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改“点滴谈”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e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如历史总是在不断创新中进步,历史教学也在新课程改革春风的吹拂下焕发节节新枝。作为一位历史教学工作者,理应放下“历史包袱”,与时俱进,孜孜以求,努力在历史这条荒城古道上寻找出源头活水。
  关键词:历史;新课改;教学
  
  一、“我是新课改的一粒石子,愿意投入到这平静的教学湖面,激起阵阵涟漪。”
  
  在登上讲台最初的日子里,我虽然不遗余力的教导学生,但由于教学目标单一,刻意追求学生考出好成绩,再加上课程任务多,时间短,于时枯燥无味的把大量历史知识铺天盖地的向学生灌输,而学生呢?被老师逼迫,他们极其被动的接受那些枯燥的历史知识,拼命的往脑袋里塞,于是他们讨厌历史,讨厌历史老师,害怕上历史课。这样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这段时间里,我就觉得自己生活在一汪死水里,而且是一汪绝望的死水。
  新课改的提出,忽如一夜春风,吹开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反复咀嚼着这句话“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独立,在独立中创新”。它仿佛一下子吹散了笼罩在我心头的阴霾,在平静的心镜上激起了层层浪花。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做一颗新课改的石子,投身到新课改的洪流之中。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同时也是对历史负责。
  
  二、“我不是一件摆在讲台上的‘老古董’,而是一位历史的‘导游’,我的责任就是把‘游客’带入历史,而
  不是让‘游客’记住历史。”
  
  历史讲述着人类的过去,它反映的是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客观事实。因此,过去性成为历史的知识特点之一。历史所具有的不可逆转性,使它不能再现,了不会重演,与学生的距离遥远,很多东西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了,没有直观感觉,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相应的提高了教学要求。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呢?
  所以我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微机、录音、录像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学习。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入,我首先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并发出模型、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哪次战争中首先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是导演吗?是。我是演员吗?是。我是观众吗?是。我是老师吗?当然是。”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共演一台戏。有时教师还要做学生忠实的观众。
  作为导演,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的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作为演员,教师尽可能用准确的、历史的、形象的、逼真的、生动的、幽默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情感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曲折多变的角色。如在讲秦始皇时,就应有一种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抱负;讲陈胜起义,就应有挥臂一呼,天下响应的气概;讲屈原,就应油然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讲诸葛亮,心中充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讲戊戌变法,会为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结局而惋惜惆怅;从而使学生在精神上沟通了昨天与今天,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爱其所爱,憎所该憎。
  有时教师还要做学生忠实的观众,发自内心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此才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按新课程的要求,要让学生敢想,要让学生敢问,要让学生敢做,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学生的实践者。
  
  四、夯实基础,提升学生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历史教师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出发,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理解。这是对学科能力的高度要求,但没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水。历史学科教学质量,要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比如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史能力和读史效果,每学完一章或几章后,都可以安排一节复习巩固课,及时强化;而在某些专题性较强的章节中则可采用单元教学,即按单元而不是按课节来组织历史专题知识的学习,这样便可挤出一些课时来用于及时复习强化,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目的。在新的形势下,历史教学要避免陷入误区,即忽视“双基”而大讲素质,特讲能力,相反应该注重夯实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
  
  五、“课堂如战场,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在几年的教学摸索中,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能力的不同要求,形成一套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如在七年级展开竞赛式教学法,由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比较争强好胜,喜欢听老师和同学的夸奖,于是每节课都设计十几个问题,然后按小组回答或抢答,将其得分记在黑板上。一分成绩要有一分辛勤付出,为了多得几分,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掀起学生历史的热潮。以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效果往往不佳,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现在要为集体争光,老师即便不布置预习和复习,他们也会埋头书上,于是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此教学方法对于初一学生十分有效。
  而在八年级由进行乐学教学法,经过一年的竞赛式授课,效果虽说比较理想,但长期使用此方法,已经长大一岁的学生逐渐由兴趣到枯燥。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度挖掘,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感知历史,思考历史的愉悦,从而培养他们对历史学科的热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则采取探究式教学法。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身心较为成熟,而且时逢初三学的是《世界历史》,许多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拓宽,时代节奏感强,他们努力去了解世界,但又不全明白事件的历史背景、发展方向和前景等,所以我尽量将初三的每一节课上的生动活泼,让学生多问多答,即一个问题由学生提出,学生回答,不完备之处再由老师补充。这种探究式教学法目前正在进行之中,极受学生欢迎。
  
  六、“课堂就如一桌菜肴,全是大鱼大肉,难免腻而欲烦;尽是青菜萝卜,又淡而无味;唯有荤素搭配,才能余味无穷。”
  
