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进展与未来工作的思考

来源 :广西植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的热点问题之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PSESP)是为了“抢救性保护”我国濒临高度灭绝风险的野生植物、指导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出来的保护生物学领域的新概念,该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际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启动实施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项拯救纳入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是一项科学性强、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高、周期长的系统工程,“抢救性保护”与“系统研究”并重是科学拯救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途径.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系统研究,是指导或支撑其有效保护的重要工作.该文重点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调查与评估、生态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遗传多样性方面对近年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研究工作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奠定新的理论基础.该文还基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现状及其未来拯救保护工作需求,对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未来的保护研究重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思考.该文可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针对不同二次曲面常数旋转对称非球面光学元件的顶点曲率半径高精度、通用化测量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差动共焦的非球面顶点曲率半径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圆形光瞳技术使非球面实测共焦点接近顶点球面球心;利用差动共焦技术对被测非球面的猫眼点和共焦点分别进行精密瞄准定位,测得实际顶点曲率半径值;通过理论仿真分析得到圆形光阑尺寸与顶点曲率半径理论偏差值之间的关系,对实际测量值进行补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相对精度小于0.01%,为非球面顶点曲率半径测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
高阶色散导致光信号在光纤的传播过程中常常会发生非线性失真的现象,并导致接收信号的误码率升高.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光信号预测技术.该技术首先总结了光纤通信系统的信号传播模型,然后确定了深度神经网络输入层与输出层的参数,最后在训练阶段通过海洋捕食者算法搜索神经网络隐藏层的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接收光信号的正确波形,为光纤的色散补偿提供基础.
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线路周边的地下管线及障碍物直接影响轨道交通车站、线路的设计及施工,一般在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就开始采用物探手段对沿线地下管线及障碍物进行探测,查明了沿线大部分管线及障碍物分布情况;但对于非金属管线、深埋管线、深埋桩基及构筑物等疑难管线及障碍物受限于探测方法精度、适用条件等限制,精细探测难度很大.本文从非金属管线探测、深埋管线探测、深埋桩基探测、深埋构筑物探测四个方面,介绍了综合物探技术在轨道交通复杂管线与障碍物精细探测中的应用.针对非金属管线探测,可以采用探地雷达法、地震映像法、高
顺平县界河一带地处太行山山前,以往研究程度偏低.本文在系统研究水文、地质和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激电测深的综合物探方法,根据地电响应特征、激电多参数与含水层富水性的相关性,划定了2个地下水亚系统的界线,指示了富水含水层的分布,对本区的城镇规划、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比研究冲积扇的电性特征及区域资料,厘清了界河冲积扇的形成时代及迁移规律等演化特征,提升了华北古河道中界河区域的研究程度.
针对光纤通信高速传输过程中的非线性效应问题,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提出一种光纤通信非线性失真补偿方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捕捉光纤传输信号的非线性变化特征,在网络最后一层通过回归层对光信号进行非线性拟合;通过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搜索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超参数集,降低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难度.数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能够有效地优化卷积神经网络的超参数,并且所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能够改善光纤传输的通信质量.
喀斯特天坑(Tiankeng)是近年来在喀斯特地区发现的一类深陷地表的负地形地质奇观,由于受到四周岩壁的圈闭作用及地形的约束,喀斯特天坑内部形成了一种绝无仅有的原始小气候,孕育了丰富独特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该文在系统梳理前期天坑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天坑植被生态系统研究为重点,兼顾天坑分布和演化规律,综述了天坑在这些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新的认识,进而分析了目前天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上述天坑研究领域,提出了天坑研究未来发展的5个研究方向:(1)系统性、大尺度和多学科联合探究天坑成因及其植被生态系统的
热带森林是我国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其森林植被类型分类对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和保护管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中国热带森林植被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阐述我国各省区植被类型分类的研究历史,在综合考虑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分类框架以供探讨.结果表明:(1)尽管针对我国热带森林的分布范围和群落特征等都已开展了诸多研究,但对我国热带森林植被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分类体系仍存在争议.(2)尽管我国的热带森林都处于季风气候区带内,但许多热带地区的森林植被类型并不
在庆祝《广西植物》创刊40周年之际,回顾了《广西植物》的发展历程,可分为4个阶段:初创内部刊物,萌芽起步;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影响力提升;抓住机遇,实现期刊跨越式发展;打造期刊品牌特色,以特色栏目带动期刊整体发展.以创刊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知网和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的数据,使用引证分析法,从发文信息量、报道对象、稿源及作者队伍特点、论文资助项目、被国内期刊引用情况、发表文章下载量等方面分析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总结了期刊在以下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良平台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是全球喀斯特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且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区域.喀斯特植被物种组成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植被类型极其丰富.该文对已发表的喀斯特植被类型和近期的调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依据《中国植被志》的分类原则,在群系尺度上编制了中国喀斯特植被分类系统,包括3个植被型组、13个植被型和554个群系.探讨了喀斯特植被的分类系统与原有分类系统的衔接,并依据相关资料,对喀斯特生境专性群系进行了识别和判定,以期为喀斯特区域的石漠化治理、植被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红外大气透过率是分析目标红外辐射特性和红外辐射反演计算的重要基础.针对Modtran等大气透过率计算软件难以与红外辐射特性测量系统集成的问题,在大气透过率经验公式基础上进行推导,提出一种适用远距离、任意传输路径的红外大气透过率的工程计算方法.方法 基于传输路径上的地理位置对大气分层,使用实测数据提取大气模型参数,实现中等分辨率远距离中波红外大气透过率的快速工程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工程计算得到的平均透过率接近Modtran,且易于与实时系统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