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通过文本的解读,可以实现情感的升华,这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应该以“趣”入文,让学生走进文本;以“情”入文,让学生解读文本;以“疑”入文,让学生挖掘文本;以“写”入文,让学生超越文本。
关键词:个性化;解读;文本;能力;人才培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各类阅读文本中设置了不少开放性的“探究题”,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旨在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使阅读成为个性化的行为。
一、以“趣”入文,让学生走进文本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入高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逐渐成熟,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视野的不断扩大,他们对文本的学习热情也存在着差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文本的闪光点,以“趣”入文,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例如,在进行粤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学习时,我们可以针对学生此时的心理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对于高一的新生,他们有的考上心仪的学校,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有的因为考场失意,对学习和前途感到失望,在学习《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时,可以以“梦想”为话题,让各个学生结合生活经历畅谈自己的感受或者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每个学生都应拥有美丽的梦想。在学习粤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时,本单元的活动旨在使学生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从而培养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的美好情感,提高对于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在学习《黄山记》时,很多同学没有去过,而且缺少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有些同学很难静下心来学习课文,我在导入新课时,先让一些同学谈谈自己外出游山玩水的一些经历,但大部分同学都坦言没有出过远门,根本无从说起,于是我又让同学谈谈自己身边的一些自然风光或是旅游景点,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有的介绍潮阳东山自然风光,有的谈潮阳铜盂秀美的灵山……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习气氛渐浓。再进行教学,可先让学生在初读中感受黄山的特点,再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已有的生活实践去品味,读出属于自己的理解。每个学生的理解各不相同,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营造了较好的氛围。
二、以“情”入文,让学生解读文本
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阅读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情感世界。只有做到以“情”入文,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才能唤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实现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这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提供了依据。语文课本所选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如粤教版必修5《雷雨》《哈姆莱特》《游褒禅山记》这些文章或讲述故事,或启示哲理。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有着自己的情感体验,阅读文本是一个理解、沟通及再创造的过程。常言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学生只有饱含情感地走进文本,才能设身处地的理解人物,为人物命运或悲,或喜,才能个性化解读文本。例如,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很多同学对李甲的放荡薄情、背弃信义咬牙切齿,对孙富的卑鄙狡诈痛恨有加。对杜十娘的出路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杜十娘一死了之,是不明智的,她可以带着百宝箱,到一个无人认识的地方重新生活;有的同学则认为她可以去找柳遇春,两人组成一个美满幸福的小家庭;有的认为她可以带着百宝箱做正当的生意……只有做到以“情”入文,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才能个性化解读文本。
三、以“疑”入文,让学生挖掘文本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需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习惯地把各个教学环节设计得井井有条,认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质疑,这便是成功的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生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高中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在诗歌教学时,对同一首诗歌,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对诗句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符合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允许有不同的答案。例如教李商隐《无题》时,有的同学认为这首诗是男主人公临别时写给女主人公的赠言,有的同学认为这首诗写的是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分别后的内心独白,在教学时,可分小组进行讨论、质疑,各抒己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又如在教学《柳毅传》一文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提出:柳毅、钱塘君、洞庭君这几个人物形象,你喜欢哪一个?说出你的理由。有一部分同学就选择钱塘君这一形象,他们认为钱塘君勇力过人,明大义,懂道理,懂得知恩图报。钱塘君对于泾川次子一家毁灭性的报复,那是他们罪有应得,否则,他们可能会祸害更多像龙女一样的人。他们敢于对钱塘君的人物形象进行质疑,否定其他同学的看法。以“疑”入文,让学生挖掘到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解读文本。
四、以“写”入文,让学生超越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语文学习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不妨多进行一些写作的训练。在对《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书的教学时,一味地按照写作背景简介,逐句解读诗歌,小结写作特点这一思路来学习,学生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这些古代诗歌,积淀着丰富而深刻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时,不妨进行诗歌改写,这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些新鲜感和成就感,通过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作为一种文学素养积淀下来,既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可进行诗歌改写,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物跃然纸上。在读《喀布尔人》一文,大家都被喀布尔人那深沉的父爱所感动着,我布置了一篇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学生在作文中写到 “……渐渐地,看着爸爸那布满茧子的手和已稍稍白了的头发,我不由得心疼起来,心生许多从没有过的感触,我仿佛读懂爸爸对我们这个家的爱。”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多进行一些写作的训练, 以“写”入文,让学生走出文本,实现知识的迁移。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元化、多角度学习的过程,正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总之,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培养新世纪的人才为己任,大胆尝试,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中。
