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管理效率低下、保险覆盖率低,地区发展不平衡、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国家政策扶持、筹资方式单一及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等问题。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有心无力,不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少,养老保险费也很低,根本无法满足年老时的生活需要。对制度的了解与分析无疑是理解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险 新农保
一、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簡介
(一)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
我国主要是两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存:
一种为旧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保障水平与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养老保险与家庭赡养、土地保障以及社会救助等形式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自我保障为主,集体(含乡镇企业、事业单位)调剂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政府组织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为基本原则的农保制度。
另一种为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称为“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的制度
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是农民,何谓农民?目前,可以户籍论,也可以所从事的职业论。前者是指居住在农村,有农业户口,是一种身份标志;后者是从事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等职业的劳动者,是一种职业标志。我们认为,纯农民应该是职业与身份的统一体,即纯农民是指生活在农村,纯粹以农作物种植,家禽养殖为主要经济活动及收入来源的农民及其家属成员,他们是真正的农民。目前,我国纯农民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其家庭养老功能已经明显弱化,由于城镇化的加快,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数量逐年增加,造成家庭空巢化,许多农村老年人无法获得家庭的养老支持,长期在外打工子女,在生活、情感上与父母的联系没有以往的联合大家庭模式下那样紧密,表现出对父母和长辈的漠然,再加上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教育、法律的缺位等原因,孝道日渐失去其在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特别是代际关系上的约束力,孝道观念逐渐缺失甚至消解,各种忽视老人权益、欺老、虐老的事件时有发生,纯农民养老问题日益彰显出来。
1.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是:(1)基金筹集,个人缴费分12档,地方补贴每年至少30元。在个人缴费方面,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1200元12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在集体补助方面,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在政府补贴方面,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2)养老金待遇,养老金支付终身,计发标准与城镇职工相同。根据指导意见,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3)养老金领取,实施时已满60岁不用缴费可领基础养老金。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指导意见同时明确,要引导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具体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定。
2.“新农保”与“旧农保”的区别。(1)筹资的结构不同。过去的老农保主要都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是三个筹资渠道。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2)老农保主要是建立农民的账户,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是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的,句话说,就是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当然,新农保政策是要通过试点完善之后逐步推开,并不是从第二天开始就可以领取保险金。
3.在新农保中,政府补贴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央政府补贴,资金主要由财政支出,东部地区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支出二分之一,中西部地区则完全由中央财政支出。不同地区的不同支付方式,充分考虑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相对于“一刀切”式的支付标准,具有突破性的进步。
地方财政补助,新农保规定农民缴费的最低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00元,但其有弹性的特点,使得新农保允许地方可以向上或向下增设档次。但即使向下增设档次,新农保都要求地方政府对于农民的年缴费给予补助,其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 代缴养老保险费,新农保充分考虑了重度残疾人及其他困难群体的特殊性,对无法缴费的此类群体,规定可以由地方政府代缴部分或全部养老保险费。这就使这些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不被排除在新农保的制度之外,能够得到充分救济。政府补贴是新农保的最大突破,是最具实际价值之处。和新农合一样,政府补贴的出现,使得农民在对参加养老保险的问题上,有了更大的积极性。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少法律保障
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都是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实行的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险,而中国却不是。
(二)国家也没有统一的法律条文
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地方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时,难以找到有力的法律依据,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对保险基金的流失和挪用等行为,未规定有效的限制和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团队的水平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行。
(三)管理体制存在漏洞
1.部分保险人员的素质较差,专业性人才欠缺。管理社会养老保险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而这些部门往往又听命于当地政府,因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社保管理机构。由于缺乏制度规范,一些地区农村养老基金被挤占、挪用或贪污等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
2.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了“逆向选择”现象。我国农村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影响。目前我们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主要体现个人的责任,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民的投保积极性较高,而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对于前者即使不依靠社会养老保险,也完全有能力实现自我养老,真正存在养老危机的人群是后者。但由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长期采取的是强制性的个人储蓄保险方式,要获得一定的养老保险金,必须经过很长的积累时间,这种养老保险方式对于现在40、50岁以下的农村中青年是可行的,对于50至60岁的老年人要获得同样水平的养老保险金,其投保额要远远高于中青年的投保额、而这部分老人目前的收入水平又难以达到, 所以许多老年人选择放弃,转而给子女、孙子女投保,出现了“逆向选择”的现象。
三、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途径与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与投保的积极性
1.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文艺下乡演出等方式,使农民逐步认识到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种制度的确立必须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因为制度本身就是对社会现实和需求的反映。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广大农民必须从传统的家庭保障意识向现实保障意识根本转变,而这种转变必然会受到传统思想、文化、心理以及价值取向的阻碍。因此,广泛而深入地宜传是引导和促成这种意识文化转变的不可缺少的手段。為此,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应利用各种新闻媒介,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做好扎实细致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广大,民群众对开展养老保险工作的认识
