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飞特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产生后,随着日本泡沫经济兴起,又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与日本经济结构的巨变中发展,成长。“飞特族”所代表的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为当今日本经济带来重要支撑力的同时,产生了“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少子化“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飞特族“等劳动阶层的健全发展,是日本政府及全社会今后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飞特族 日本劳动力市场 雇用制度 劳动观念
作者简介:田莎莎,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9-186-02
“我自由,我年轻,我有理想,在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之前,我想通过从事各种工作累积社会经验值,我会坚持做我自己,是的,我就是飞特族”2007年,日本小说家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荣获日本最高文学大奖芥川奖,引起了日本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书中描写了“飞特族”的女主人公一边打零工,一边追寻自我,经历了痛苦和成长并走向独立的故事,该书引进中国后大受好评,引起众多都市青年的共鸣,一时间,时尚新潮的年轻人纷纷标榜自己为“飞特”,以实践“飞特族”的生活方式为荣。然而,“飞特族”真是如此光鲜诱人吗,其生活方式又真如此值得推崇吗。笔者在本文中将对日本“飞特族”的发展史及现状做一个全方位的梳理,并对其在日本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进行彻底的剖析,以求还日本“飞特族“现象一个原貌。
一、日本飞特族的变迁史
中文的“飞特族”来源于日本的新词汇“freeter”一词、由代表自由的英语“free”和代表劳动者的德语“arbeiter”组合而成,日文假名表记为“フリーター”,最早出现于1985年,在日本八十年代泡沫经济时期,以服务业建筑业为首的各种短期零工机会大量产生,工资和正式就业差别不大,且时间灵活,由此不愿被束缚的年轻人毕业后不正式就业,开始以打零工的形式为生。而“freeter”一词诞生伊始,原指不愿沿袭父辈老路,为传统固定工作所束缚,为某种目标而奋斗,积极主动选择非正规就业形式工作的一些日本年轻人,反映了一种新的劳动就业观。
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日本很多企业正式用工需求量大幅度减少,一些简单工作外包或用“临时工”替代。日本劳动力市场进入冰河期,许多年轻人难以正式就业,被迫成为“飞特族”,该群体日益庞大,对整个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也越发显著。该词于1991年收入日本权威词典《广辞源》,同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在《劳动白皮书》对“freeter”的含义做出具体界定:即“年龄限定在15岁至34岁之间(1)‘以零工’或‘小时工’的身份持续就业未满5年的男性,或以这种身份就业的未婚女性,(2)既未从事家务也非在籍学生的待业者中,希望以‘零工’或‘小时工’的身份就業者。”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飞特族”出现以后,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统计数据为62万人,泡沫经济破灭后数量急剧增加,2003年达到217万人之巨,之后曾缓慢下降趋势豎,据最新统计显示,“飞特族”大军在183万左右(2010年日本劳动厚生省)。
日本“飞特族”大体可分为四类:(1)延后决定型:指不愿进入社会担负责任,暂缓正式就业的类型。(2)追求理想型:指拥有明确的目标,“飞特族”是为了达成其目标的手段的类型。(3)身不由己型:指正式就业失败,或由于家庭原因走上“飞特族”道路的类型。(4)随遇而安型:指没有特定理由和原因,自然而然变成“飞特族”的类型。豏不管哪一类,如今的“飞特族”,早已失去了当初“为了理想与自由”“不被组织束缚的轻松”“活出自己的价值”等等光环,留给人印象更多的是“逃避现实或找不到固定工作,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年轻人”。他们普遍薪酬低下,工作漂移不定,多从事技术含量低的重复劳动,自身的职业价值难以提高。其中更有部分人由于长期受挫,进一步转化成“NEET”豐,终日无所事事,由此滋生出大量的社会问题。
二、日本飞特族增多的背景
关于“飞特族”大量增加的原因,日本的专家学者各持不同见解,但都赞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年轻人劳动观念的转变和日本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过去日本人一度以“工作狂”,爱岗敬业,以公司为家的形象闻名于世。而新一代日本年轻人却对“终身雇用制,论资排辈”等传统劳动观念抱有种种疑问,他们觉得“不想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认为“一辈子从事平平淡淡的安稳工作毫无意义”。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价值观多样化的冲击,年轻人很多不再把追求“安稳的工作”视为自己人生的唯一选择。长年研究“飞特族”问题的日本社会学家小杉曾指出,“成为‘飞特族’的年轻人的劳动观念有个特点,那就是只想做‘理想的工作’”,很多年轻人将“理想的工作”当做正当化自己成为“飞特族”的理由。
东京学艺大学山田昌弘还指出,“经济上依赖父母的年轻人,为了孩子不惜倾尽全力的父母”也是“飞特族”大量产生的一个原因。部分在优越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没有一技之长,对工作缺乏热情,缺乏一定要“自食其力”的决心和意志力,认为只要有父母可以依靠,基本衣食无虞,而父母又纵容了这种寄生行为。另外,从“飞特族”的性别构成比例上来看,女性居多。这是因为部分日本女性抱有毕业后反正先做个“飞特族”,结婚后进入家庭做专业主妇的思想,把就业看做“结婚”前的暂时选项。由于与非“飞特族”女性相比,“飞特族”女性在婚恋中并非处于不利地位,风险不大,因此部分本就无意在职场上打拼的年轻女性主动选择了“轻松”的“飞特族”道路。