关键词:个性化;解读;文本;能力;人才培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各类阅读文本中设置了不少开放性的“探究题”,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旨在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使阅读成为个性化的行为。
一、以“趣”入文,让学生走进文本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入高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逐渐成熟,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视野的不断扩大,他们对文本的学习热情也存在着差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文本的闪光点,以“趣”入文,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例如,在进行粤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学习时,我们可以针对学生此时的心理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对于高一的新生,他们有的考上心仪的学校,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有的因为考场失意,对学习和前途感到失望,在学习《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时,可以以“梦想”为话题,让各个学生结合生活经历畅谈自己的感受或者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每个学生都应拥有美丽的梦想。在学习粤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时,本单元的活动旨在使学生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从而培养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的美好情感,提高对于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在学习《黄山记》时,很多同学没有去过,而且缺少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有些同学很难静下心来学习课文,我在导入新课时,先让一些同学谈谈自己外出游山玩水的一些经历,但大部分同学都坦言没有出过远门,根本无从说起,于是我又让同学谈谈自己身边的一些自然风光或是旅游景点,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有的介绍潮阳东山自然风光,有的谈潮阳铜盂秀美的灵山……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习气氛渐浓。再进行教学,可先让学生在初读中感受黄山的特点,再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已有的生活实践去品味,读出属于自己的理解。每个学生的理解各不相同,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营造了较好的氛围。
二、以“情”入文,让学生解读文本
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阅读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情感世界。只有做到以“情”入文,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才能唤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实现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这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提供了依据。语文课本所选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如粤教版必修5《雷雨》《哈姆莱特》《游褒禅山记》这些文章或讲述故事,或启示哲理。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有着自己的情感体验,阅读文本是一个理解、沟通及再创造的过程。常言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学生只有饱含情感地走进文本,才能设身处地的理解人物,为人物命运或悲,或喜,才能个性化解读文本。例如,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很多同学对李甲的放荡薄情、背弃信义咬牙切齿,对孙富的卑鄙狡诈痛恨有加。对杜十娘的出路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杜十娘一死了之,是不明智的,她可以带着百宝箱,到一个无人认识的地方重新生活;有的同学则认为她可以去找柳遇春,两人组成一个美满幸福的小家庭;有的认为她可以带着百宝箱做正当的生意……只有做到以“情”入文,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才能个性化解读文本。
三、以“疑”入文,让学生挖掘文本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需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习惯地把各个教学环节设计得井井有条,认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质疑,这便是成功的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生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高中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在诗歌教学时,对同一首诗歌,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对诗句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符合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允许有不同的答案。例如教李商隐《无题》时,有的同学认为这首诗是男主人公临别时写给女主人公的赠言,有的同学认为这首诗写的是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分别后的内心独白,在教学时,可分小组进行讨论、质疑,各抒己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又如在教学《柳毅传》一文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提出:柳毅、钱塘君、洞庭君这几个人物形象,你喜欢哪一个?说出你的理由。有一部分同学就选择钱塘君这一形象,他们认为钱塘君勇力过人,明大义,懂道理,懂得知恩图报。钱塘君对于泾川次子一家毁灭性的报复,那是他们罪有应得,否则,他们可能会祸害更多像龙女一样的人。他们敢于对钱塘君的人物形象进行质疑,否定其他同学的看法。以“疑”入文,让学生挖掘到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解读文本。
四、以“写”入文,让学生超越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语文学习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不妨多进行一些写作的训练。在对《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书的教学时,一味地按照写作背景简介,逐句解读诗歌,小结写作特点这一思路来学习,学生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这些古代诗歌,积淀着丰富而深刻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时,不妨进行诗歌改写,这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些新鲜感和成就感,通过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作为一种文学素养积淀下来,既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可进行诗歌改写,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物跃然纸上。在读《喀布尔人》一文,大家都被喀布尔人那深沉的父爱所感动着,我布置了一篇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学生在作文中写到 “……渐渐地,看着爸爸那布满茧子的手和已稍稍白了的头发,我不由得心疼起来,心生许多从没有过的感触,我仿佛读懂爸爸对我们这个家的爱。”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多进行一些写作的训练, 以“写”入文,让学生走出文本,实现知识的迁移。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元化、多角度学习的过程,正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总之,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培养新世纪的人才为己任,大胆尝试,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