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loonMan_Ag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中,教师要努力贯彻“整体阅读”的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将语感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语感能力 整体把握能力 培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既点明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又告诉我们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和生活具重要作用。同时,《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贯彻“整体阅读”的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让语感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语感能力的培养,将语感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1.“语感”的内涵及语感培养的意义。
  从字面上看,“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确切地说,“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知和迅速的领悟能力。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内在核心因素。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以通过其语感的强弱进行判断或衡量。语感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不容忽略、值得高度重视的教学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传统的、永恒的课题。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可见,语感这种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坚持不懈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大量的生活实践。可是,笔者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语感训练在一定范围内、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崭新的阅读理念并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贯彻与落实。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在阅读课堂上要努力优化教学策略,咬住文本语言不放松,真正指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开展“对话”。要将语感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触摸文本语言,凭借“美读”读出情味与美感。
  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是对语言的品味,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告诫语文教师:“千万别脱离了文本,千万别冷落了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触摸文本语言,抓住语言文字“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语言高度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说到语感培养,不能不提到“美读”,这种诵读方式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面对经典诗歌、散文名篇,唯有凭借“美读”才可以读出情味、读出美感。在教学中,笔者常常鼓励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通过自己的读书声音传达出来,让作者所要表达的鲜明观点或抒发的真挚情感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要能够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使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立在自己眼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本所营造的美好的意境之中。
  3.通过品味探究,培养学生语言欣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语感训练的重要手段就是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推敲揣摩、品味探究。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语体色彩等进行咀嚼、玩味、鉴赏,领略其内涵和表现力。叶圣陶先生谈及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揣摩语言,领会关键语句和重点词语在文本中的真正内涵与表达作用,不断提升语言感悟能力。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联系语境、比较探究、质疑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有时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增、减、换(包括字词、句子、短语、标点等),与原文进行对比,以领悟原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中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
  二、注重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本语言。
  整体阅读教学拒绝对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强调要将课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笔者经常运用朗读、提问、讨论、概括、复述、品评、赏析、改写等方法或手段,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内容。整体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的层面,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指导、点拨,从整体角度理解课文情节,弄清课文脉络,分析人物性格,概括文中事件,欣赏写作手法,等等。
  整体阅读这种教学策略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理解课文、赏析课文。其设计思路是通过解决课文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带动学生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把学生的阅读活动引向深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潜心会文。为了避免阅读陷入琐碎问答、条分缕析的“泥潭”之中,笔者通过设计并运用一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展开阅读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潜心阅读文本,探寻答案。“主问题”是指能够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重要关键问题、中心问题或重要问题。教师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出的一个精当的“主问题”,可以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整体性阅读,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品味,激发学生的研讨热情,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如教学《狼》,可要求学生以“狡猾”与“机智”为话题,谈谈自己对《狼》这个故事的理解;教学《孔乙己》,请学生围绕“孔乙己与酒”这个线索自读课文,说说自己的阅读感悟。实践证明,主问题的设计与运用,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充分的对话、交流与分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中国教育报,2001-7-27,第2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其他文献
摘 要: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血液。可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优美深情的导入语传情、激情,用深情的语言控情,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品文悟情,意犹未尽,激情抒怀,让情感充盈语文课堂的始终。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情感 品悟 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三维目标体系中加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关注
摘 要: 口语交际能力是当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它是语文教师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理念,“交流之中学交流”将成为教师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追求目标和教学行为。  关键词: 语文口语交际 倾听 表达 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
摘 要: 培养中学生对古诗文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其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加强古诗文教学,使其好学、乐学的有效举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引导学生享受审美,增加人文底蕴。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古诗文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对策  一、古诗文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并有意识地进行积累、感悟和运用,从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型占有很大的比重,教学过程中,一切以教师的意志为中学,教师成了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语文模块式教学的尝试应打破这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强调师生互动,即要求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强调这种参与是在情感、知识的交流中完成的,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双向互动课型是语文模块教学特别关注的。  一、注重对话,让学生成为支配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并且还明确规定各个年段背诵优秀古诗文的篇数和课外阅读的总量,由此可见对“积累”的重视。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积累,将积累的重担分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朗读背诵法  选入小学生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短小精悍,适于朗读、背诵。如《草原》中,对
摘 要: 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而小学语文则是素质教育的根。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推广,小学语文教育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活跃课堂气氛,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