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英语是一种国别英语变体,简要探讨了中国英语之由来、回顾了中国英语研究的历史、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英语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研究 国别变体
一、中国英语之由来
中国和英国之间最早的接触是17世纪英国船队来华运茶,双方接触必然就涉及到语言问题,英国人学汉语,中国人学英语,可以说英语在中国环境下的使用此时也就开始了,因此,在中国环境中使用的英语也就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一种语言在一个环境下使用必然会受到这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中国环境下使用的英语必然受到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这种受中国环境影响的英语持一种负面甚至是否定的态度,冠之以“洋泾浜英语”或“中式英语”等称呼。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除公认的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外,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特别是原英国殖民地国家,已经开始宣布自己的“英语”独立,就连把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杜瑞清、姜亚军 2001)。国际英语研究界掀起了世界英语的研究浪潮,很多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语言文化、应用语言学等角度研究世界英语,有关英语变体的模型也提上日程。在世界英语研究的浪潮之下,逐渐有学者意识到需要为在中国环境下使用的英语正名,承认它是一种客观实在,以“中国英语”的身份加入世界英语的大家庭。
二、中国英语之研究现状
中国英语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由葛传提出。按年代划分,国内中国英语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1965年——1991年)、争鸣时期(1992年——2001年)
三、突飞猛进阶段(2002——至今)。
(1) 初始阶段(1965年——1991年)
虽然1980年中国英语的概念首次提出,但对中国英语变体的关注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尚未明确定义,相应的中国英语变体被认为是错误并被纠错或纠正。葛传槼正式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纷纷对中国英语进行定义。李文中(1983)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英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阶段进入英语交流,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孙骊(1989)探讨了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与英语在中国的情况,第一次从英语变体的角度考察英语在中国的现状。榕培(1991)认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同时指出中国英语是个客观存在。
(2)争鸣时期(1992年——2001年)
这一时期的前期还是主要围绕着中国英语的定义展开,且只是在少数学者之间讨论。进入1998年后,关于中国英语的研究逐渐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截止到2001年底,相关的研究成果有44篇发表,数量几乎是前5年的一倍。杜瑞清与姜亚军(2001)撰文回顾了“中国英语”研究近20年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英语音位、词汇和语篇层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3)突飞猛进阶段(2002——至今)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努力,中国英语的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迷茫与探索,终于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关于中国英语研究的成果如雨后春笋,大批以往被忽视的文献得到引用,各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研究方法被应用到中国英语问题的研究之中,多体系多分支的研究状态开始逐步形成。
回顾中国英语的研究历程,可以发现中国英语已经从最初的怀疑甚至否定到最终的接受,今天中国英语研究的风貌已焕然一新这当中无不倾注着学者的努力,无不附带着时代的烙印,从本质来看,对中国英语研究的态度转变,本质上是人们对英语的一种世界观的改变(韩玲 2007)。
四、中国英语之我见
1、中国英语是一种国别变体
中国英语并不是不正确的英语,不是所谓的中式英语,而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必然产物。英语的国际化必然会引起英语的本土化,新西兰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甚至是日本英语的提出就是英语本土化的典型事例,所以中国英语作为一种国别变体而存在也就无可非议了。Kachru研究英语变体时,提出三个同心圈的变体模型,包括内圈(如英国)、外圈(如肯尼亚)和扩展圈(如中国),这也可以作为中国英语作为一种国别变体存在的理论依据。其实,中国英语是否存在并不取决于人们是否承认了它的这一身份,这一身份不是由任何人和组织赋予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中国英语是中国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随着英语热的兴起,中国英语教学在中国如火如荼,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中国大中小学生在学习英语,但是中国英语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给人费时低效的印象。同时,在中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几乎都是西方文化的讲授,中国文化严重缺席。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正视中国英语的地位,要认识到中国英语是中国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中国学生由于母语干扰所导致的在诸如语音、语篇等方面出现的合理偏差,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交际能力。同时,要加大中国文化的讲授,在此过程中,从最直接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英语的实际存在,真正发挥中国英语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提高国家软实力。
3 注重中国英语的研究
虽然中国英语目前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但在研究理论、方法、视角等各个角度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薄弱、概念混淆、研究方法单一、标准不统一等。我们认为,在中国英语研究过程中,要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相结合,研究范围应将深度和广度相结合,研究方法要注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同时加强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Kachru. The Hand Book of World Englishes[C]. HongKong: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6.
[2]杜瑞清,姜亚军. 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3]孙骊. “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4]孙骊. 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和英语在中国[J]. 外国语,1989(2).