年轻人劳动观念的转变固然是“飞特族”大量增加的重要因素,但笔者认为,从深层次来说,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日本经济构造发生了巨大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发生崩溃,陷入长期低迷,终身雇佣制度遂开始解体。1995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推出《新时代的日本式经营》报告,把企业的雇用人员分为无雇用期限的“长期积累能力活用型”与设有雇用期限的“高级专业能力活用型”、“灵活雇用型”三类,提出企业应采取“分层雇用”,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考虑各类工作不同用人要求,对这三类人员进行有效组合,进行具有该公司特色的雇佣管理,控制总人事成本。面对整个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和日本企业经营的恶化,小泉政府大力倡导“成果主义”,引进“竞争机制”,推动雇佣体系进行改革。日本政府也于1996年,1999年,2000年,2004年不断修正《劳动派遣法》,一步步放宽劳动派遣行业的限制,推动日本雇佣政策从原来的“终身雇佣制”“资历工资制”的雇佣体系向促进劳动力流动的方向转换。
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持续负增长,大型金融机构破产,不良债权等一系列体制上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日本企业在经营环境恶化中苦苦挣扎。为谋求生存,很多企业开始打破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减少正式员工的雇用,同时逐步增加小时工,零工,合同工,劳务派遣等有合同期限的非正式职工,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需要来灵活调整雇用状况。1993年以后,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低下,媒体惊呼进入“就业冰河期”,而2000-2005年更被称为“超级就业冰河期”,半数大学毕业生无法顺利正式就业。很多年轻人无可奈何另谋出路,被迫成为“飞特族”。企业非正式员工的比率,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幅度增长。“飞特族”人事成本低,拥有调整灵活等优势,满足了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要求,几乎日本所有企业都或多或少的依靠他们,更有甚者完全靠他们维系生产,他们现在已成为支撑日本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今,日本劳动力市场上“长期雇佣制”和“短期雇佣制”并存,在大部分中老年正式员工的地位难以撼动的情况下,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批年轻人就这样被挤到了“飞特族”等非正规就业的位置上。
三、日本“飞特族”增多对日本社会造成的影响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日本经济体系发生重大变革,从“平均主义”转向“成果主义”,“飞特族”等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增加无疑为降低日本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不管“自愿”还是“身不由己”走上“飞特族“道路的年轻人,多从事技术含量低的重复性简单劳动,不利于积累职场经验,提高专业技术。经验与专业技术的缺乏,加之很多企业对“飞特族”存有偏见,认为他们“没有常性”容易放弃,“导致”飞特族“难以获得正式工作。在日本,“飞特族”等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比重已从十年前的19%提高到30%,作为非正规就业的钟点工每小时的平均工资仅相当于正式工的40%,而如果将奖金,津贴及退休金等其他福利计算在内,做“飞特族”终身的收入据估算与普通正式职员相比差距高达一亿日元。这势必引起整个日本社会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曾是战后日本社会的重要特点,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基尼系数出现大幅度提高,国际报告也指出日本相对贫困率已居最高水平行列,日本社会差距扩大问题日渐突出,一时间“格差社会”“下流社会”豑等反应社会差距的新鲜词汇流行于世,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实,可以说劳动力市场越来越显著的双重结构是差距扩大的关键性原因。身为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飞特族”们即使勤勤恳恳地工作,仍不可避免地流向社会的底层。收入差距拉大造成的“飛特族”晚婚化,非婚化对本就处于老龄少子化社会的日本更是雪上加霜。此外,“飞特族”属于非正规就业部门,不受传统退休金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他们的日益增多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税收制度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四、展望
“飞特族”随着日本泡沫经济兴起,随着全球化浪潮和日本经济结构的改革而发展,成长,为日本经济带来重要支撑力的同时产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如何改善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劳动环境,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如何完善保险退休金等劳动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些都是日本政府,日本社会各界需要一起面对的课题。培养一个健全的以“飞特族”为代表的自由职业者阶层,关系到未来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日本“飞特族”的经验教训,可以说对还在摸索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也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日本労働厚生省.平成15年版国民生活白書.
