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材料作文看重的是学生的思想深度和个性思维,这与新课标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精神是一致的。为写好新材料作文,必须引导学生利用身边事,说真话、抒真情;利用新材料这块园地,引导学生思辨思维;多角度评价新闻,激发学生思维深度。
【关键词】新课标 新材料作文 创新思维 个性化作文
与话题作文相比较,新材料作文在引用材料和题干设计上均有所发展:材料叙事相对完整,没有明晰的主旨和倾向性的观点,材料中的多个人和物都是同样地位,出题者没有明确的评价性语言,材料内容有较大阐释空间;题干则“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和“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大大拓宽了考生的写作视野,真正体现了高考作文立意的多元化。如果这个题材用于话题作文,任何一个话题都会限制考生的立意角度,缩小了考生的写作范围。这一作文形式的改革完全响应了新课标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创新思维。
新材料作文看重的是学生的思想深度和个性化思维,并且已成为一种考试趋势,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备考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成为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教育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呢?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身边事,说真话、抒真情
中学作文教学一直呼唤真性情、呼唤自我,希望中学生的作文多写身边事、抒发自我的真实情感,但由于多种原因,“假、大、空”的“唯美”作文仍然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流”。特别是一线的高分教师,功利色彩浓,要求学生写的任何一篇作文都要符合高考要求,要求学生写的作文四平八稳,一个中心论点,三个或四个分论点,开头一定要点出中心论点,每一段也要点出来,这就是学生心目中的高考作文。学生有了思想深度,不敢写,怕写成离题作文,都带有浓厚的被灌输色彩和成人化的矫情;所写内容几乎都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想法,都是成人思想的灌输和被前人写滥了的感受。这些感受业已变成大众习俗和社会生活规范,高中生们的目光和思维被大众习俗、角色意识和社会规范所同化,从而形成了他们年少却老成持重的道德标准、情感标准和文学审美标准,学成人说话、代成人立言现象十分普遍。
作为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当然激发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有许多方法,如:说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和人,开平当地的学生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回村,围绕某一座雕楼写一个故事,通过个人自由朗读和全班诵读高考历年的个性化作文,来感受个性化作文写作的方法,每一次作文课时创设一个学生愿意说和写的场景等。如有一次上作文课,笔者就创设了一个“门开了,假如进来的不是你妈妈”的场景,请同学们思考几分钟,谈谈自己的构思。几分钟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构思的角度异彩纷呈。很明显,如何没有开创一个这样的场景,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构思,这节课也就平淡无奇了。而之所以能够异彩纷呈,就是因为开创了这样的场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既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情境,真正做到启发式教学。
二、利用新材料这块园地,引导学生思辨思维
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往往有三种:新闻时事型、寓言故事型、事理型。在高三备考中,作为一线教师,就要针对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写作。这里谈谈前两种形式。
1.新闻时事型
如2008年的广州一模作文: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 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这是一则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材料,适合就事论事,再拓展提升,以写思想、写社会、写人生。出现多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可作为一个角度来审视,在审题时抓住他的行为与思想之间的关系。从立意的角度看,最佳角度是司机和陈小姐方面,而他们争论的焦点是1元钱,而1元钱的背后是规章制度的人性化问题,面对制度与人性化发生矛盾时,是规章制度摆第一位,还是人性化摆第一位?贴近材料,联系实际说开去就可以完成一篇高分作文。2008年肖志军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材料,肖志军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做出了坚决不签字的决定,而医生们也坚守了医院的规章制度,所有人看着一个大人和一个婴儿活活死去,这是规章制度害死人,所以规章制度似乎要更人性化。但人性化也应该有个度,现在很多人指责中国不人性化,在执行死刑时应该安乐死,如果这样,有些被疾病折磨得想死的人,就可以在医院中先杀几个人,然后去接受安乐死,这个就是人性化过头了。就这样引导学生思辨地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就被打开了。
2.寓言故事型
如2008年全国卷作文:有个好心人在海边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穴里往外爬,这时过来一只老鹰要抓小海龟,游客把小海龟护送到大海, 把老鹰赶走。这时一群海龟从沙穴里爬出来,爬向海里,原来这只小海龟是个侦查兵。等好心人走后,马上来了一群老鹰。根据此发表议论,自拟题材。
