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唱指挥课程属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很多普通高校的通选课程。它的学制一般为1~2年,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较强的实践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合唱指挥的实用性愈发突出,它的宗旨是“重在掌握”。本文通过讲解概念和技术并在实践中共同体验成为切身感受,从而成为知识。以这种教学到实践的过程,规范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其目标是:在课堂上初步掌握,在实践中运用和巩固,启发技术学习中的兴趣,拓展音乐学习中的想象空间。以更好的发展我国的高师合唱指挥事业。
【关键词】合唱指挥;教学;改革
引言
合唱既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普及面最广的群众音乐活动。故而,合唱在普及的基础上,应该认真考虑如何捉高的问题。近年来各种业余合唱比赛频繁举行,无论在城市或乡村,还是在学校、部队、工厂或企业,人们都组织了自己的合唱队。
一、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多元的学科知识结构
作为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应该尊重学科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力求通过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培养学生具有演唱多声部合唱曲的能力,具备指挥的基本技能技巧,掌握合唱的历史文化和多声部的写作与训练,为今后担任音乐教育工作和开展合唱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最早的课程设置中,“合唱与指挥”曾经作为必修课开设时间长达四年。当时,学科课程只此一门,没有相关的理论课程,也没有相应的训练体系,课程设置明显显得单一。而且,作为集体大课授课的形式,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近十年来,课程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意在构建多元化学科知识结构。具体表现为:精选必修课程,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增加选修课程门类,提倡课程形式多样化;确定各类课程的基本学时学分,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实现课程结构弹性化。
学科理论课程“合唱训练学”是以理论分析为主线,结合作品重点讲授有关混声合唱、童声合唱在声部统一协调、音色融合、色调处理等方面的训练常识,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整体驾驭能力、了解、评价本地区中小学合唱艺术活动开展情况,掌握当地学校合唱发展的现状;赏析世界优秀合唱团队表演,了解当前世界合唱发展的前沿信息; 通过锻炼增强学生在合唱训练指导中的自信心,并逐渐建立正确而又富于个人特性的指挥风格和理念。专业主修方向课“合唱指挥艺术”为合唱指挥主修方向学生的专业课。授课形式为一对一教学,以钢琴代替合唱队。授课内容重点讲授合唱指挥技巧、培养个人指挥能力、拓宽曲目范围、介绍中外优秀合唱作品、体会不同时期作品的创作技法及风格,对丰富学生的排练知识和指挥技能、提高合唱演绎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挖掘、培养学生在指挥表演艺术上的创造能力,以实体为依托进行实践,引导学生自发组织、排练、指挥合唱;以课堂讲授与表演观摩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及社会的各种合唱活动,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整体素质。
选修课“合唱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让学生了解中国百年合唱历史;了解以欧洲音乐为代表的合唱作品的主要表现特征;结合新时期合唱音响追求的演变,介绍合唱作品风格、演唱风格、表演风格的多样性;大量欣赏中外合唱经典作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合唱信息。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习
作为高师的“合唱与指挥”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掌握合唱排练的技术、歌唱技能、曲目选择能力及指挥技术等,才能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师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对作品的讲解、训练、艺术处理、指挥技术示范等内容,基本靠教师的个人艺术风格与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这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是可贵的,也是必需的。但随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課程理念的更新,高师的专业教学理念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其中,在课程教学方法上,有必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有益的实践探索。在现行的合唱指挥技术教学中,普遍能做到对指挥的基本姿势、基本图式、起始与收束、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作品处理等知识的传授。但由于指挥的技巧与运动学有关,在基础技术的表述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将运动用图式来表述,让学生达到感性的认知,采用口授形式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来讲授指挥法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随着学生指挥学习的进一步深入,这种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时,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显得相当重要。
合唱指挥的实践包括挥拍技术的应用、作品艺术表现的实施、合唱音响的调节、舞台表演的想象等。在教学中,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按声部可组合女声、男声、混声等形式的室内合唱小组,让学生既担任合唱队员,又轮流担任指挥。学生通过演唱作品,熟悉合唱的整体音响;通过指挥,实施自己对作品再度创作的意图;通过彼此的观摩,在比较中学习,在不断的反复磨练中反省自我、检验自我,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专业技艺的目的。指挥起拍的准确果断、声部方位的清晰明了、速度的保持与转折、力度的暗示 这些规则和技术都必须在深入接触合唱团这个歌唱的实体后,才能真正地获得。而这正是本学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尽早面对合唱队的原因。
