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导入,感受题目的韵味
1. 出示“作家卡片”,通过茅盾的话来简介萧红和《呼兰河传》。
2. 指导读课题,体会那份浓郁的回忆味。
二、 读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前板书:
蜂子 倭瓜 栽花
蝴蝶 黄瓜 拔草
蜻蜓 玉米 下种
蚂蚱 韭菜 铲地
谷穗 浇菜
1. 读一读,看看谁读得正确,相机正音。
映示百度搜谷穗图,并回忆《悯农》里的一句诗“春种一粒粟”,认识谷子在北方就是指诗里所说的“粟”,黄色,去壳后称小米。学法指导:遇到不懂的知识,要学会自己查资料去解决。
2. 写一写,观察“穗”的结构,说说怎样才能写得漂亮,看老师范写之后,自己临写两个。
3. 说一说,三组词语分别写什么?
4. 理一理,把这些词语串在一起,介绍我和祖父的园子。学法指导:通过找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出示三组词串,既可以检查生词的预习情况,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对于学生来说,“谷穗”这个词可能绝大部分都是不了解的。“谷穗”的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增长科学知识,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一个进行学法指导的契机,告诉学生遇到似懂非懂的问题一定要善于查资料。学会学习,比学会“谷穗是什么”更重要。
三、 读文,感受园子的美好
1. 园子里有那么多小昆虫、那么多的农作物,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用心地读一读第2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园子里的情景。
2. 静静思考:在作者童年的眼里,这是个怎样的园子?你可以用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然后指着板书,用“这是一个( )的园子。”
3.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拥有这样一个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园子,你会感到——(自豪、快乐……)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两段再自由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学生可能在初读时就有所体悟,要让这体悟更深刻,就必须在反复诵读中加深感受,在同伴交流中获得新的感悟。“这是一个( )的园子”一问的设计,目的是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思考作者“写了什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体验、感悟能力,进而为品悟作者是“怎么写的”埋下伏笔。
四、 品文,发现语言的密码
1. 这个园子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作者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又是通过哪些词语、句子流露出来的?轻声读一读,用心去发现。
2.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点对以下三句的写法进行重点引导、点拨。
①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a.发现的写法:用“小毛球”比喻蜂子,把蜂子写得很可爱。
b.引导学生读句子,感受短句长句交替的韵律美。
②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a.学生能发现的写法:一连用了三个联想,一切都写活了,一切都充满生机。
b.引导学生想象花含羞绽放的姿态,鸟扑棱翅膀的神气,虫子轻轻吟唱的歌声,也用拟人的手法说一说。
c.比较作者语言与我们常用语言的不同,朗读体会文章中短句的活泼、天真。
③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也没有人管。”
a.学生能发现的写法:一连用了几个“愿意……就……”,写出了园子里的无拘无束。
b.引导:谁可以有自己的意愿?追问:倭瓜、黄瓜、玉米竟然也有自己的意愿,为什么要这样写?
c.小结:在作者童年的眼里,它们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几个“愿意……就……”不仅写出了园子的自由,更让我们感觉到文中的“我”是那样的天真可爱。
d.练习朗读,体会“愿意……就……”带给我们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不是零,他们有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领会,先学再导。然而,学生的阅读经验毕竟有限,他们的阅读需要老师的点拨引导,这就需要我们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在课堂上顺学而导。
萧红的语言很特别,甚至有人称之为“萧红体”,这种语言的与众不同就是大量的短句、排比、拟人、反沓。所以,教者宜通过比较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密码。
五、 想象,学着作者去表达
1. 萧红用她独特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其实,园子里的花草、昆虫与别家园子里的并没有区别,为什么在萧红看来它们却如此自由、如此快乐呢?