②虽然统计显示“飞特族”人数自2005年有缓慢下降趋势,但有学者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厚生省对年龄的界定为“15-34周岁之间”,实际上35岁以上的“飞特族”却在逐年增长,以往年青的“飞特族”有中年化、甚至老年化的趋向。
③日语原文为(1)モラトリアム型(2)夢追及型(3)やむをえず型(4)なんとなく型.
④“NEET”(即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的缩写),专指既没有在上学或工作,也没有在接受任何职业培训的人。
⑤“格差社会”意为“社会之间的各种差距呈现出明显扩大和固定化趋势的社会。”“下流社会”意为“于全球化之趋势下及社会阶级的变动中,中产阶层渐渐失去其特征及优势,并下沉为下层社会的一群”。
参考文献:
[1]小杉礼子.フリーターという生き方.勁草書房.2003.
[2]橘木俊詔.脱フリーター社会.大人たちにできること.東洋経済新報社.2005.
[3]太郎丸博.フリーターとニートの社会学.世界思想社.2006.
[4]太田清.フリーターの中高年齢化.日本労働研究雑誌.2008(4).
[5]刘珏,甘能清.“freeter”:日本传统劳动观念的挑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
关键词:飞特族 日本劳动力市场 雇用制度 劳动观念
作者简介:田莎莎,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9-186-02
“我自由,我年轻,我有理想,在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之前,我想通过从事各种工作累积社会经验值,我会坚持做我自己,是的,我就是飞特族”2007年,日本小说家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荣获日本最高文学大奖芥川奖,引起了日本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书中描写了“飞特族”的女主人公一边打零工,一边追寻自我,经历了痛苦和成长并走向独立的故事,该书引进中国后大受好评,引起众多都市青年的共鸣,一时间,时尚新潮的年轻人纷纷标榜自己为“飞特”,以实践“飞特族”的生活方式为荣。然而,“飞特族”真是如此光鲜诱人吗,其生活方式又真如此值得推崇吗。笔者在本文中将对日本“飞特族”的发展史及现状做一个全方位的梳理,并对其在日本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进行彻底的剖析,以求还日本“飞特族“现象一个原貌。
一、日本飞特族的变迁史
中文的“飞特族”来源于日本的新词汇“freeter”一词、由代表自由的英语“free”和代表劳动者的德语“arbeiter”组合而成,日文假名表记为“フリーター”,最早出现于1985年,在日本八十年代泡沫经济时期,以服务业建筑业为首的各种短期零工机会大量产生,工资和正式就业差别不大,且时间灵活,由此不愿被束缚的年轻人毕业后不正式就业,开始以打零工的形式为生。而“freeter”一词诞生伊始,原指不愿沿袭父辈老路,为传统固定工作所束缚,为某种目标而奋斗,积极主动选择非正规就业形式工作的一些日本年轻人,反映了一种新的劳动就业观。
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日本很多企业正式用工需求量大幅度减少,一些简单工作外包或用“临时工”替代。日本劳动力市场进入冰河期,许多年轻人难以正式就业,被迫成为“飞特族”,该群体日益庞大,对整个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也越发显著。该词于1991年收入日本权威词典《广辞源》,同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在《劳动白皮书》对“freeter”的含义做出具体界定:即“年龄限定在15岁至34岁之间(1)‘以零工’或‘小时工’的身份持续就业未满5年的男性,或以这种身份就业的未婚女性,(2)既未从事家务也非在籍学生的待业者中,希望以‘零工’或‘小时工’的身份就業者。”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飞特族”出现以后,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统计数据为62万人,泡沫经济破灭后数量急剧增加,2003年达到217万人之巨,之后曾缓慢下降趋势豎,据最新统计显示,“飞特族”大军在183万左右(2010年日本劳动厚生省)。
日本“飞特族”大体可分为四类:(1)延后决定型:指不愿进入社会担负责任,暂缓正式就业的类型。(2)追求理想型:指拥有明确的目标,“飞特族”是为了达成其目标的手段的类型。(3)身不由己型:指正式就业失败,或由于家庭原因走上“飞特族”道路的类型。(4)随遇而安型:指没有特定理由和原因,自然而然变成“飞特族”的类型。豏不管哪一类,如今的“飞特族”,早已失去了当初“为了理想与自由”“不被组织束缚的轻松”“活出自己的价值”等等光环,留给人印象更多的是“逃避现实或找不到固定工作,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年轻人”。他们普遍薪酬低下,工作漂移不定,多从事技术含量低的重复劳动,自身的职业价值难以提高。其中更有部分人由于长期受挫,进一步转化成“NEET”豐,终日无所事事,由此滋生出大量的社会问题。