这个故事的主要意思是老鹰可能会抓走好多小海龟,而这一结果又是谁造成的?不容置疑,是好心人造成的。所以立意就从好心人出发,引导学生讨论,好心人做法对还是错呢?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好心人做法和想法是对的,但是结果是错的,为什么结果会是错的?进一步激发出学生思想的火花,因为他只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了,只按人的惯性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一挖掘,这个新材料作文的含义比较浅显:人的动机和结果有时可能不一致。即有些人是抱着好心去帮助别人,但结果却适得其反。立意出来了,就贴近材料,联系实际说开去:比如父母教育孩子可能出于好心,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只顾及到个人的需要和想法,没有顾及到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再比如慈善捐款现象,新闻媒体要求捐款者和被捐款的孩子同时上台说出感言,捐款者当然是春光满面,而那些无助的孩子,总要哭泣地说出:谢谢,我长大以后一定报效祖国,为国争光。有谁知道,这些弱小的心灵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多大的伤害?新闻媒体只想到自己的收视率,捐款者只想到自己的伟大,又有谁知道这些无助的孩子的想法呢?所以,人做事,不能光靠爱心,靠一腔热情,还要顾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要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
三、多角度评价新闻,激发学生思维深度
除了教会学生会利用互联网搜集语文学科资源外,笔者还在学校电教科老师的配合下,从众多电视节目或网络中精选出“焦点访谈”、“名人面对面”、“文化视点”、“热点聚焦”等栏目以及中央台的电视诗歌散文等文艺节目,然后利用语文自习课时间通过校园网让学生观看,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主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同时也使学生狭窄的生活变得宽广开阔,单纯的学习生活经历变得丰富多彩了,面对一个个热点新闻,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讨论。
如赵承熙和马加爵事件,大众都会认为是由于心理不健全造成的,而这种不健全是谁造成的呢?是社会的歧视造成的。如果我们的爱仅仅给予那些表现良好的公民,那么这样的社会状况其实是很糟糕的,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表现。很多悲剧和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往往就是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关系催生的。这就是一个社会人性化的问题,在他们身上,一生下来,就有太多的不平等。
再如杨丽娟追星事件,人们往往看到的是家庭教育的缺乏。追星有度才属正常,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媒体的角度来写出深度:媒体的尴尬与悲哀——杨丽娟事件中,传媒要负上一定责任。内地传媒直接介入事件,甚至利用金钱的协助,延续其追星的愿望,令事件可以继续发展,此举有违新闻道德。我们有必要反思媒体在这整个事件中的不光彩角色。在杨丽娟事件狂轰滥炸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无可名状的残忍,杨丽娟事件分明变成了一场媒体的盛宴、舆论的狂欢!
面对新闻材料,学生愿意说,一定要想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一个新闻,这样学生就会有个性化思维。
★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新课标 新材料作文 创新思维 个性化作文
与话题作文相比较,新材料作文在引用材料和题干设计上均有所发展:材料叙事相对完整,没有明晰的主旨和倾向性的观点,材料中的多个人和物都是同样地位,出题者没有明确的评价性语言,材料内容有较大阐释空间;题干则“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和“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大大拓宽了考生的写作视野,真正体现了高考作文立意的多元化。如果这个题材用于话题作文,任何一个话题都会限制考生的立意角度,缩小了考生的写作范围。这一作文形式的改革完全响应了新课标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创新思维。
新材料作文看重的是学生的思想深度和个性化思维,并且已成为一种考试趋势,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备考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成为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教育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呢?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身边事,说真话、抒真情
中学作文教学一直呼唤真性情、呼唤自我,希望中学生的作文多写身边事、抒发自我的真实情感,但由于多种原因,“假、大、空”的“唯美”作文仍然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流”。特别是一线的高分教师,功利色彩浓,要求学生写的任何一篇作文都要符合高考要求,要求学生写的作文四平八稳,一个中心论点,三个或四个分论点,开头一定要点出中心论点,每一段也要点出来,这就是学生心目中的高考作文。学生有了思想深度,不敢写,怕写成离题作文,都带有浓厚的被灌输色彩和成人化的矫情;所写内容几乎都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想法,都是成人思想的灌输和被前人写滥了的感受。这些感受业已变成大众习俗和社会生活规范,高中生们的目光和思维被大众习俗、角色意识和社会规范所同化,从而形成了他们年少却老成持重的道德标准、情感标准和文学审美标准,学成人说话、代成人立言现象十分普遍。
作为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当然激发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有许多方法,如:说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和人,开平当地的学生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回村,围绕某一座雕楼写一个故事,通过个人自由朗读和全班诵读高考历年的个性化作文,来感受个性化作文写作的方法,每一次作文课时创设一个学生愿意说和写的场景等。如有一次上作文课,笔者就创设了一个“门开了,假如进来的不是你妈妈”的场景,请同学们思考几分钟,谈谈自己的构思。几分钟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构思的角度异彩纷呈。很明显,如何没有开创一个这样的场景,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构思,这节课也就平淡无奇了。而之所以能够异彩纷呈,就是因为开创了这样的场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既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情境,真正做到启发式教学。
