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为人父信心满怀
1998年11月12日,女儿诞生,杨照为其取名“李其叡”。一是希望她与众不同,活出自己的独特;同时,这个名字比较中性,他不愿意用一个女性化的名字框住女儿。
初为父亲,杨照信心满怀,他和妻子都是靠文字为生的人,便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女儿一定也会喜欢文学。为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文学熏陶,夫妻俩在家里的书架上摆满各类精挑细选的书籍。可是,让杨照奇怪的是,他一次也没看到女儿主动地翻看过那些书,除非大人要求她阅读。
一天下午,杨照看见女儿读一本童话书时打呵欠,他忍不住走过去坐在女儿身边:“其叡,这本书不好看吗?”“唔……没什么意思。”女儿噘着嘴心不在焉地说。杨照拿过书看一眼书名,便有些惊讶地说:“这本书的故事很精彩啊,你看……”杨照一边翻一边讲解书里的内容给女儿听。可是女儿根本没有听。见女儿开小差,杨照住了口,心里却一个问号接着一个问号涌上来,他开始疑惑,难道女儿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她难道根本不喜欢文学作品?
其叡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就把书包往椅子上一扔,对着杨照喊:“老爸,我们今天写作文了,题目是《生活中最快乐的三件事》,你知道我想到了什么事吗?”还没等杨照开口,其叡就迫不及待地控诉起来:“我一下子就想到生活中最痛苦的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你爸不是杨照吗?为什么你不会写作?!’”
杨照和妻子听完女儿的话,对望愣怔片刻,随后便不禁捧腹大笑。杨照觉察到,对他来说,写作和阅读是他表达自己和感受世界的重要方式。可是,女儿却感受不到这份快乐,因为女儿是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她是一个独特的生命,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
此后,杨照开始调整自己的父亲角色,他放下曾经对女儿的种种设想,试着只是单纯地陪伴她——陪她玩耍,陪她快乐。
杨照喜欢看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样子,虽然他们常常玩些大人觉得没趣的游戏,还经常玩着玩着就吵起架来。但是,杨照却也能从中感受到女儿的快乐。杨照写道:“我经常惊讶,你那么容易快乐。而我在你的快乐里,也得到了本来不属于我的快乐。”
这样的快乐,让杨照心生感激。原来,不是他在引导女儿生活,而是他通过女儿的眼睛,发现了与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和不一样的快乐!他不再预设任何想法,只是好奇地期待和女儿一起遇见她想要的人生。
让女儿寻找最适合的路
其叡六岁那年,有一天傍晚,杨照开车载她回家。车里播放着舒曼的《儿时清景》钢琴曲中的一支,听着听着,女儿说曲子没回到主音。杨照也留意地听了一下,到最后一小节,音乐果真没有回到主音,而是在空中飘忽了一下就突然结束了。
后来,杨照查询该曲子相关资料,原来,作曲家谱写这支曲子的用意就是要表达一种未完成的感受。少了一个音符,女儿竟然能听出来,这让杨照非常惊讶,同时他感觉到,让女儿五岁时学钢琴,是一个对的选择。
当时,之所以让女儿学琴,不是希望她成音乐家,只是想尽自己所能给她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而女儿接触音乐之后,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热情。有时,她正在和小伙伴们打闹,突然一阵美妙的音乐传来,她会立刻停止玩乐,开始安静且专注地聆听。
有一次,音响里正播放柴可夫斯基G小调第一交响曲,女儿满脸向往地听完,然后跑到杨照身边,趴在他肩膀问:“老爸,你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吗?”杨照回答:“是不是也能弹一手好琴?”
“不对!”女儿狡黠地眨了眨眼睛,“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不用练琴也会弹!”说完大笑着跑开了。
杨照笑着评价,说:“其实喜欢音乐是一回事,练琴是另一回事。喜欢音乐绝对不等于喜欢练琴。”
其实,刚开始学琴时,每个人都会经过长时间无聊的基础练习,度过这段时间,学习者才会尝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其叡自然也要经过这个阶段。
为了帮助女儿度过这个难挨的阶段,他可是想了不少招!