二、日本飞特族增多的背景
关于“飞特族”大量增加的原因,日本的专家学者各持不同见解,但都赞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年轻人劳动观念的转变和日本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过去日本人一度以“工作狂”,爱岗敬业,以公司为家的形象闻名于世。而新一代日本年轻人却对“终身雇用制,论资排辈”等传统劳动观念抱有种种疑问,他们觉得“不想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认为“一辈子从事平平淡淡的安稳工作毫无意义”。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价值观多样化的冲击,年轻人很多不再把追求“安稳的工作”视为自己人生的唯一选择。长年研究“飞特族”问题的日本社会学家小杉曾指出,“成为‘飞特族’的年轻人的劳动观念有个特点,那就是只想做‘理想的工作’”,很多年轻人将“理想的工作”当做正当化自己成为“飞特族”的理由。
东京学艺大学山田昌弘还指出,“经济上依赖父母的年轻人,为了孩子不惜倾尽全力的父母”也是“飞特族”大量产生的一个原因。部分在优越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没有一技之长,对工作缺乏热情,缺乏一定要“自食其力”的决心和意志力,认为只要有父母可以依靠,基本衣食无虞,而父母又纵容了这种寄生行为。另外,从“飞特族”的性别构成比例上来看,女性居多。这是因为部分日本女性抱有毕业后反正先做个“飞特族”,结婚后进入家庭做专业主妇的思想,把就业看做“结婚”前的暂时选项。由于与非“飞特族”女性相比,“飞特族”女性在婚恋中并非处于不利地位,风险不大,因此部分本就无意在职场上打拼的年轻女性主动选择了“轻松”的“飞特族”道路。
年轻人劳动观念的转变固然是“飞特族”大量增加的重要因素,但笔者认为,从深层次来说,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日本经济构造发生了巨大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发生崩溃,陷入长期低迷,终身雇佣制度遂开始解体。1995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推出《新时代的日本式经营》报告,把企业的雇用人员分为无雇用期限的“长期积累能力活用型”与设有雇用期限的“高级专业能力活用型”、“灵活雇用型”三类,提出企业应采取“分层雇用”,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考虑各类工作不同用人要求,对这三类人员进行有效组合,进行具有该公司特色的雇佣管理,控制总人事成本。面对整个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和日本企业经营的恶化,小泉政府大力倡导“成果主义”,引进“竞争机制”,推动雇佣体系进行改革。日本政府也于1996年,1999年,2000年,2004年不断修正《劳动派遣法》,一步步放宽劳动派遣行业的限制,推动日本雇佣政策从原来的“终身雇佣制”“资历工资制”的雇佣体系向促进劳动力流动的方向转换。
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持续负增长,大型金融机构破产,不良债权等一系列体制上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日本企业在经营环境恶化中苦苦挣扎。为谋求生存,很多企业开始打破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减少正式员工的雇用,同时逐步增加小时工,零工,合同工,劳务派遣等有合同期限的非正式职工,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需要来灵活调整雇用状况。1993年以后,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低下,媒体惊呼进入“就业冰河期”,而2000-2005年更被称为“超级就业冰河期”,半数大学毕业生无法顺利正式就业。很多年轻人无可奈何另谋出路,被迫成为“飞特族”。企业非正式员工的比率,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幅度增长。“飞特族”人事成本低,拥有调整灵活等优势,满足了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要求,几乎日本所有企业都或多或少的依靠他们,更有甚者完全靠他们维系生产,他们现在已成为支撑日本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今,日本劳动力市场上“长期雇佣制”和“短期雇佣制”并存,在大部分中老年正式员工的地位难以撼动的情况下,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批年轻人就这样被挤到了“飞特族”等非正规就业的位置上。