二、利用新材料这块园地,引导学生思辨思维
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往往有三种:新闻时事型、寓言故事型、事理型。在高三备考中,作为一线教师,就要针对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写作。这里谈谈前两种形式。
1.新闻时事型
如2008年的广州一模作文: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 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这是一则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材料,适合就事论事,再拓展提升,以写思想、写社会、写人生。出现多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可作为一个角度来审视,在审题时抓住他的行为与思想之间的关系。从立意的角度看,最佳角度是司机和陈小姐方面,而他们争论的焦点是1元钱,而1元钱的背后是规章制度的人性化问题,面对制度与人性化发生矛盾时,是规章制度摆第一位,还是人性化摆第一位?贴近材料,联系实际说开去就可以完成一篇高分作文。2008年肖志军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材料,肖志军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做出了坚决不签字的决定,而医生们也坚守了医院的规章制度,所有人看着一个大人和一个婴儿活活死去,这是规章制度害死人,所以规章制度似乎要更人性化。但人性化也应该有个度,现在很多人指责中国不人性化,在执行死刑时应该安乐死,如果这样,有些被疾病折磨得想死的人,就可以在医院中先杀几个人,然后去接受安乐死,这个就是人性化过头了。就这样引导学生思辨地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就被打开了。
2.寓言故事型
如2008年全国卷作文:有个好心人在海边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穴里往外爬,这时过来一只老鹰要抓小海龟,游客把小海龟护送到大海, 把老鹰赶走。这时一群海龟从沙穴里爬出来,爬向海里,原来这只小海龟是个侦查兵。等好心人走后,马上来了一群老鹰。根据此发表议论,自拟题材。
这个故事的主要意思是老鹰可能会抓走好多小海龟,而这一结果又是谁造成的?不容置疑,是好心人造成的。所以立意就从好心人出发,引导学生讨论,好心人做法对还是错呢?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好心人做法和想法是对的,但是结果是错的,为什么结果会是错的?进一步激发出学生思想的火花,因为他只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了,只按人的惯性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一挖掘,这个新材料作文的含义比较浅显:人的动机和结果有时可能不一致。即有些人是抱着好心去帮助别人,但结果却适得其反。立意出来了,就贴近材料,联系实际说开去:比如父母教育孩子可能出于好心,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只顾及到个人的需要和想法,没有顾及到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再比如慈善捐款现象,新闻媒体要求捐款者和被捐款的孩子同时上台说出感言,捐款者当然是春光满面,而那些无助的孩子,总要哭泣地说出:谢谢,我长大以后一定报效祖国,为国争光。有谁知道,这些弱小的心灵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多大的伤害?新闻媒体只想到自己的收视率,捐款者只想到自己的伟大,又有谁知道这些无助的孩子的想法呢?所以,人做事,不能光靠爱心,靠一腔热情,还要顾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要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
三、多角度评价新闻,激发学生思维深度
除了教会学生会利用互联网搜集语文学科资源外,笔者还在学校电教科老师的配合下,从众多电视节目或网络中精选出“焦点访谈”、“名人面对面”、“文化视点”、“热点聚焦”等栏目以及中央台的电视诗歌散文等文艺节目,然后利用语文自习课时间通过校园网让学生观看,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主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同时也使学生狭窄的生活变得宽广开阔,单纯的学习生活经历变得丰富多彩了,面对一个个热点新闻,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讨论。
如赵承熙和马加爵事件,大众都会认为是由于心理不健全造成的,而这种不健全是谁造成的呢?是社会的歧视造成的。如果我们的爱仅仅给予那些表现良好的公民,那么这样的社会状况其实是很糟糕的,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表现。很多悲剧和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往往就是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关系催生的。这就是一个社会人性化的问题,在他们身上,一生下来,就有太多的不平等。
再如杨丽娟追星事件,人们往往看到的是家庭教育的缺乏。追星有度才属正常,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媒体的角度来写出深度:媒体的尴尬与悲哀——杨丽娟事件中,传媒要负上一定责任。内地传媒直接介入事件,甚至利用金钱的协助,延续其追星的愿望,令事件可以继续发展,此举有违新闻道德。我们有必要反思媒体在这整个事件中的不光彩角色。在杨丽娟事件狂轰滥炸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无可名状的残忍,杨丽娟事件分明变成了一场媒体的盛宴、舆论的狂欢!
面对新闻材料,学生愿意说,一定要想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一个新闻,这样学生就会有个性化思维。
★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