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成长,玩泥巴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通过与泥土的触碰、揉捏、用力地拍碾、塑造形态得到快乐。陶艺学习可以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审美素质。本文通过分析陶艺对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希望可以为儿童成长和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陶艺;儿童;教育;成长
引言
几千年来瓷器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一直都有这样的荣誉:我们有精致的彩陶文化,还发明了瓷器在明朝就远销海外,并且英文中将陶瓷翻译“CHINA”。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属于它的魅力。当今社会流行的视觉文化和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观念落后,导致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与当地文化不相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思维意识的增强,人们认识到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地位和其具有的艺术价值,保护和继承传统工艺品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教育部决定21世纪的新课程标准“将陶艺正式列入教育内容”陶器课程的加入培养了创新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能力。
1陶艺
陶艺又称陶瓷艺术,以土石为基本原料,与水融合产生可塑性、流变性,人们通过自身的创造力,以泥土为语言符号,孕育出全新的生命。传统意义上,陶瓷主要被赋予了实用这一功能属性,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陶艺已经成为人们表达自我情感,寄托情怀的一个载体,陶艺的受众人群也越来越丰富,从过往的专业手艺人发散到普通大众,人人都能参与到陶艺创作的乐趣中,人人都能了解并学习这一传统工艺,陶艺活动走进亲子活动、团队建设、学校教学课堂等等,各行各业,各种领域的人们在制作陶艺过程中也为传统陶瓷造型增添了新的花样,有的人追求肌理的凹凸质感,有的人喜好手指痕迹的纹理感,有的人强调作品造型的不规则性,由此可见,创作者们把自我意识和个性透过陶艺表现出来,用陶艺创作过程来感悟自我、反省自我、缓解情绪、帮助自我认识完善。陶艺作为心理治疗方法众多媒介之一,因其与生俱来的泥土亲和力与儿童打成一片,艺术治疗师Rabiger在1990年访谈中指出,许多儿童对材料和工具缺乏兴趣,甚至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他们应被鼓励用黏土塑形(例如,揉成球状或者香肠状),便因此对治疗师产生认识甚或兴趣。塑黏土等痕迹去留随意的艺术活动可令他们体验自我、解放情绪,还可激发象征力。儿童在参与陶艺创作中,因可以任意改变黏土的形状而更加专注,黏土可以任意由儿童把控,在这一游戏过程中,孩子们沉浸在创造的世界里,享受属于自己的内在自由,黏土完美的弥补了儿童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这一要点,黏土就是孩子的实体语言,且创作过程中,黏土不具有任何威胁性,柔软的泥土给孩子充分的安全发挥环境,更自由放松的搭建与治疗师相互信任的桥梁。
2陶艺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2.1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基本能力,在陶艺课程中,孩子先观察要塑造的实物,包括实物的外部形状、颜色、材质等,在这个过程中,调动了孩子的多种感官,使孩子对物体有了大致的了解。其次探索实物的内部和细节,孩子通過眼睛观察和动手摸索,对实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陶艺课程与其他创意或绘画类课程有所不同,陶艺是集合了许多课程的综合艺术,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与雕塑、设计、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存在联系。在塑造作品之前,孩子们做的准备工作,例如观察实物的构造、选取所需工具的种类、查阅相关资料,都是观察能力的体现。儿童在相对独立地完成前期准备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2.2培养精诚团结、合作精神
一件陶瓷的成功是要经过很多工序的,在民间有“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件陶瓷须经过原料、成型施釉,烧成等工序才能最终才成器,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将前功尽弃。因此,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团结和合作。
2.3现代陶艺让儿童体验艺术游戏的乐趣
上世纪50年代,日本陶艺家八木一夫开创了无实用性纯造型陶艺的先例,展示了泥土的多样表现力,大大地开阔了陶艺创作的视野,陶艺从此发生了质变和突破,陶艺成了一门独立表达作者思想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工艺美术,现代陶艺开始崛起。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现代陶艺在“游戏性”上的优势显得突出,其自由的理念也更加适用于儿童美术教育,能更好地帮助儿童在艺术创造中获得乐趣。“对少儿来说,玩泥巴是最惬意不过的游戏了……陶艺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与师生互动协作进取的动手能力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式。”笔者有曾有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经历,教学内容包括儿童绘画和现代陶艺两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相较于绘画课程,儿童在上现代陶艺课程时其兴趣明显更为浓厚,行为也更为活跃。1)儿童之间的互动性明显增强。儿童会倾向于互相比较他们之间的作品,在他人的作品中寻找灵感,有些儿童喜欢自发形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件作品。2)儿童探索性的活动增多。在试图表现一些细节的时候(恐龙的眼睛、绵羊身上的卷毛、小猫的胡须等)会自主地去寻找一些有助于其目的达成的小工具,例如牙签、稻草、胶带等等。3)儿童的表现欲望增强。在进行绘画教学时,教师时常会碰上儿童不愿意展示自己作品的情况,而在陶艺教学中,笔者发现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发生,一些在绘画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儿童在陶艺课堂中变得什么活跃,在问及是否愿意将自己的陶艺作品送给小伙伴作为礼物时,儿童往往会表现得十分自豪,并且给以肯定答复。
