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可染是20世纪传统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转型的里程碑式的大师。1954年至1965年约十年的写生历程使他的艺术创作发生质的转变并成为奠定他对山水画改造成功的基石。依李可染在十年写生中作品的风格变化,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忠实于生活的对景写生;在对景中初步对笔墨的革新;画室创作的意境和意匠经营。研究其从对景写生到对景创作再转入画室创作这一过程和经验,可以初步体现画家隐藏在写生背后的关于生活、笔墨与意境关系的深层追求。
【关键词】李可染;写生;笔墨;意境
一、忠于生活的对景写生
李可染在谈山水画的写生问题时说:“写生时应当每一笔都与生活紧密结合,都是生活本质美的提炼,只简单地画一个符号,还是脱离生活,画出来的还是自己固有的面貌。” ①我们知道,当画家对传统的技法过于熟练时,作品中很多东西就会变得程式化,其艺术作品的审美质量也跟着下降。“传统要尊重它,但有时必须突破它。前人讲各种皴、擦、点、染、线描,都是规律的总结,但与自然界相比,与无限丰富的现实生活相比,这些规律的发现和总结,又显得太少了。我们还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去丰富它、发展它”,“要从对象中去挖掘新的方法”。1954年,47岁的李可染开始了他第一次水墨山水的长途写生,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老师,以笔墨、宣纸直接落墨写生。他一再强调学习山水画要真正深入客观实际,写生是对客观事物不断认识和深化的过程,要精读“传统”和“生活”这两本书。
二、在对景创作中初步对“笔墨”的革新
由于早期写生过分注重造型和直观感受,李可染在筆墨上依然沿用以往熟练掌握的传统笔墨技巧如《天都山》等。此后,从他关于笔墨问题的大量论著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1957年至1959年这一时期他在笔墨上的挖掘创新,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李可染有关笔墨的观点主要有二:首先是,他认为“积墨法”要与“破墨法”并用,浓墨和淡墨交错,笔触层层叠加,第二遍亦不是第一遍的完全重复,“有时用不同的皴法、笔法交错进行,就像印刷套版没有套准似的。笔笔交错,逐渐形成物体的体积、空间、明暗和气氛。
其次是在笔墨中色彩的运用,李可染对山水画中色彩的论述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绘画在元代以前一直都很重视色彩的运用,由于传统绘画的色墨分离和文人的审美取向等诸多原因,人们对于色彩的热情也随着文人画的发展被水墨逐渐取代了。李可染在深入自然写生的过程中发现,在山水画中恰当的施色不但不会削弱水墨在画面中的意蕴,反而因为减弱水墨本身的黑白反差造成视觉上特殊的美感。
三、画室创作的意境和意匠
李可染十年的写生过程也可称之为是创造的过程,1960年后是他写生的成熟期,并由对景创作转入画室创作,并提出“采一炼十”的主张。他多次强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而“意匠”则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意境,匠心独运对艺术进行加工的手段,其中包括表现方法、语言和结构等。李可染在写生过程中很注重“意境”和“意匠经营”。
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再创造,从“写境”到“造境”,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在这一时段呈现出最佳状态,代表作品如《柳溪鱼艇图》、《杏花春雨江南》(二)、《阳朔渡头》、《黄山烟霞》等。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创作了《万山红遍》,此图是李可染描绘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中的意境。作者怀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把对大自然关注转为对创作意象的关注。构图注重画面的整体感和稳定感,为了追求山的雄伟气势,他几乎把中景雄强的主峰推至近景,使人感到山峰向人逼近,欲冲出画面,令观者感到峻拔、雄伟,左侧的层层山峰构成一种深远感。红是此画的主基调,强调“满”、“浓艳”,严谨的构图,高大雄伟的山峰‘厚重的笔墨描绘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一动人心弦的诗意。
四、生活、笔墨与意境的关系
在山水画中,忠实于生活、笔墨和意境是同样重要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互通的联系。艺术源于生活,李可染通过生活检验传统,从生活中寻找山水画笔墨革新的突破口,利用笔墨的苍润来描绘山水的灵魂,实现了中国山水画在历史上艺术语言和内容的变革,使山水画重新变得真实生动、丰富深厚。而实现这一变革的基本因素是画家忠实于生活,对自然的深入观察、了解和写生。在艺术创作中,李可染要求生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认为既不能脱离现实的真实性,也不能对生活愚忠。其作品形神兼备,他在《谈学山水画》中说:“要获得我们时代新的意境,最主要的有几条:一是深刻认识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二是对我们的时代生活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客观现实最本质的美,经过主观的思想情感的陶铸和艺术加工,才能转化成情景交融,蕴含着新意境的山水画。” ②其中,“深刻认识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求画家要忠实于生活,对生活的认识、认识、再认识,从而发现客观本质中的美。
李可染十年的山水写生为他后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说:“写生是深入生活、认识生活、考验传统最重要的一环。”李可染是继齐白石、黄宾虹之后的又一位山水画大师,并开创了一条表现性、写意性与现代性向统一的中国画新路,为后继者定下了一个新的起点。研究李可染山水画写生,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他的山水艺术,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山水创作不无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可染著,孙美兰导读.可染论画[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2] 边平恕.李可染[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李可染;写生;笔墨;意境