2. 小结:萧红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花草、昆虫的自由,透过这些独特的文字,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作者自己在园子里的自由、快乐,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
3. 你也和作者一样喜欢这样的园子吗?园子里还会有些什么动物、植物?园子里生活着的“我”是怎么玩耍嬉闹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园子,抒发自由与快乐之情。
4. 学生练笔。评改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应该立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关注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是为了学会去表达。预设这样一个随文练笔,既是作者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又是对自己体悟到的园子里的快乐自由的另一种表达。
(作者单位:南通市海安县明道小学)
1. 出示“作家卡片”,通过茅盾的话来简介萧红和《呼兰河传》。
2. 指导读课题,体会那份浓郁的回忆味。
二、 读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前板书:
蜂子 倭瓜 栽花
蝴蝶 黄瓜 拔草
蜻蜓 玉米 下种
蚂蚱 韭菜 铲地
谷穗 浇菜
1. 读一读,看看谁读得正确,相机正音。
映示百度搜谷穗图,并回忆《悯农》里的一句诗“春种一粒粟”,认识谷子在北方就是指诗里所说的“粟”,黄色,去壳后称小米。学法指导:遇到不懂的知识,要学会自己查资料去解决。
2. 写一写,观察“穗”的结构,说说怎样才能写得漂亮,看老师范写之后,自己临写两个。
3. 说一说,三组词语分别写什么?
4. 理一理,把这些词语串在一起,介绍我和祖父的园子。学法指导:通过找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出示三组词串,既可以检查生词的预习情况,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对于学生来说,“谷穗”这个词可能绝大部分都是不了解的。“谷穗”的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增长科学知识,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一个进行学法指导的契机,告诉学生遇到似懂非懂的问题一定要善于查资料。学会学习,比学会“谷穗是什么”更重要。
三、 读文,感受园子的美好
1. 园子里有那么多小昆虫、那么多的农作物,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用心地读一读第2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园子里的情景。
2. 静静思考:在作者童年的眼里,这是个怎样的园子?你可以用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然后指着板书,用“这是一个( )的园子。”
3.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拥有这样一个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园子,你会感到——(自豪、快乐……)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两段再自由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学生可能在初读时就有所体悟,要让这体悟更深刻,就必须在反复诵读中加深感受,在同伴交流中获得新的感悟。“这是一个( )的园子”一问的设计,目的是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思考作者“写了什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体验、感悟能力,进而为品悟作者是“怎么写的”埋下伏笔。
四、 品文,发现语言的密码
1. 这个园子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作者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又是通过哪些词语、句子流露出来的?轻声读一读,用心去发现。
2.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点对以下三句的写法进行重点引导、点拨。
①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a.发现的写法:用“小毛球”比喻蜂子,把蜂子写得很可爱。
b.引导学生读句子,感受短句长句交替的韵律美。
②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a.学生能发现的写法:一连用了三个联想,一切都写活了,一切都充满生机。
b.引导学生想象花含羞绽放的姿态,鸟扑棱翅膀的神气,虫子轻轻吟唱的歌声,也用拟人的手法说一说。
c.比较作者语言与我们常用语言的不同,朗读体会文章中短句的活泼、天真。
③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也没有人管。”
a.学生能发现的写法:一连用了几个“愿意……就……”,写出了园子里的无拘无束。
b.引导:谁可以有自己的意愿?追问:倭瓜、黄瓜、玉米竟然也有自己的意愿,为什么要这样写?
c.小结:在作者童年的眼里,它们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几个“愿意……就……”不仅写出了园子的自由,更让我们感觉到文中的“我”是那样的天真可爱。
d.练习朗读,体会“愿意……就……”带给我们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不是零,他们有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领会,先学再导。然而,学生的阅读经验毕竟有限,他们的阅读需要老师的点拨引导,这就需要我们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在课堂上顺学而导。
萧红的语言很特别,甚至有人称之为“萧红体”,这种语言的与众不同就是大量的短句、排比、拟人、反沓。所以,教者宜通过比较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密码。
五、 想象,学着作者去表达
1. 萧红用她独特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其实,园子里的花草、昆虫与别家园子里的并没有区别,为什么在萧红看来它们却如此自由、如此快乐呢?
2. 小结:萧红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花草、昆虫的自由,透过这些独特的文字,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作者自己在园子里的自由、快乐,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
3. 你也和作者一样喜欢这样的园子吗?园子里还会有些什么动物、植物?园子里生活着的“我”是怎么玩耍嬉闹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园子,抒发自由与快乐之情。
4. 学生练笔。评改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应该立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关注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是为了学会去表达。预设这样一个随文练笔,既是作者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又是对自己体悟到的园子里的快乐自由的另一种表达。
(作者单位:南通市海安县明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