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稻纹枯病在枞阳县常年重发,对枞阳县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通过开展20%嘧菌酯+10%噻呋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该药剂393.75~450mL/hm2,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施药防治,7~10d后再补治一次,可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值得大面积推广使用。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嘧菌酯;噻呋酰胺;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089-02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该病害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枞阳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达4000hm2左右,其中一季稻种植面积2333.33hm2左右,主流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均不明显,且田间栽插密度大,郁闭度高,湿度大,加上施肥水平高,氮肥施用量大,有利于誘发纹枯病菌的侵染和蔓延,加重病害流行。目前,水稻纹枯病已成为枞阳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年重发。为了寻找防效好、持效长的优质药剂,笔者于2015年、2016年开展了20%嘧菌酯+10%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0%嘧菌酯+10%噻呋酰胺悬浮剂(安徽科立华化工有限公司),250g/L嘧菌酯悬浮剂(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40%噻呋酰胺水分散粒剂(北京华戎生物激素厂)。
1.2 供试品种 镇稻11。
1.3 试验设计
1.3.1 试验安排 试验安排在安徽省枞阳县枞阳镇长安村先进組农户两块不同的承包田进行,该区域地块土壤为潴育型水稻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31.5g/kg,全氮1.78g/kg,有效磷17.58mg/kg,速效钾79mg/kg,耕作层pH值5.65。试验田前茬均为油菜,施肥、管理与当地生产水平一致。试验田水稻撒播,用种量75kg/hm2。
1.3.2 试验处理 试验均设6个处理,4次重复,处理内容见表1。供试小区在同一栽培管理条件下的一田块内,每个小区面积为30m2(5m×6m),各小区间扶泥筑埂隔开,做到单排单灌,防止田水串流。试验用药时试验田水稻处于分蘖末期,田间水层3~5cm。
1.3.3 施药情况 按试验设计药量,以大田亩用水量40L折算出每个小区药剂量、用水量,采用二次稀释法配制药液,用农花牌3WBS—16A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可调雾喷头,对准植株茎基部喷药,空白对照区先喷等量清水。第一次施药在水稻分蘖末期,第二次在其后7~10d后,再施药一次。
1.3.4 调查方法 于第二次药后7d、14d调查发病情况。每小区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事先用铜芯导线手动制作一个35cm×40cm的矩形方框,调查时让方框平面与地面平行,自然下落,调查套在方框范围内的植株,每小区计调查0.7m2,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防效,第一次施药前进行纹枯病基数调查。2015年,施药前水稻纹枯病发病株率平均6.33%,发病级数为1级,病情指数1.33;2016年,施药前水稻纹枯病发病株率平均为7.25%,发病级数1级,病情指数1.34。于药后3d和试验期间每隔5d到田间观察一次各处理区水稻生长情况,了解药剂对水稻的安全性。
1.3.5 分级标准 0级:全株无病;1级:基部叶片叶鞘发病;3级:第三叶片以下各叶鞘或叶片发病(自顶叶算起,下同);5级:第二叶片以下各叶鞘或叶片发病;7级:顶叶叶鞘或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枯死。
1.3.6 药效计算方法 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
2 结果与分析
从本试验调查统计结果来看(表2、表3),20%嘧菌酯+10%噻呋酰胺悬浮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较好药剂,不仅有很高的防效,持效期长,且对水稻安全无药害。采用邓肯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显著性测定,2015、2016年,药后7d,20%嘧菌酯+10%噻呋酰胺悬浮剂在用药剂量393.75mL/hm2时,防治效果分别为79.9%和79.6%,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已与本地推广使用较好的药剂差异不显著;用药剂量450mL/hm2时,平均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6.7%和86.4%,防治效果非常显著,与常用药剂差异明显。在药后14d田间调查中,发现20%嘧菌酯+10%噻呋酰胺悬浮剂有非常好的持效性,在用药剂量393.75mL/hm2时,防治效果分别为80.0%和81.4%;在用药剂量450mL/hm2,平均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7.5%和88.5%,持效性非常显著。