一、忠于生活的对景写生
李可染在谈山水画的写生问题时说:“写生时应当每一笔都与生活紧密结合,都是生活本质美的提炼,只简单地画一个符号,还是脱离生活,画出来的还是自己固有的面貌。” ①我们知道,当画家对传统的技法过于熟练时,作品中很多东西就会变得程式化,其艺术作品的审美质量也跟着下降。“传统要尊重它,但有时必须突破它。前人讲各种皴、擦、点、染、线描,都是规律的总结,但与自然界相比,与无限丰富的现实生活相比,这些规律的发现和总结,又显得太少了。我们还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去丰富它、发展它”,“要从对象中去挖掘新的方法”。1954年,47岁的李可染开始了他第一次水墨山水的长途写生,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老师,以笔墨、宣纸直接落墨写生。他一再强调学习山水画要真正深入客观实际,写生是对客观事物不断认识和深化的过程,要精读“传统”和“生活”这两本书。
二、在对景创作中初步对“笔墨”的革新
由于早期写生过分注重造型和直观感受,李可染在筆墨上依然沿用以往熟练掌握的传统笔墨技巧如《天都山》等。此后,从他关于笔墨问题的大量论著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1957年至1959年这一时期他在笔墨上的挖掘创新,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李可染有关笔墨的观点主要有二:首先是,他认为“积墨法”要与“破墨法”并用,浓墨和淡墨交错,笔触层层叠加,第二遍亦不是第一遍的完全重复,“有时用不同的皴法、笔法交错进行,就像印刷套版没有套准似的。笔笔交错,逐渐形成物体的体积、空间、明暗和气氛。
其次是在笔墨中色彩的运用,李可染对山水画中色彩的论述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绘画在元代以前一直都很重视色彩的运用,由于传统绘画的色墨分离和文人的审美取向等诸多原因,人们对于色彩的热情也随着文人画的发展被水墨逐渐取代了。李可染在深入自然写生的过程中发现,在山水画中恰当的施色不但不会削弱水墨在画面中的意蕴,反而因为减弱水墨本身的黑白反差造成视觉上特殊的美感。
三、画室创作的意境和意匠
李可染十年的写生过程也可称之为是创造的过程,1960年后是他写生的成熟期,并由对景创作转入画室创作,并提出“采一炼十”的主张。他多次强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而“意匠”则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意境,匠心独运对艺术进行加工的手段,其中包括表现方法、语言和结构等。李可染在写生过程中很注重“意境”和“意匠经营”。
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再创造,从“写境”到“造境”,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在这一时段呈现出最佳状态,代表作品如《柳溪鱼艇图》、《杏花春雨江南》(二)、《阳朔渡头》、《黄山烟霞》等。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创作了《万山红遍》,此图是李可染描绘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中的意境。作者怀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把对大自然关注转为对创作意象的关注。构图注重画面的整体感和稳定感,为了追求山的雄伟气势,他几乎把中景雄强的主峰推至近景,使人感到山峰向人逼近,欲冲出画面,令观者感到峻拔、雄伟,左侧的层层山峰构成一种深远感。红是此画的主基调,强调“满”、“浓艳”,严谨的构图,高大雄伟的山峰‘厚重的笔墨描绘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一动人心弦的诗意。
四、生活、笔墨与意境的关系
在山水画中,忠实于生活、笔墨和意境是同样重要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互通的联系。艺术源于生活,李可染通过生活检验传统,从生活中寻找山水画笔墨革新的突破口,利用笔墨的苍润来描绘山水的灵魂,实现了中国山水画在历史上艺术语言和内容的变革,使山水画重新变得真实生动、丰富深厚。而实现这一变革的基本因素是画家忠实于生活,对自然的深入观察、了解和写生。在艺术创作中,李可染要求生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认为既不能脱离现实的真实性,也不能对生活愚忠。其作品形神兼备,他在《谈学山水画》中说:“要获得我们时代新的意境,最主要的有几条:一是深刻认识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二是对我们的时代生活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客观现实最本质的美,经过主观的思想情感的陶铸和艺术加工,才能转化成情景交融,蕴含着新意境的山水画。” ②其中,“深刻认识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求画家要忠实于生活,对生活的认识、认识、再认识,从而发现客观本质中的美。
李可染十年的山水写生为他后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说:“写生是深入生活、认识生活、考验传统最重要的一环。”李可染是继齐白石、黄宾虹之后的又一位山水画大师,并开创了一条表现性、写意性与现代性向统一的中国画新路,为后继者定下了一个新的起点。研究李可染山水画写生,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他的山水艺术,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山水创作不无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可染著,孙美兰导读.可染论画[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2] 边平恕.李可染[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