[5]榕培. 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
【关键词】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研究 国别变体
一、中国英语之由来
中国和英国之间最早的接触是17世纪英国船队来华运茶,双方接触必然就涉及到语言问题,英国人学汉语,中国人学英语,可以说英语在中国环境下的使用此时也就开始了,因此,在中国环境中使用的英语也就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一种语言在一个环境下使用必然会受到这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中国环境下使用的英语必然受到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这种受中国环境影响的英语持一种负面甚至是否定的态度,冠之以“洋泾浜英语”或“中式英语”等称呼。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除公认的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外,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特别是原英国殖民地国家,已经开始宣布自己的“英语”独立,就连把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杜瑞清、姜亚军 2001)。国际英语研究界掀起了世界英语的研究浪潮,很多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语言文化、应用语言学等角度研究世界英语,有关英语变体的模型也提上日程。在世界英语研究的浪潮之下,逐渐有学者意识到需要为在中国环境下使用的英语正名,承认它是一种客观实在,以“中国英语”的身份加入世界英语的大家庭。
二、中国英语之研究现状
中国英语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由葛传提出。按年代划分,国内中国英语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1965年——1991年)、争鸣时期(1992年——2001年)
三、突飞猛进阶段(2002——至今)。
(1) 初始阶段(1965年——1991年)
虽然1980年中国英语的概念首次提出,但对中国英语变体的关注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尚未明确定义,相应的中国英语变体被认为是错误并被纠错或纠正。葛传槼正式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纷纷对中国英语进行定义。李文中(1983)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英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阶段进入英语交流,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孙骊(1989)探讨了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与英语在中国的情况,第一次从英语变体的角度考察英语在中国的现状。榕培(1991)认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同时指出中国英语是个客观存在。
(2)争鸣时期(1992年——2001年)
这一时期的前期还是主要围绕着中国英语的定义展开,且只是在少数学者之间讨论。进入1998年后,关于中国英语的研究逐渐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截止到2001年底,相关的研究成果有44篇发表,数量几乎是前5年的一倍。杜瑞清与姜亚军(2001)撰文回顾了“中国英语”研究近20年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英语音位、词汇和语篇层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3)突飞猛进阶段(2002——至今)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努力,中国英语的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迷茫与探索,终于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关于中国英语研究的成果如雨后春笋,大批以往被忽视的文献得到引用,各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研究方法被应用到中国英语问题的研究之中,多体系多分支的研究状态开始逐步形成。
回顾中国英语的研究历程,可以发现中国英语已经从最初的怀疑甚至否定到最终的接受,今天中国英语研究的风貌已焕然一新这当中无不倾注着学者的努力,无不附带着时代的烙印,从本质来看,对中国英语研究的态度转变,本质上是人们对英语的一种世界观的改变(韩玲 2007)。
四、中国英语之我见
1、中国英语是一种国别变体
中国英语并不是不正确的英语,不是所谓的中式英语,而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必然产物。英语的国际化必然会引起英语的本土化,新西兰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甚至是日本英语的提出就是英语本土化的典型事例,所以中国英语作为一种国别变体而存在也就无可非议了。Kachru研究英语变体时,提出三个同心圈的变体模型,包括内圈(如英国)、外圈(如肯尼亚)和扩展圈(如中国),这也可以作为中国英语作为一种国别变体存在的理论依据。其实,中国英语是否存在并不取决于人们是否承认了它的这一身份,这一身份不是由任何人和组织赋予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中国英语是中国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随着英语热的兴起,中国英语教学在中国如火如荼,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中国大中小学生在学习英语,但是中国英语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给人费时低效的印象。同时,在中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几乎都是西方文化的讲授,中国文化严重缺席。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正视中国英语的地位,要认识到中国英语是中国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中国学生由于母语干扰所导致的在诸如语音、语篇等方面出现的合理偏差,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交际能力。同时,要加大中国文化的讲授,在此过程中,从最直接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英语的实际存在,真正发挥中国英语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提高国家软实力。
3 注重中国英语的研究
虽然中国英语目前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但在研究理论、方法、视角等各个角度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薄弱、概念混淆、研究方法单一、标准不统一等。我们认为,在中国英语研究过程中,要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相结合,研究范围应将深度和广度相结合,研究方法要注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同时加强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Kachru. The Hand Book of World Englishes[C]. HongKong: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6.
[2]杜瑞清,姜亚军. 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3]孙骊. “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4]孙骊. 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和英语在中国[J]. 外国语,1989(2).
[5]榕培. 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