三、日本“飞特族”增多对日本社会造成的影响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日本经济体系发生重大变革,从“平均主义”转向“成果主义”,“飞特族”等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增加无疑为降低日本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不管“自愿”还是“身不由己”走上“飞特族“道路的年轻人,多从事技术含量低的重复性简单劳动,不利于积累职场经验,提高专业技术。经验与专业技术的缺乏,加之很多企业对“飞特族”存有偏见,认为他们“没有常性”容易放弃,“导致”飞特族“难以获得正式工作。在日本,“飞特族”等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比重已从十年前的19%提高到30%,作为非正规就业的钟点工每小时的平均工资仅相当于正式工的40%,而如果将奖金,津贴及退休金等其他福利计算在内,做“飞特族”终身的收入据估算与普通正式职员相比差距高达一亿日元。这势必引起整个日本社会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曾是战后日本社会的重要特点,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基尼系数出现大幅度提高,国际报告也指出日本相对贫困率已居最高水平行列,日本社会差距扩大问题日渐突出,一时间“格差社会”“下流社会”豑等反应社会差距的新鲜词汇流行于世,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实,可以说劳动力市场越来越显著的双重结构是差距扩大的关键性原因。身为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飞特族”们即使勤勤恳恳地工作,仍不可避免地流向社会的底层。收入差距拉大造成的“飛特族”晚婚化,非婚化对本就处于老龄少子化社会的日本更是雪上加霜。此外,“飞特族”属于非正规就业部门,不受传统退休金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他们的日益增多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税收制度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四、展望
“飞特族”随着日本泡沫经济兴起,随着全球化浪潮和日本经济结构的改革而发展,成长,为日本经济带来重要支撑力的同时产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如何改善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劳动环境,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如何完善保险退休金等劳动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些都是日本政府,日本社会各界需要一起面对的课题。培养一个健全的以“飞特族”为代表的自由职业者阶层,关系到未来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日本“飞特族”的经验教训,可以说对还在摸索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也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日本労働厚生省.平成15年版国民生活白書.
②虽然统计显示“飞特族”人数自2005年有缓慢下降趋势,但有学者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厚生省对年龄的界定为“15-34周岁之间”,实际上35岁以上的“飞特族”却在逐年增长,以往年青的“飞特族”有中年化、甚至老年化的趋向。
③日语原文为(1)モラトリアム型(2)夢追及型(3)やむをえず型(4)なんとなく型.
④“NEET”(即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的缩写),专指既没有在上学或工作,也没有在接受任何职业培训的人。
⑤“格差社会”意为“社会之间的各种差距呈现出明显扩大和固定化趋势的社会。”“下流社会”意为“于全球化之趋势下及社会阶级的变动中,中产阶层渐渐失去其特征及优势,并下沉为下层社会的一群”。
参考文献:
[1]小杉礼子.フリーターという生き方.勁草書房.2003.
[2]橘木俊詔.脱フリーター社会.大人たちにできること.東洋経済新報社.2005.
[3]太郎丸博.フリーターとニートの社会学.世界思想社.2006.
[4]太田清.フリーターの中高年齢化.日本労働研究雑誌.2008(4).
[5]刘珏,甘能清.“freeter”:日本传统劳动观念的挑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