为了提高学生对合唱作品的艺术表现水平,在教学中还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通过“确立研究型主题——制立研究计划——搜集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协商研讨——完成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试行“主题探究型学习”的探索。本着这样的理念,“合唱与指挥”网络课程创设了包括“课程简介”、“教师队伍”、“课程信息”、“课程学习”、“学习资源”(含中外优秀合唱作品欣赏与著名指挥家风采展示)、“精选案例”(含学生习作和教学录像)、“在线测试”(有关合唱训练学知识题库)、“学习论坛”(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实践成果”(学校历届合唱团艺术实践资料及获奖材料)、“效果评价”(含学生自我评估与教师点评)等教学内容的相关栏目,积极推进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习。 三、強调个性发展,规范教学评估标准
合唱与指挥学科的人才培养,应本着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强、富于创新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因为合唱演绎中注重“共性”而抹杀了个体表现音乐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指挥的教学中,更要珍惜学生自身独有的动作语言,帮助学生开发自己肢体语言的表现力,因材施教,开拓学生表演和教学的创造性思维,在继承优秀的中外经典名著的基础上,重视演绎以新技法创作的新时代作品。在教学中,除规范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外,更要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创造机会,积极开展各类合唱音乐活动,通过与专业乐团、合唱团的合作,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的鉴赏力。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制定相关的教学评估标准,以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是必须而且重要的。评估内容包括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学生课程考试评估。对教师的评估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等。学生的课程考试之一合唱演唱需演唱三声部以上合唱作品,提倡演唱无伴奏作品,每人担任一个声部,即以重唱的形式进行演唱技能及合作能力的测试;学生课程考试的另一项指挥考试的第一学期,以钢琴代替合唱音响的形式进行,第二学期以小组为单位,人数8—12人,保证每声部演唱人数不少于两人。进行指挥的实体考试,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真正的人声演绎效果,学习提高对声音线条的控制、气息的运用、呼吸的预示等驾驭能力。关于学生成绩的评定,“合唱与指挥”、“合唱指挥艺术”课考试需由不少于3名专业教师监考;“合唱训练学”、“合唱发展的历史与现状”、“20世纪指挥家文献”、“五十六个民族合唱赏析”按理论学科标准考试,以卷面形式或论文形式完成,成绩按百分制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合唱与指挥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还需要通过开展多种艺术实践活动作为本学科课堂学习的延续。在多年前教学大纲上, 合唱团的训练活动已作为课程设置记入常规性的学分制教学体系中, 以往靠活动来组织团队实践的阶段性行为将慢慢被取代, 以后的团队训练将更趋于长期计划性的安排, 将会更有力地促进专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雪君.关于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几点思考[J/OL].黄河之声,2017(23):49-50.
[2]陈昊. 徐武冠合唱指挥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3]黄智敏.合唱指挥教学之“律动”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7(04):233.
[4]张昕鹏.高校合唱指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黄河之声,2016(17):31.
【关键词】合唱指挥;教学;改革
引言
合唱既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普及面最广的群众音乐活动。故而,合唱在普及的基础上,应该认真考虑如何捉高的问题。近年来各种业余合唱比赛频繁举行,无论在城市或乡村,还是在学校、部队、工厂或企业,人们都组织了自己的合唱队。
一、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多元的学科知识结构
作为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应该尊重学科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力求通过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培养学生具有演唱多声部合唱曲的能力,具备指挥的基本技能技巧,掌握合唱的历史文化和多声部的写作与训练,为今后担任音乐教育工作和开展合唱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最早的课程设置中,“合唱与指挥”曾经作为必修课开设时间长达四年。当时,学科课程只此一门,没有相关的理论课程,也没有相应的训练体系,课程设置明显显得单一。而且,作为集体大课授课的形式,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近十年来,课程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意在构建多元化学科知识结构。具体表现为:精选必修课程,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增加选修课程门类,提倡课程形式多样化;确定各类课程的基本学时学分,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实现课程结构弹性化。
学科理论课程“合唱训练学”是以理论分析为主线,结合作品重点讲授有关混声合唱、童声合唱在声部统一协调、音色融合、色调处理等方面的训练常识,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整体驾驭能力、了解、评价本地区中小学合唱艺术活动开展情况,掌握当地学校合唱发展的现状;赏析世界优秀合唱团队表演,了解当前世界合唱发展的前沿信息; 通过锻炼增强学生在合唱训练指导中的自信心,并逐渐建立正确而又富于个人特性的指挥风格和理念。专业主修方向课“合唱指挥艺术”为合唱指挥主修方向学生的专业课。授课形式为一对一教学,以钢琴代替合唱队。授课内容重点讲授合唱指挥技巧、培养个人指挥能力、拓宽曲目范围、介绍中外优秀合唱作品、体会不同时期作品的创作技法及风格,对丰富学生的排练知识和指挥技能、提高合唱演绎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挖掘、培养学生在指挥表演艺术上的创造能力,以实体为依托进行实践,引导学生自发组织、排练、指挥合唱;以课堂讲授与表演观摩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及社会的各种合唱活动,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整体素质。
选修课“合唱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让学生了解中国百年合唱历史;了解以欧洲音乐为代表的合唱作品的主要表现特征;结合新时期合唱音响追求的演变,介绍合唱作品风格、演唱风格、表演风格的多样性;大量欣赏中外合唱经典作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合唱信息。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习