学钢琴第一年,除了刚开始学习时那股新鲜劲以外,大多数练琴的时间女儿都觉得相当无趣。为让女儿能坐得住,杨照每天都陪伴她在身边,想法子哄她。有一次,女儿又不想练琴,杨照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主意,他对女儿说:“如果你能把这支练习曲弹完,爸爸就画一个你最喜欢的哈姆太郎送给你,你看怎么样?”女儿眼睛里突然闪烁起光芒:“哇,太好了,我弹琴,你为我画哈姆太郎!”说着就坐起来,兴冲冲地开始弹琴。杨照也不食言,他找来纸笔,开始勾勒起哈姆太郎的形象。
从此,女儿弹琴爸爸画画就成了家里一道固定的风景线。等到女儿品尝到弹琴的快乐时,杨照的卡通人物画也画了厚厚一本。
看到女儿越来越爱弹琴,越来越爱音乐,杨照心里也乐开了花。一天晚上,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可女儿还是兴奋地拉着杨照聊天。她问杨照:“老爸,你最喜欢的作曲家是谁?最讨厌的是谁……”
起初,杨照担心女儿睡太晚第二天起不了床,可看着她好奇的大眼睛,还是心软了。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我小时候最爱的音乐家是贝多芬。我现在都记得好清楚,那天我第一次听贝多芬的《春之奏鸣曲》,开头第一句就把我迷住了,整整一个礼拜那个音乐都在我脑海里回荡。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学琴还满幸福的……”
杨照说着,女儿笑着。那个晚上,父女俩A聊到凌晨才睡觉。虽然知道第二天女儿一定会没精打采,可杨照觉得,他没办法强迫自己和女儿停止对话,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父女俩交换共同兴趣的宝贵时光。
做个“没有主见”的家长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她的钢琴也越弹越好,不再需要杨照督促,每天都会主动练琴。她痴迷地聆听大师的作品,对于喜爱的音乐也会反复聆听和练习。
2011年,13岁的其叡和另外两个同学举办合奏音乐会。接着,她又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2012年3月,参加台湾音乐大赛,在所有参赛选手中她年龄最小,却获得了全台湾第二名的佳绩。同年8月,她参加美国的泛美音乐营,在协奏曲比赛中又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看到女儿在音乐方面取得的成绩,杨照非常欣慰。
虽然女儿没有按照自己预想的那样热爱文字,但杨照却用文字记录下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因为杨照发现,女儿小学之前的事情,她基本都不太记得了。有时一家人在一起聊天,杨照和妻子说起女儿小时候的趣事,女儿就惊讶得大呼小叫不敢相信,她常常缠着他们问自己小时候的事。为了帮女儿留住儿时的记忆,女儿读小学三年级时,杨照就开始提笔为女儿记下童年时光,还有自己在陪伴女儿成长中的心灵感悟。到2011年女儿小学毕业,这些文字已经有一本书的分量,便是现在出版的《我想遇见你的人生》。
写作的过程充满乐趣,每写完一篇,杨照都会给女儿“审阅”,他对女儿说:“这是写你的,有些事情你不喜欢或者觉得不对,你可以说,我就不发表。”
女儿会很认真地看,然后说自己的想法,她还真给“毙掉”几篇!而且,就是在这样和女儿的互动中,杨照的写作灵感也不断涌现。不过,杨照却说:“这本书是我和女儿共同完成的,书名是她妈妈想的,书里的很多照片也是她妈妈挑选的,所以,这是我们一家三口合作的成果呀!”