2.在各个村中要有模范的存在,利用模范来引导。政府要要求各部门与村干部要充分利用村民身边的人和事为教育素材,切实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把动员工作真正做到农民的心里。
(二)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与发放管理
1.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与发放管理。继续积极筹集养老保险基金,使筹资结构合理化。一要积极动员未参保的农民踊跃参保,二要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提高保费中由集体缴纳的比例,三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的投入力度。就筹资模式而言,目前不宜采用完全积累制,因为这种模式较高的保费缴纳水平,会抑制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应按比例共同负担。此外,保费应按年缴纳,遇灾害欠收年份可以缓缴。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有人提出依托目前的村集体进行,但此法有许多不利的因素,原因在于农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因此可以提倡社会化发放,即充分利用农民对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信任,委托它们进行养老金发放。这些金融机构可以了解服务区内的受益老人的身体状况,必要时可实行上门发放。
2.提高国家财政的投入力度,增加基础养老金标准。现阶段中央财政给60岁以上农民发放的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确实过低,难以维持生存。各地方人民政府应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相关政策,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标准。同时,国家应该根据经济发展与财政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大幅度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加强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在增加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的同时,也应该相应提高农村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标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真正做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维护城乡社会稳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促进保险制度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政策而不是经济政策, 是社会保险而不是商业保险,因而不应该走商业化的路子。在观念层面上,国家应确立以社会性和公平性为原则的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长远目标。在行动层面上,在该制度的制定与实践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真正承担起国家保障的社会责任,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应通过完善的制度明确规定保险投保人的最低限额,并落实实处,从而确立以国家和集体为主,个人为辅的养老基金筹集模式,这是制度建立的关键所在。另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国家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变迁过程,因此制度的制定尤为重要。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中央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政策评估体系,加强政府政策制定的学术化和科学化。要建立迅速的信息反馈机制,重视调查研究,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反复博弈中,不断修改完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李珍.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2]吕冀平,吕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比较研究的法律思考[J].法学与实践,2005(04).
[3]赵殿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向何处去[J].科学决策,2004,(2).
[4]赵小仕,杜明霞.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几点思考[J].财经政法资讯,2002,(04).
[5]李艳.简析我国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02).
作者简介:周莎丽(1980-),女,湖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学。
【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险 新农保
一、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簡介
(一)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
我国主要是两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存:
一种为旧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保障水平与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养老保险与家庭赡养、土地保障以及社会救助等形式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自我保障为主,集体(含乡镇企业、事业单位)调剂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政府组织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为基本原则的农保制度。
另一种为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称为“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的制度
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是农民,何谓农民?目前,可以户籍论,也可以所从事的职业论。前者是指居住在农村,有农业户口,是一种身份标志;后者是从事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等职业的劳动者,是一种职业标志。我们认为,纯农民应该是职业与身份的统一体,即纯农民是指生活在农村,纯粹以农作物种植,家禽养殖为主要经济活动及收入来源的农民及其家属成员,他们是真正的农民。目前,我国纯农民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其家庭养老功能已经明显弱化,由于城镇化的加快,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数量逐年增加,造成家庭空巢化,许多农村老年人无法获得家庭的养老支持,长期在外打工子女,在生活、情感上与父母的联系没有以往的联合大家庭模式下那样紧密,表现出对父母和长辈的漠然,再加上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教育、法律的缺位等原因,孝道日渐失去其在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特别是代际关系上的约束力,孝道观念逐渐缺失甚至消解,各种忽视老人权益、欺老、虐老的事件时有发生,纯农民养老问题日益彰显出来。
1.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是:(1)基金筹集,个人缴费分12档,地方补贴每年至少30元。在个人缴费方面,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1200元12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在集体补助方面,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在政府补贴方面,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2)养老金待遇,养老金支付终身,计发标准与城镇职工相同。根据指导意见,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3)养老金领取,实施时已满60岁不用缴费可领基础养老金。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指导意见同时明确,要引导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具体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定。
2.“新农保”与“旧农保”的区别。(1)筹资的结构不同。过去的老农保主要都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是三个筹资渠道。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2)老农保主要是建立农民的账户,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是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的,句话说,就是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当然,新农保政策是要通过试点完善之后逐步推开,并不是从第二天开始就可以领取保险金。
3.在新农保中,政府补贴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央政府补贴,资金主要由财政支出,东部地区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支出二分之一,中西部地区则完全由中央财政支出。不同地区的不同支付方式,充分考虑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相对于“一刀切”式的支付标准,具有突破性的进步。