作为高师的“合唱与指挥”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掌握合唱排练的技术、歌唱技能、曲目选择能力及指挥技术等,才能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师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对作品的讲解、训练、艺术处理、指挥技术示范等内容,基本靠教师的个人艺术风格与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这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是可贵的,也是必需的。但随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課程理念的更新,高师的专业教学理念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其中,在课程教学方法上,有必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有益的实践探索。在现行的合唱指挥技术教学中,普遍能做到对指挥的基本姿势、基本图式、起始与收束、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作品处理等知识的传授。但由于指挥的技巧与运动学有关,在基础技术的表述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将运动用图式来表述,让学生达到感性的认知,采用口授形式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来讲授指挥法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随着学生指挥学习的进一步深入,这种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时,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显得相当重要。
合唱指挥的实践包括挥拍技术的应用、作品艺术表现的实施、合唱音响的调节、舞台表演的想象等。在教学中,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按声部可组合女声、男声、混声等形式的室内合唱小组,让学生既担任合唱队员,又轮流担任指挥。学生通过演唱作品,熟悉合唱的整体音响;通过指挥,实施自己对作品再度创作的意图;通过彼此的观摩,在比较中学习,在不断的反复磨练中反省自我、检验自我,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专业技艺的目的。指挥起拍的准确果断、声部方位的清晰明了、速度的保持与转折、力度的暗示 这些规则和技术都必须在深入接触合唱团这个歌唱的实体后,才能真正地获得。而这正是本学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尽早面对合唱队的原因。
为了提高学生对合唱作品的艺术表现水平,在教学中还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通过“确立研究型主题——制立研究计划——搜集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协商研讨——完成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试行“主题探究型学习”的探索。本着这样的理念,“合唱与指挥”网络课程创设了包括“课程简介”、“教师队伍”、“课程信息”、“课程学习”、“学习资源”(含中外优秀合唱作品欣赏与著名指挥家风采展示)、“精选案例”(含学生习作和教学录像)、“在线测试”(有关合唱训练学知识题库)、“学习论坛”(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实践成果”(学校历届合唱团艺术实践资料及获奖材料)、“效果评价”(含学生自我评估与教师点评)等教学内容的相关栏目,积极推进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习。 三、強调个性发展,规范教学评估标准
合唱与指挥学科的人才培养,应本着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强、富于创新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因为合唱演绎中注重“共性”而抹杀了个体表现音乐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指挥的教学中,更要珍惜学生自身独有的动作语言,帮助学生开发自己肢体语言的表现力,因材施教,开拓学生表演和教学的创造性思维,在继承优秀的中外经典名著的基础上,重视演绎以新技法创作的新时代作品。在教学中,除规范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外,更要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创造机会,积极开展各类合唱音乐活动,通过与专业乐团、合唱团的合作,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的鉴赏力。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制定相关的教学评估标准,以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是必须而且重要的。评估内容包括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学生课程考试评估。对教师的评估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等。学生的课程考试之一合唱演唱需演唱三声部以上合唱作品,提倡演唱无伴奏作品,每人担任一个声部,即以重唱的形式进行演唱技能及合作能力的测试;学生课程考试的另一项指挥考试的第一学期,以钢琴代替合唱音响的形式进行,第二学期以小组为单位,人数8—12人,保证每声部演唱人数不少于两人。进行指挥的实体考试,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真正的人声演绎效果,学习提高对声音线条的控制、气息的运用、呼吸的预示等驾驭能力。关于学生成绩的评定,“合唱与指挥”、“合唱指挥艺术”课考试需由不少于3名专业教师监考;“合唱训练学”、“合唱发展的历史与现状”、“20世纪指挥家文献”、“五十六个民族合唱赏析”按理论学科标准考试,以卷面形式或论文形式完成,成绩按百分制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合唱与指挥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还需要通过开展多种艺术实践活动作为本学科课堂学习的延续。在多年前教学大纲上, 合唱团的训练活动已作为课程设置记入常规性的学分制教学体系中, 以往靠活动来组织团队实践的阶段性行为将慢慢被取代, 以后的团队训练将更趋于长期计划性的安排, 将会更有力地促进专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雪君.关于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几点思考[J/OL].黄河之声,2017(23):49-50.
[2]陈昊. 徐武冠合唱指挥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3]黄智敏.合唱指挥教学之“律动”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7(04):233.
[4]张昕鹏.高校合唱指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黄河之声,2016(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