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如兰逸品流韵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初見到佳宁的作品是2011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民生路的博士生宿舍,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佳宁的书法基础扎实而全面,各种书体的创作也具有了较高的水平,是典型的学院派出身的青年书家。后来了解到她之所以能够走到这一步,除了她的天资聪颖之外,也源于她本、硕、博三个阶段都是在中国美术学院度过的原因。最好的美院拥有与众不同的学习条件与学术环境,对她的专业学习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学院系统的专业培养模式不仅使她受到了技术方面的扎实训练,还让她为自己累积了传统文化方面的综合素养,并让她践行着对现代书法的思考与探索。后来我与她熟悉之后,知道我们除了是校友,还是同门。她是中国美院王冬龄教授与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合带的博士,而我则是从中国美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之后到北京大学作了朱青生教授的访问学者,那么,朱青生教授是我们共同的导师。因此,这几年来我也更加关注她的书法创作与学术动态。
  佳宁出生于文化底蕴深厚的齐鲁大地,成长的环境对其性情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是让她较早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且让她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对书法艺术有着与同辈书家不一样的审视角度。在中国美院十余年的求学期间,佳宁不仅对书法的各种书体及篆刻进行着长期的研习,而且对书法理论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因此,她的作品通过线条质感的表现、空间布局的营造,以及具体的文字内容,给观者传达出整幅作品的丰富意韵,而这些丰富的内涵正是佳宁内心对书法审美体验的理解及通过创作作品的外化。
  佳宁对于篆隶的学习着力于经典碑刻的临写,篆书以玉箸篆为主,出入李斯《峄山》、李阳冰《三坟记》等名碑。硕士及博士毕业时的篆隶作品能够看出她在经典碑刻上进行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这种严格的训练使得她后来所创作的作品线条能够中锋圆转,力道厚重。她的小楷师承晋唐各家,而她又对元明书家的小楷精品也进行过长期的研摹,因而书卷气充满字里行间。她对草书的学习,相对其他书体起步较晚,直到博士阶段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唐代大草的学习上,尤其用功于对张旭、怀素法帖的临摹,其用笔点划飞动,结体多变,章法生动,线条优美。无论在哪个阶段的学习,佳宁都不拘泥于原帖, 而是借助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力求表现个人理解的经典碑帖的线条的质感,追求多种表现方式与效果。
  在创作中,她更多的是去除技法的雕琢感,使线条更加自由与随性,佳宁认为书法是个人才情的真实表达及流露,她也始终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也是她尤其重视学养积累的原因所在。刘熙载说“书, 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 总之如其人而已。”一个人的作品正是一个人内在心境的外化,从作品上能够看出作者的品质与心境,而佳宁的书法给我们的感觉也正如她的内心一样:纯真、和善、安宁。每一幅作品,能够做到用笔结字既出奇制胜又不失法度,整篇布局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字里行间呈现出气息纯和、清净雅致的韵味。尤其她这两年的篆书与行书作品,用笔更加爽利,无拖泥带水之感。可见,佳宁自杭州来长沙工作,湖湘文化对她的影响,也是她在书法创作上更上一层的展现。
  书法创作需要一定的书法创作技巧作为支撑, 也需要不断有新的技巧突破和理念追求。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创作技能、艺术思想有密切联系,并对书家独特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艺术语言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纵观书法艺术的发展,历代书法大家和经典碑帖的产生, 其根源在于书家的书作具有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的元素,在继承传统经典作品精华的同时必须融合时代精神。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该如何继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是很多书家正在思索和实践的问题, 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 就是书家的创作技能、对传统书学的理解及对现代艺术观念的把握。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时代风格,而今人面对古人的经典法帖,除了学习,汲取其中可贵之处,同时让一部分书家思考如何建立这个时代的书风。尤其是在现代书法的创作群体中, 很多人已经不满足于传统书法的实用功能和自娱自乐, 而是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将传统书法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充分表现出来,成为书家表达情感和文化思考的方式, 从而体现书家对现代艺术发展的哲学思考。佳宁就是这样一位对书法发展有着思考的书家,在她的作品中,经常见到她将传统书法的笔墨融合现代绘画的视觉效果, 不拘泥于具体的字形架构, 而是以抽象的笔墨线条加以夸张的手法进行表现,近似于西方的抽象主义艺术。这些创作看似在不经意间完成,实际上是佳宁对艺术具有极其敏锐的观察与表现能力。而这种能力的生成即源于她的慧心天赋,又离不开王冬龄、朱青生二位导师的影响。多年来,她的导师王冬龄教授一直从事着现代书法的创作与研究,对她的创作与观念影响很大。而朱青生教授虽然没有直接指导过她,但是作为导师,朱青生教授在现代艺术思想方面的成就还是深深地影响着佳宁对现代书法发展与表现的思考。因此,她选择了现代书法研究作为自己在书法理论上的研究重点,尤其是她关于现代书法的博士论文的完成,标志着她对书法发展的思考是沿着导师王冬龄先生的学术之路,走到了很多书家没有到达的地步。
  佳宁是在扎实的传统书法基础之上,融合现代艺术的观念对传统书法进行再创作,通过外在的创作表现来展现内心的审美与理念。她的书法创作与研究, 充满着时代特色, 体现了她个人对现代艺术的理解。对于书法“技”“道”之间辩证关系的合理把握, 决定了她的书法创作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并取得了让书坛瞩目的成果。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上海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十五年前因为好朋友的一句话,我进入了远东科技大学,因此结识一位素未谋面的小孩,更意外地开启一份难得的师生缘分。  当年这位好友他称呼我赵教授,我称呼他教务长。  “赵教授,这孩子很会画画,启聪结束后,台湾没有她升学的机会,也没有人再指导她画画,很可惜……“当时这位好朋友手握一份报纸,并转述报纸上的一则报道,”赵教授,你是否可以义务指导这位孩子?”  当下我的脑袋可能进水了,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啊!