2.4提高创造力
经过前期对实物的仔细观察,物体在孩子们的脑中已经有了大概的雏形,由于每个孩子的想法各有不同,同一个题目的作品也将是完全不同的。在陶艺活动中,捏、挤、压、撵、揉、贴等方法,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发挥空间。艺术的本质就是表达和创造。许多灵感来源于生活,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较少,却有惊人的创造力。孩子通过对泥性的感知,不断涌出新的想法,而这些创意不会如成人一般受到逻辑和现实的束缚。正如孩子们创造出来的花儿不一定就是红的,草不一定就是绿的。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有独特的认知世界的逐渐变化,通过陶艺这种直接易懂的表达方式,最终呈现出来。
2.5可以改善亲子关系
陶瓷艺术生产是思维与运动之间协调与互动的过程。陶艺制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感知,观察和创造力,并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陶艺制作还可以改善亲子关系,主要通过儿童和父母参与活动的形式体现。
3结语
陶艺的学习和接触集合了多种学科的特点,全面激发儿童的认知力和创造力,在其过程中,孩子的作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美,会对其自信心和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小学习陶艺的孩子,观察能力较为敏锐,可以感知更多的细节,并激发探索世界的灵感,同时提高了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伴随他们的成长过程,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游戏式的动脑动手活动将优秀的民族传统逐渐根植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陶瓷艺术的精神和技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何小华.儿童陶艺课堂[M].湖北少儿出版社,2004.
[2] 李小默.儿童趣味陶艺[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3] 苏天高.跟我学陶艺[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7.
[4] 张菊芳.陶艺基础[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5] 邓礼蓉.浅谈幼儿陶艺教育[J].师道·教研,2015年第06期
(作者单位:武义婺缘黑陶文化园)
关键词:陶艺;儿童;教育;成长
引言
几千年来瓷器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一直都有这样的荣誉:我们有精致的彩陶文化,还发明了瓷器在明朝就远销海外,并且英文中将陶瓷翻译“CHINA”。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属于它的魅力。当今社会流行的视觉文化和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观念落后,导致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与当地文化不相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思维意识的增强,人们认识到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地位和其具有的艺术价值,保护和继承传统工艺品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教育部决定21世纪的新课程标准“将陶艺正式列入教育内容”陶器课程的加入培养了创新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能力。
1陶艺
陶艺又称陶瓷艺术,以土石为基本原料,与水融合产生可塑性、流变性,人们通过自身的创造力,以泥土为语言符号,孕育出全新的生命。传统意义上,陶瓷主要被赋予了实用这一功能属性,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陶艺已经成为人们表达自我情感,寄托情怀的一个载体,陶艺的受众人群也越来越丰富,从过往的专业手艺人发散到普通大众,人人都能参与到陶艺创作的乐趣中,人人都能了解并学习这一传统工艺,陶艺活动走进亲子活动、团队建设、学校教学课堂等等,各行各业,各种领域的人们在制作陶艺过程中也为传统陶瓷造型增添了新的花样,有的人追求肌理的凹凸质感,有的人喜好手指痕迹的纹理感,有的人强调作品造型的不规则性,由此可见,创作者们把自我意识和个性透过陶艺表现出来,用陶艺创作过程来感悟自我、反省自我、缓解情绪、帮助自我认识完善。陶艺作为心理治疗方法众多媒介之一,因其与生俱来的泥土亲和力与儿童打成一片,艺术治疗师Rabiger在1990年访谈中指出,许多儿童对材料和工具缺乏兴趣,甚至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他们应被鼓励用黏土塑形(例如,揉成球状或者香肠状),便因此对治疗师产生认识甚或兴趣。塑黏土等痕迹去留随意的艺术活动可令他们体验自我、解放情绪,还可激发象征力。儿童在参与陶艺创作中,因可以任意改变黏土的形状而更加专注,黏土可以任意由儿童把控,在这一游戏过程中,孩子们沉浸在创造的世界里,享受属于自己的内在自由,黏土完美的弥补了儿童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这一要点,黏土就是孩子的实体语言,且创作过程中,黏土不具有任何威胁性,柔软的泥土给孩子充分的安全发挥环境,更自由放松的搭建与治疗师相互信任的桥梁。
