课程中所具有的德育内涵,应进行充分挖掘,从而使德育和思政教育的课程结合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课程将是: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如何得到很好的整合及开发。
1.2 社会层面积极响应
201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上海首先提出课程思政方面的育人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需将传授的知识和引领的价值观相结合。此外,所构建的“显性”的教育和“隐形”的教育,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综合素养和专业课需要有效地融合。通过知网检索关键词“课程思政”及相关内容得出:2014年课程思政相关文章的发表为23篇而2015年为30篇;2016年的发文量达56篇;2017年发文量为141篇;2018年发文量为648篇。
1.3学校层面落到实处
上海高校作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实验基地,认为“课程思政”相对于过去的课改和教改有着极大的区别。“课程思政”是要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贯彻思政要求;在“课堂”这个教学主渠道中,教书育人全面贯彻;在各级各类的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要充分进行挖掘;在教师群体中,要真正的做到“好人师”。上海各个学校经过4年“课程思政”的课程开发,所具有的课程思政经验是其他各省不能比拟的。故此,从2016年起多达22个省份效仿上海各个高校课程思政的做法,更有近300多所高校到上海进行实地考察及学习,并开设适合本地的课程思政模式。在学校教育中体育类专业,也开设了一系列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课程,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结合,解决专项技能学习而只在专业课上出现而思政教育只在思政课上进行的“两张皮”现象——终将是大势所趋。
2 当前体操课程教学开展存在的问題
2.1 教学观念落后
受传统体操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体操教育过程中,当前某些体操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从而时常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如,学生技能掌握的完美程度及协调程度是更受教师的关注,而学生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后的心理变化常常被忽略。一些学生的技术掌握得确实很好,但并不明白体操的一些基本知识,从而导致其后并不会坚持体操运动。此外,体操运动确实有一定的安全问题,这也导致了一些老师更加看重“安全第一”而不是“健康第一”,在教学中不敢教、学生也害怕学。
2.2 教学内容单一
学校体操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一说到“体操”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竞技体操。此外,体操的教学内容绝大部分也是一些竞技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对于体操的基本理论及延伸知识讲解较少。由于种种错误认知及教学内容的单一,导致人们一说到“体操”就产生一种“畏惧”的想法,将“体操”运动与“不安全、苦及枯燥”联系起来,从而影响了体操的进一步发展。
2.3 教学模式欠佳
体操动作教学中的传统方法为:教师反复讲解示范,学生反复模仿练习,如此反反复复进行练习以形成动作定型。由此可以看出,这种通过不断地重复、改错后再重复地练习对于肌肉记忆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却会大大地减弱学生对于体操学习地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真正的将体操运动所能带来的娱乐性和健康意义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动作及动作延伸的意义。
3 体操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3.1 体操课程的独特性
3.1.1 国家层面——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
十九世纪现代体操传入中国。而早在东汉时期我国的体操已见雏形,如具有强身健体及预防疾病的“五禽戏”和“导引养身术”;具有审美性及抒发情绪的古代乐舞和戏剧;具有技巧性及技艺性的各种民族民间技巧和杂耍动作。无论是现代体操还是古代体操,在不同地时期均蕴含着健体强身、保家卫国和自立自强的喻境。
3.1.2 学校层面——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体操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开展广泛。如,以基本体操为延伸的广场舞,有着其他舞种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开展上不易受限制;动作上较为简单;节奏上欢快易跟,是体操中开展较为广法的一种。众所周知,经常参加体操练习(广场舞)对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大脑疲劳及紧张的精神均有很好的促进和改善作用。同时,这种团队性的活动有利于人的社会化,以此促进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1.3 个人层面——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表明,身体素质的发展有一个“敏感期”,如,柔韧素质的最佳发展阶段是5-2岁。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关节有着很好的灵活性、肌肉也更容易拉伸及舒展,此时进行各样的柔韧性训练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提高运动水平方面亦有着巨大的作用。众所周知,体操作为一项对柔韧性要求极高的项目,对于柔韧素质练习将是体操运动必练的内容之一。体操作为体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提高人的体质、促进人的灵活性、发展人的协调性及力量等方面有着其他项目所不可比拟的地方,在实现人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4 课程思政背景下体操课程乘风破浪
4.1 转变教学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体育教学中要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增强其体质、充分锻炼意志品质。故此,应充分挖掘体操所包含的思政元素,从而使体操这项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密切结合。如,基本体操——队列队形中,加入爱国主义元素——让学生观看每年的阅兵仪式及各个国家阅兵仪式对比。内心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使学生从心底愿意去学习及练习相关的队列队形动作;在一些垫上及杠上需要保护的技术动作,加入保护帮助的理论及实操课时,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学会团结合作,找到体操学习的乐趣。
4.2 完善教学内容
体操运动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所具有的多元功能,要积极的探索及挖掘。在社会、文化和健身等方面体操所具有的作用,进行再思考和再定位。从而促进体操课程通过与思政元素的结合找到新的教学内容的创新点,而不是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进体操课程之中。故此,体操的教学内容不应只是竞技性的技术动作,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其特点,开发一些简易的包含思政元素的体操动作,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
4.3 翻转教学课堂
翻转课堂亦称为颠倒课堂,其教育理念为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先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习。教师利用电子设备将授课的内容、技术动作及知识点,录制成微课视频后发给学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时间在上课前完成学习内容。在体操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巨大的转变,不局限于学生的学习督促者,而是变成参与者及合作者。故此,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流学习和了解。同时,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更为有利。教学中,教师进行基本理论的讲解后,布置课后作业给学生。学生自行按教师的要求,根据视频教学内容学习相关技术内容,第二次课则由学生来进行教学,老师从旁协助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现问题的探索性。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