地方财政补助,新农保规定农民缴费的最低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00元,但其有弹性的特点,使得新农保允许地方可以向上或向下增设档次。但即使向下增设档次,新农保都要求地方政府对于农民的年缴费给予补助,其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 代缴养老保险费,新农保充分考虑了重度残疾人及其他困难群体的特殊性,对无法缴费的此类群体,规定可以由地方政府代缴部分或全部养老保险费。这就使这些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不被排除在新农保的制度之外,能够得到充分救济。政府补贴是新农保的最大突破,是最具实际价值之处。和新农合一样,政府补贴的出现,使得农民在对参加养老保险的问题上,有了更大的积极性。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少法律保障
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都是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实行的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险,而中国却不是。
(二)国家也没有统一的法律条文
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地方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时,难以找到有力的法律依据,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对保险基金的流失和挪用等行为,未规定有效的限制和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团队的水平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行。
(三)管理体制存在漏洞
1.部分保险人员的素质较差,专业性人才欠缺。管理社会养老保险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而这些部门往往又听命于当地政府,因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社保管理机构。由于缺乏制度规范,一些地区农村养老基金被挤占、挪用或贪污等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
2.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了“逆向选择”现象。我国农村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影响。目前我们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主要体现个人的责任,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民的投保积极性较高,而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对于前者即使不依靠社会养老保险,也完全有能力实现自我养老,真正存在养老危机的人群是后者。但由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长期采取的是强制性的个人储蓄保险方式,要获得一定的养老保险金,必须经过很长的积累时间,这种养老保险方式对于现在40、50岁以下的农村中青年是可行的,对于50至60岁的老年人要获得同样水平的养老保险金,其投保额要远远高于中青年的投保额、而这部分老人目前的收入水平又难以达到, 所以许多老年人选择放弃,转而给子女、孙子女投保,出现了“逆向选择”的现象。
三、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途径与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与投保的积极性
1.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文艺下乡演出等方式,使农民逐步认识到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种制度的确立必须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因为制度本身就是对社会现实和需求的反映。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广大农民必须从传统的家庭保障意识向现实保障意识根本转变,而这种转变必然会受到传统思想、文化、心理以及价值取向的阻碍。因此,广泛而深入地宜传是引导和促成这种意识文化转变的不可缺少的手段。為此,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应利用各种新闻媒介,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做好扎实细致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广大,民群众对开展养老保险工作的认识
2.在各个村中要有模范的存在,利用模范来引导。政府要要求各部门与村干部要充分利用村民身边的人和事为教育素材,切实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把动员工作真正做到农民的心里。
(二)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与发放管理
1.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与发放管理。继续积极筹集养老保险基金,使筹资结构合理化。一要积极动员未参保的农民踊跃参保,二要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提高保费中由集体缴纳的比例,三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的投入力度。就筹资模式而言,目前不宜采用完全积累制,因为这种模式较高的保费缴纳水平,会抑制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应按比例共同负担。此外,保费应按年缴纳,遇灾害欠收年份可以缓缴。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有人提出依托目前的村集体进行,但此法有许多不利的因素,原因在于农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因此可以提倡社会化发放,即充分利用农民对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信任,委托它们进行养老金发放。这些金融机构可以了解服务区内的受益老人的身体状况,必要时可实行上门发放。
2.提高国家财政的投入力度,增加基础养老金标准。现阶段中央财政给60岁以上农民发放的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确实过低,难以维持生存。各地方人民政府应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相关政策,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标准。同时,国家应该根据经济发展与财政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大幅度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加强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在增加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的同时,也应该相应提高农村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标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真正做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维护城乡社会稳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促进保险制度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政策而不是经济政策, 是社会保险而不是商业保险,因而不应该走商业化的路子。在观念层面上,国家应确立以社会性和公平性为原则的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长远目标。在行动层面上,在该制度的制定与实践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真正承担起国家保障的社会责任,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应通过完善的制度明确规定保险投保人的最低限额,并落实实处,从而确立以国家和集体为主,个人为辅的养老基金筹集模式,这是制度建立的关键所在。另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国家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变迁过程,因此制度的制定尤为重要。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中央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政策评估体系,加强政府政策制定的学术化和科学化。要建立迅速的信息反馈机制,重视调查研究,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反复博弈中,不断修改完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李珍.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2]吕冀平,吕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比较研究的法律思考[J].法学与实践,2005(04).
[3]赵殿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向何处去[J].科学决策,2004,(2).
[4]赵小仕,杜明霞.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几点思考[J].财经政法资讯,2002,(04).
[5]李艳.简析我国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02).
作者简介:周莎丽(1980-),女,湖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