  有效的课堂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因为只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的视觉疲劳、听觉疲劳和感觉疲劳。所以在一堂课中,我总是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的实效。
  课堂讨论。这是我在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为了使讨论的方法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较好的效果,教学们还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将讨论分为全班、小组、四人小组和两人小组讨论,并对四种讨论形式所产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口头或书面短文。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使学生打破旧的学习方式,焕发出思维的活力。我们把活跃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设计了一系列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辨能力的活动、课堂辩论、撰写小论文等。
  上网收集并分析资料。学会收集资料是新课程在能力和技能方面对学生的要求,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基础。学生每学完一册的内容,都要制作一本有关本册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资料夹。在课堂上交流资料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资料来解释说明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七、“将来就像被撕剩的日历,总是越来越少;历史则像被撕去的日历,总是越积越多。这一张张被撕去的日历,便是历史老师的源头活水。”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历史研究新成果也不断出现,历史教材变动较大且较快,历史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满足现状,“吃老本”,不注意汲取专业知识的新营养,则必然被历史和时代所淘汰。因此,历史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努力钻研《课标》和新教材,理清线索,建构历史知识框架,同时把新旧教材做一比较,研究体会“新”的优点和妙处,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渗透。
  
  八、“教无定法,也许‘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新课改必须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些知识和技能也必须要求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强化和巩固。由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学成绩不但会下降,反而会出现质的飞跃。
  在新课改实施几年里,我不断运用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把新课改精神应用于每一个45分钟。这是一个艰苦的播种、培育阶段,但是,汗水没有白流,辛勤没有白花,在一次次考试中,我的学生总能够斗志昂扬的进入历史考场,因为在他们心底,历史已不是重负,而是一种能力,而此时此刻正是他们发挥自己所能,收获的时刻。是的,他们收获了,而作为新课改的一颗石子,我又何尝没有巨大的收获呢?
  
  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新课改工作并非坦途,我们必须看到这一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寄希望于一蹴而就,更不能走形式、赶潮流、走过场。一位教育家这样比喻新课程实验:“变革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个蓝图。”因为“在路上”,因为是一个旅程,所以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都是在所难免的。许多问题是在过程中发现的,我们过程中收获,在校正中前进。而且,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然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甚至这一过程注定不会是一条坦途,而是一条崎岖不平、充满荆棘的道路。课程的发展没有终点,追求与探索便不会终止,也就是说,课程改革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长抓不懈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与教学双方相互处进,协调发展。高校如何运用情感激励处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师;情感;激励    大家都知道,随着高教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高质量的有用之才。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扩招学生质量有所下降,学生普遍存在着到课率不高,学习积极性有减无增,严重的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
期刊
摘 要:司令部是军事工作的领导机关和首长的指挥机关,是军队的指挥中枢,在党委和首长领导下,统一组织领导军事建设,统一组织指挥军事行动。司令部的基本职能是保障首长定下决心和实现首长决心。参谋人员是司令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首长定下决心和实现首长决心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参谋人员应该具备一些基本技能。  关键词:参谋人员;基本功    参谋人员要在实际工作中完成领导赋予的任务,积累实践经验
期刊
摘 要: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和运行的重要机制和重要管理系统,其目标直接反映公司治理目标进而反映公司整体目标。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公司;财务;治理;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公司治理被严重扭曲,它集中表现为行政干预下的“一股独大”和对经理人的失控。须研究改进措施,使已改制的企业真正向股份制公司的机制转变。    一、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中学地理教学的新课标角度出发,就如何加强中学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改革的初步设想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重视基础;教学情感;互动教学;学习评价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就如何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提一些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同行:    一、在
期刊
摘 要:实践性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性教学是相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本文从理论角度和现实角度讨论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    一、我国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达的物流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标志。尤其是我国加入WT
期刊
摘 要:预算管理能有效地保证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促进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文章在分析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企业预算;预算管理;对策    预算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分析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适应我国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制度,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监控,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
期刊
摘 要:文章从装备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概念入手,有针对性地分析了装备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素,对实现装备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装备财务;信息化建设;要素;目标    装备财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和未来军队财务长远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就目前的情况看,装备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很多,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存于财务信息化建设这一客观事
期刊
摘 要:“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价值取向,更是一种发展思维。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维,必须坚持以人为发展目的,实现发展思维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必须坚持以人为发展手段,实现发展思维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必须坚持以人为发展尺度,实现发展思维由以经济为尺度向以人为尺度的转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思维    “以人为本”,不仅是
期刊
作者简介:乔 潮(1956-),男,陕西西安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长期从事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  摘 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广大爱国侨胞以各种形式开展航空救国活动。其中华侨飞行员回国抗战,尤为壮烈。他们不屈的英灵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关键词:抗日战争;华侨飞行员;航空救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侵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广大
期刊
Abstract: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are used for different aims and will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in English class. The essay makes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in foreign languag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