2陶艺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2.1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基本能力,在陶艺课程中,孩子先观察要塑造的实物,包括实物的外部形状、颜色、材质等,在这个过程中,调动了孩子的多种感官,使孩子对物体有了大致的了解。其次探索实物的内部和细节,孩子通過眼睛观察和动手摸索,对实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陶艺课程与其他创意或绘画类课程有所不同,陶艺是集合了许多课程的综合艺术,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与雕塑、设计、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存在联系。在塑造作品之前,孩子们做的准备工作,例如观察实物的构造、选取所需工具的种类、查阅相关资料,都是观察能力的体现。儿童在相对独立地完成前期准备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2.2培养精诚团结、合作精神
一件陶瓷的成功是要经过很多工序的,在民间有“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件陶瓷须经过原料、成型施釉,烧成等工序才能最终才成器,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将前功尽弃。因此,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团结和合作。
2.3现代陶艺让儿童体验艺术游戏的乐趣
上世纪50年代,日本陶艺家八木一夫开创了无实用性纯造型陶艺的先例,展示了泥土的多样表现力,大大地开阔了陶艺创作的视野,陶艺从此发生了质变和突破,陶艺成了一门独立表达作者思想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工艺美术,现代陶艺开始崛起。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现代陶艺在“游戏性”上的优势显得突出,其自由的理念也更加适用于儿童美术教育,能更好地帮助儿童在艺术创造中获得乐趣。“对少儿来说,玩泥巴是最惬意不过的游戏了……陶艺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与师生互动协作进取的动手能力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式。”笔者有曾有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经历,教学内容包括儿童绘画和现代陶艺两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相较于绘画课程,儿童在上现代陶艺课程时其兴趣明显更为浓厚,行为也更为活跃。1)儿童之间的互动性明显增强。儿童会倾向于互相比较他们之间的作品,在他人的作品中寻找灵感,有些儿童喜欢自发形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件作品。2)儿童探索性的活动增多。在试图表现一些细节的时候(恐龙的眼睛、绵羊身上的卷毛、小猫的胡须等)会自主地去寻找一些有助于其目的达成的小工具,例如牙签、稻草、胶带等等。3)儿童的表现欲望增强。在进行绘画教学时,教师时常会碰上儿童不愿意展示自己作品的情况,而在陶艺教学中,笔者发现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发生,一些在绘画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儿童在陶艺课堂中变得什么活跃,在问及是否愿意将自己的陶艺作品送给小伙伴作为礼物时,儿童往往会表现得十分自豪,并且给以肯定答复。
2.4提高创造力
经过前期对实物的仔细观察,物体在孩子们的脑中已经有了大概的雏形,由于每个孩子的想法各有不同,同一个题目的作品也将是完全不同的。在陶艺活动中,捏、挤、压、撵、揉、贴等方法,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发挥空间。艺术的本质就是表达和创造。许多灵感来源于生活,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较少,却有惊人的创造力。孩子通过对泥性的感知,不断涌出新的想法,而这些创意不会如成人一般受到逻辑和现实的束缚。正如孩子们创造出来的花儿不一定就是红的,草不一定就是绿的。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有独特的认知世界的逐渐变化,通过陶艺这种直接易懂的表达方式,最终呈现出来。
2.5可以改善亲子关系
陶瓷艺术生产是思维与运动之间协调与互动的过程。陶艺制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感知,观察和创造力,并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陶艺制作还可以改善亲子关系,主要通过儿童和父母参与活动的形式体现。
3结语
陶艺的学习和接触集合了多种学科的特点,全面激发儿童的认知力和创造力,在其过程中,孩子的作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美,会对其自信心和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小学习陶艺的孩子,观察能力较为敏锐,可以感知更多的细节,并激发探索世界的灵感,同时提高了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伴随他们的成长过程,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游戏式的动脑动手活动将优秀的民族传统逐渐根植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陶瓷艺术的精神和技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何小华.儿童陶艺课堂[M].湖北少儿出版社,2004.
[2] 李小默.儿童趣味陶艺[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3] 苏天高.跟我学陶艺[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7.
[4] 张菊芳.陶艺基础[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5] 邓礼蓉.浅谈幼儿陶艺教育[J].师道·教研,2015年第06期
(作者单位:武义婺缘黑陶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