期刊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内蒙古大草原的写照。辽阔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我们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游牧生活方式造就了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和民间习俗等,同时也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审美追求。  草原画派的画家们多以山岗、丘壑、沙漠、草场等入画,这正是游牧民族的审美取向,也是其突出的文化特征,这种审美心理与美学
期刊
摘要:画像石也称为“汉画”,主要产于中原地区,它几乎是汉代艺术的代名词,也是汉代文化的标识。文化学者方清刚,其十余年始终对画像石进行收集和收藏,并就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要素进行了整理,以中华民族工匠精神承傳着画像石碑拓技艺,成为了画像石碑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关键词:方清刚 画像石 碑拓民间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基因要素  方清刚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文化学者。他生长在河南南阳,从小就
期刊
苏杰明,现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教育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入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内蒙古美术作品展、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油画作品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风景·风情“全国小油画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大东方当代油画展、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第二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慶祝内蒙古
期刊
刘云鹏,庚午生,号鲲庵,室名南羽斋,一名学孜,字敳士,山东德州人。博物馆学卒业,自幼好古,嗜篆印,上追秦漢,于流派则尤喜仪征吴让翁,旁涉汪尹子、徐袖海、悲庵诸家,又能刻竹,皆有逸致。
期刊
颜峰,1976年生,湖南常德人。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教师。2008年作品《深呼吸》入选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精品展;2009年作品《村口》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湖南展区优秀美术作品展;2014年作品《峰远 诗意》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5年油画作品《鐵金幢》入选湖南省第七届油画展;2016年作品《力士图》入选常德市艺术旅游节作品展。
期刊
进入“非遗”保护的南昌瓷板画,在国家和画家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延传,而且不断登上新的艺术高度。这是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成立5年来最令人兴奋的事件。5年的发展探新,同样演绎了一个结论:瓷板画的艺术创造潜藏了N种可能,前景不可限量。  一、赘语:厚积薄发之必然  陶瓷,显然是赣文化中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创造。江西陶瓷,实不为地域所限,它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的标杆、旗帜和巅峰。  陶瓷文化,肯定是赣文化、中国文
期刊
在当代的青年印人之中,我一直认为刘云鹏兄是值得特别予以评价的一位。这种“值得”并非因为其在篆刻艺术上的创新,反而是因为他在篆刻艺术上的守旧。所谓“守旧”,并不是否定其在篆刻方面的才情与造诣,相反,正是因为在当代篆刻界紧紧跟在时代风气或是市场审美后面“创新”的聪明人太多,这种守旧反倒显出其可贵之处。  云鹏兄治印,起初也是从近代的几位工稳印大家入手,后来大概也是性情上与这路作品不甚相近,故而改弦易辙
期刊
姜向东,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位画油画静物的顶尖高手。那些工具系列、灯泡系列、水果系列等一批超级写实绘画作品让人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且不说这些静物画中蕴含了多么高深的主题或者画家对它们进行过多么深刻的思考,单就画面的视觉形象和表现语言就让观众无不惊叹和佩服:精彩!然而,近几年来,姜向东在依然创作着那些精彩的静物画的同时,竟把他的精彩扩展到了另外一个领域——风景画。他早期的风景画,延续了他静物画的风格
期刊
艺术的魅力在哪里?在新在美,在感染人、感动人进而感化人。刘广文先生近作《影象诗情墨趣》就以其新的形式和美的姿态令我深感意外和惊喜。  这些作品将摄影和书法两种艺术进行跨界融合,对书画一体的传统形式进行颠覆和革命,用影像取代了绘画,用光感取代了墨色。写实的画面和写意的隶书有机融和,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与此同时,刘广文先生以其特有的诗兴才情,为每幅影像作品配以极具韵味的联句,画龙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