3 结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20%嘧菌酯+10%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有较高的防效,持效期长,且在试验剂量下对水稻生长安全,是当前防治水稻纹枯病较为理想的药剂。建议在发病初期,施用药剂量为337.5mL/hm2,兑水40L,对准植株茎基部均匀喷雾,7~10d后再补治一次,对发病重且较难控制的水稻纹枯病的田块可适当提高剂量到450mL/hm2。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嘧菌酯;噻呋酰胺;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089-02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该病害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枞阳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达4000hm2左右,其中一季稻种植面积2333.33hm2左右,主流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均不明显,且田间栽插密度大,郁闭度高,湿度大,加上施肥水平高,氮肥施用量大,有利于誘发纹枯病菌的侵染和蔓延,加重病害流行。目前,水稻纹枯病已成为枞阳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年重发。为了寻找防效好、持效长的优质药剂,笔者于2015年、2016年开展了20%嘧菌酯+10%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0%嘧菌酯+10%噻呋酰胺悬浮剂(安徽科立华化工有限公司),250g/L嘧菌酯悬浮剂(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40%噻呋酰胺水分散粒剂(北京华戎生物激素厂)。
1.2 供试品种 镇稻11。
1.3 试验设计
1.3.1 试验安排 试验安排在安徽省枞阳县枞阳镇长安村先进組农户两块不同的承包田进行,该区域地块土壤为潴育型水稻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31.5g/kg,全氮1.78g/kg,有效磷17.58mg/kg,速效钾79mg/kg,耕作层pH值5.65。试验田前茬均为油菜,施肥、管理与当地生产水平一致。试验田水稻撒播,用种量75kg/hm2。
1.3.2 试验处理 试验均设6个处理,4次重复,处理内容见表1。供试小区在同一栽培管理条件下的一田块内,每个小区面积为30m2(5m×6m),各小区间扶泥筑埂隔开,做到单排单灌,防止田水串流。试验用药时试验田水稻处于分蘖末期,田间水层3~5cm。
1.3.3 施药情况 按试验设计药量,以大田亩用水量40L折算出每个小区药剂量、用水量,采用二次稀释法配制药液,用农花牌3WBS—16A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可调雾喷头,对准植株茎基部喷药,空白对照区先喷等量清水。第一次施药在水稻分蘖末期,第二次在其后7~10d后,再施药一次。
1.3.4 调查方法 于第二次药后7d、14d调查发病情况。每小区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事先用铜芯导线手动制作一个35cm×40cm的矩形方框,调查时让方框平面与地面平行,自然下落,调查套在方框范围内的植株,每小区计调查0.7m2,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防效,第一次施药前进行纹枯病基数调查。2015年,施药前水稻纹枯病发病株率平均6.33%,发病级数为1级,病情指数1.33;2016年,施药前水稻纹枯病发病株率平均为7.25%,发病级数1级,病情指数1.34。于药后3d和试验期间每隔5d到田间观察一次各处理区水稻生长情况,了解药剂对水稻的安全性。
1.3.5 分级标准 0级:全株无病;1级:基部叶片叶鞘发病;3级:第三叶片以下各叶鞘或叶片发病(自顶叶算起,下同);5级:第二叶片以下各叶鞘或叶片发病;7级:顶叶叶鞘或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枯死。
1.3.6 药效计算方法 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
2 结果与分析
从本试验调查统计结果来看(表2、表3),20%嘧菌酯+10%噻呋酰胺悬浮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较好药剂,不仅有很高的防效,持效期长,且对水稻安全无药害。采用邓肯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显著性测定,2015、2016年,药后7d,20%嘧菌酯+10%噻呋酰胺悬浮剂在用药剂量393.75mL/hm2时,防治效果分别为79.9%和79.6%,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已与本地推广使用较好的药剂差异不显著;用药剂量450mL/hm2时,平均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6.7%和86.4%,防治效果非常显著,与常用药剂差异明显。在药后14d田间调查中,发现20%嘧菌酯+10%噻呋酰胺悬浮剂有非常好的持效性,在用药剂量393.75mL/hm2时,防治效果分别为80.0%和81.4%;在用药剂量450mL/hm2,平均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7.5%和88.5%,持效性非常显著。
3 结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20%嘧菌酯+10%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有较高的防效,持效期长,且在试验剂量下对水稻生长安全,是当前防治水稻纹枯病较为理想的药剂。建议在发病初期,施用药剂量为337.5mL/hm2,兑水40L,对准植株茎基部均匀喷雾,7~10d后再补治一次,对发病重且较难控制的水稻纹枯病的田块可适当提高剂量到450mL/hm2。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