在做爸爸这件事上,杨照一直不断学习新“本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所要做的,就是因着女儿的改变,不断地改变自己父亲的角色。因为,做一个青少年的爸爸比做一个小女孩的爸爸更难、更有挑战性。而且,我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我也不知道女儿会不会遇见更有趣更值得她追求的事,我所知道的只有一点,在她的世界里,我没有主见,她说了算。”
1998年11月12日,女儿诞生,杨照为其取名“李其叡”。一是希望她与众不同,活出自己的独特;同时,这个名字比较中性,他不愿意用一个女性化的名字框住女儿。
初为父亲,杨照信心满怀,他和妻子都是靠文字为生的人,便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女儿一定也会喜欢文学。为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文学熏陶,夫妻俩在家里的书架上摆满各类精挑细选的书籍。可是,让杨照奇怪的是,他一次也没看到女儿主动地翻看过那些书,除非大人要求她阅读。
一天下午,杨照看见女儿读一本童话书时打呵欠,他忍不住走过去坐在女儿身边:“其叡,这本书不好看吗?”“唔……没什么意思。”女儿噘着嘴心不在焉地说。杨照拿过书看一眼书名,便有些惊讶地说:“这本书的故事很精彩啊,你看……”杨照一边翻一边讲解书里的内容给女儿听。可是女儿根本没有听。见女儿开小差,杨照住了口,心里却一个问号接着一个问号涌上来,他开始疑惑,难道女儿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她难道根本不喜欢文学作品?
其叡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就把书包往椅子上一扔,对着杨照喊:“老爸,我们今天写作文了,题目是《生活中最快乐的三件事》,你知道我想到了什么事吗?”还没等杨照开口,其叡就迫不及待地控诉起来:“我一下子就想到生活中最痛苦的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你爸不是杨照吗?为什么你不会写作?!’”
杨照和妻子听完女儿的话,对望愣怔片刻,随后便不禁捧腹大笑。杨照觉察到,对他来说,写作和阅读是他表达自己和感受世界的重要方式。可是,女儿却感受不到这份快乐,因为女儿是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她是一个独特的生命,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
此后,杨照开始调整自己的父亲角色,他放下曾经对女儿的种种设想,试着只是单纯地陪伴她——陪她玩耍,陪她快乐。
杨照喜欢看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样子,虽然他们常常玩些大人觉得没趣的游戏,还经常玩着玩着就吵起架来。但是,杨照却也能从中感受到女儿的快乐。杨照写道:“我经常惊讶,你那么容易快乐。而我在你的快乐里,也得到了本来不属于我的快乐。”
这样的快乐,让杨照心生感激。原来,不是他在引导女儿生活,而是他通过女儿的眼睛,发现了与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和不一样的快乐!他不再预设任何想法,只是好奇地期待和女儿一起遇见她想要的人生。
让女儿寻找最适合的路
其叡六岁那年,有一天傍晚,杨照开车载她回家。车里播放着舒曼的《儿时清景》钢琴曲中的一支,听着听着,女儿说曲子没回到主音。杨照也留意地听了一下,到最后一小节,音乐果真没有回到主音,而是在空中飘忽了一下就突然结束了。
后来,杨照查询该曲子相关资料,原来,作曲家谱写这支曲子的用意就是要表达一种未完成的感受。少了一个音符,女儿竟然能听出来,这让杨照非常惊讶,同时他感觉到,让女儿五岁时学钢琴,是一个对的选择。
当时,之所以让女儿学琴,不是希望她成音乐家,只是想尽自己所能给她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而女儿接触音乐之后,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热情。有时,她正在和小伙伴们打闹,突然一阵美妙的音乐传来,她会立刻停止玩乐,开始安静且专注地聆听。
有一次,音响里正播放柴可夫斯基G小调第一交响曲,女儿满脸向往地听完,然后跑到杨照身边,趴在他肩膀问:“老爸,你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吗?”杨照回答:“是不是也能弹一手好琴?”
“不对!”女儿狡黠地眨了眨眼睛,“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不用练琴也会弹!”说完大笑着跑开了。
杨照笑着评价,说:“其实喜欢音乐是一回事,练琴是另一回事。喜欢音乐绝对不等于喜欢练琴。”
其实,刚开始学琴时,每个人都会经过长时间无聊的基础练习,度过这段时间,学习者才会尝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其叡自然也要经过这个阶段。
为了帮助女儿度过这个难挨的阶段,他可是想了不少招!
学钢琴第一年,除了刚开始学习时那股新鲜劲以外,大多数练琴的时间女儿都觉得相当无趣。为让女儿能坐得住,杨照每天都陪伴她在身边,想法子哄她。有一次,女儿又不想练琴,杨照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主意,他对女儿说:“如果你能把这支练习曲弹完,爸爸就画一个你最喜欢的哈姆太郎送给你,你看怎么样?”女儿眼睛里突然闪烁起光芒:“哇,太好了,我弹琴,你为我画哈姆太郎!”说着就坐起来,兴冲冲地开始弹琴。杨照也不食言,他找来纸笔,开始勾勒起哈姆太郎的形象。
从此,女儿弹琴爸爸画画就成了家里一道固定的风景线。等到女儿品尝到弹琴的快乐时,杨照的卡通人物画也画了厚厚一本。
看到女儿越来越爱弹琴,越来越爱音乐,杨照心里也乐开了花。一天晚上,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可女儿还是兴奋地拉着杨照聊天。她问杨照:“老爸,你最喜欢的作曲家是谁?最讨厌的是谁……”
起初,杨照担心女儿睡太晚第二天起不了床,可看着她好奇的大眼睛,还是心软了。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我小时候最爱的音乐家是贝多芬。我现在都记得好清楚,那天我第一次听贝多芬的《春之奏鸣曲》,开头第一句就把我迷住了,整整一个礼拜那个音乐都在我脑海里回荡。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学琴还满幸福的……”
杨照说着,女儿笑着。那个晚上,父女俩A聊到凌晨才睡觉。虽然知道第二天女儿一定会没精打采,可杨照觉得,他没办法强迫自己和女儿停止对话,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父女俩交换共同兴趣的宝贵时光。
做个“没有主见”的家长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她的钢琴也越弹越好,不再需要杨照督促,每天都会主动练琴。她痴迷地聆听大师的作品,对于喜爱的音乐也会反复聆听和练习。
2011年,13岁的其叡和另外两个同学举办合奏音乐会。接着,她又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2012年3月,参加台湾音乐大赛,在所有参赛选手中她年龄最小,却获得了全台湾第二名的佳绩。同年8月,她参加美国的泛美音乐营,在协奏曲比赛中又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看到女儿在音乐方面取得的成绩,杨照非常欣慰。
虽然女儿没有按照自己预想的那样热爱文字,但杨照却用文字记录下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因为杨照发现,女儿小学之前的事情,她基本都不太记得了。有时一家人在一起聊天,杨照和妻子说起女儿小时候的趣事,女儿就惊讶得大呼小叫不敢相信,她常常缠着他们问自己小时候的事。为了帮女儿留住儿时的记忆,女儿读小学三年级时,杨照就开始提笔为女儿记下童年时光,还有自己在陪伴女儿成长中的心灵感悟。到2011年女儿小学毕业,这些文字已经有一本书的分量,便是现在出版的《我想遇见你的人生》。
写作的过程充满乐趣,每写完一篇,杨照都会给女儿“审阅”,他对女儿说:“这是写你的,有些事情你不喜欢或者觉得不对,你可以说,我就不发表。”
女儿会很认真地看,然后说自己的想法,她还真给“毙掉”几篇!而且,就是在这样和女儿的互动中,杨照的写作灵感也不断涌现。不过,杨照却说:“这本书是我和女儿共同完成的,书名是她妈妈想的,书里的很多照片也是她妈妈挑选的,所以,这是我们一家三口合作的成果呀!”
在做爸爸这件事上,杨照一直不断学习新“本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所要做的,就是因着女儿的改变,不断地改变自己父亲的角色。因为,做一个青少年的爸爸比做一个小女孩的爸爸更难、更有挑战性。而且,我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我也不知道女儿会不会遇见更有趣更值得她追求的事,我所知道的只有一点,在她的世界里,我没有主见,她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