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8年“锦鲤”一词一夜爆红,至今在社交网络上仍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微博用户转发锦鲤祈福盛行于现代中国文明社会现象已引发社会舆论。对这一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了解时下中国社交网络社群的价值认知、精神状态及网络亚文化的形成,通过研究“网络迷信”文化的特点与产物,多角度辩证分析青年进行“网络迷信”的原因,将有助于构建网络新生态,为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关键词:锦鲤现象;网络迷信;两级传播;互联网
一、锦鲤现象
(一)锦鲤潮
“锦鲤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东亚文化中,“刺多肉少,土腥味浓烈,不宜食用”的鲤鱼常常以吉祥的图案示人,传递各种正面、光明的意义:英勇、坚忍、智慧、长寿,可以化身为龙,乘之则羽化登仙…… 锦鲤因其俊秀的外表、鲜艳的色彩而受到青睐。2018年6月23日,腾讯视频研发制作的组合青春成长节目《创造 101》成团之夜中,杨超越以11人中位列第3的名次高位出道,人们对这个女孩应该并不会陌生,作为2018 年的现象级人物,在社交媒体中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关注,她就是“锦鲤少女”,2018 年的“锦鲤潮”由此拉开帷幕,2018年10月国庆假期期间,支付宝官方微博开展了一个抽奖活动,从转发指定微博的网友中抽取一位“中国锦鲤”,赠与其包括旅行、餐饮、美容在内的“中国锦鲤全球免单大礼包”。在网友的热情参与下“,锦鲤”身份的构建成为了 2018 年的现象级传播现象。而“中国锦鲤”“信小呆”除了价值五十余万的“天降横财”之外,也一夜之间在微博上坐拥一百多万粉丝,瞬间完成了从一名普通网民到网红的角色转变。“锦鲤”一词更是被《新周刊》评为了“2018年度十大关键词”。
(二)崇拜符号的娱乐化
支付宝全球免单奖的获得者—— “中国锦鲤”信小呆,以及从大热综艺《创造101》中出道的争议女星杨超越,其共同特点便在于因拥有绝佳的运气而被众人艳羡。青年网民的热议推动使“网络锦鲤”符号拥有了“网络迷信”文化的意味,让此类“网络锦鲤”经由网红化的过程一跃成为了“网络迷信”文化实体代言人。网民以“网络锦鲤”的微博发言和恶搞表情包为介质进行新型在线祈愿, 使此类迷信文化符号与传统迷信文化相比更具有了一种戏谑调侃色彩。此类“网络锦鲤”具备稍纵即逝、可被随时替代的网红特质,在网络信息爆炸式流行的大前提下,经一段时间疯狂流行后便会被新的热点人物所替代。与此同时,因其来自于网络营销与娱乐节目的起源使其天然地具备了更为明显的商业化特征:“中国锦鲤”信小呆的大热带动了一系列以零食奖、美妆奖品等的转发抽奖为效仿形式的网络锦鲤营销; 杨超越的爆红为其所在女团的歌曲与表演带去了热度;“网络锦鲤”现象更带动了一批公众号和自媒体鼓吹自身的“锦鲤体质”,试图将自己打造为网红,带动其网络事业的发展。
二、锦鲤现象的成因
(一)土壤:社会焦虑
现今社会在带来巨大物质繁荣的同时,也给尚未站稳脚跟的青年群体带来了无尽的危机。“网络迷信”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中一类,其产生和流行的内在动机主要为青年渴望以祈愿转运规避未知风险、摆脱现有困境,具有成本较低、娱乐性较强且种类较庞杂的特点的“网络迷信”文化,便带给一条青年唾手可得的情绪转介渠道。在青年的焦虑情绪宣泄过程中,因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夹杂妒忌与现实反叛的情绪被更多地投射在“网络锦鲤”这一新生信奉符号上。
(二)两级传播与“锦鲤转运”的说服
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指出:“与正式的媒介相比较,人际关系更加具备潜在的影响力”。拉扎斯菲尔德认为,人际交往会触及未做决定者。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普通网民的每一个个体,由于匿名性的存在使得现实生活中社交秩序被削弱,很容易打破人际交往中的诸多阻碍和不平衡,对于发出善意表达的彼此,人们会产生出一种天然的心理接近。因此,出现在各类“转发锦鲤” 评论区中的“还愿”便成为触及“未做决定者”的人际传播环节。
(三)互动仪式链与情感需求
柯林斯将互动仪式链的核心机制概括为:仪式参与者之间的高度相互关注和高度的情感连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和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也为每个参与者带来了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去从事活动。
人们在转发“锦鲤”之前,会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愿望,希望“锦鲤”能够帮助自己度过难关。通过阅读“转发锦鲤”微博下方他人焦虑的展示,解放了心中压抑的情绪,产生了“不止只有自己一人与生活的困境战斗”的情感认同。
(四)资本力量的推动
支付宝的“抽取中国锦鲤”活动被认为是年度营销的极佳案例。2018 年 9 月 29日,支付宝发布微博,称将在 10 月 7 日抽出一位集全球独宠于一身的“中国锦鲤”, 随着活动礼物价值的升级和热度的不断扩大,人们关注的焦点也逐渐从海量的礼物转移到了“究竟谁才会是这位天选之子”上。于是,伴随着获奖人员的发布,26 岁的“信小呆”一夜之间实现了从“普通网友”到“中国锦鲤”的跨越,在近 300 万转发中脱颖而出,成为了“2018 年最幸运的人”,引发了全民讨论。“信小呆”就是一位由支付宝制造出来的 “真人锦鲤”。
三、结 论
“网络迷信”文化的产生,是当代青年在网络上进行“转运”祈愿现象与抒发情感寄托需求的总和,“锦鲤”潮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和语境中,体现出了当代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压力的拒斥,成为了一次现象级的网络狂欢。我们不应当将其只当作一种“众声喧哗的时代”中的产物,而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去正视。
参考文献
[1] 刘汉波.符号赋权、焦虑消费与文化塑造——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日常迷信”[J].中国青年研究. 2020(01)
[2] 梁坤.“錦鲤祈愿”与“日常迷信”——当代青年网络俗信的传播社会学考察[ J].新闻研究导刊,2018(4).
[3]王霞.“两级传播”理论的三大发现[J].传播论坛,2018.
[4]卫頔. 警惕网络迷信披上科学外衣[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19-10-12(002).
(黑龙江大学新闻学传播学院)
关键词:锦鲤现象;网络迷信;两级传播;互联网
一、锦鲤现象
(一)锦鲤潮
“锦鲤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东亚文化中,“刺多肉少,土腥味浓烈,不宜食用”的鲤鱼常常以吉祥的图案示人,传递各种正面、光明的意义:英勇、坚忍、智慧、长寿,可以化身为龙,乘之则羽化登仙…… 锦鲤因其俊秀的外表、鲜艳的色彩而受到青睐。2018年6月23日,腾讯视频研发制作的组合青春成长节目《创造 101》成团之夜中,杨超越以11人中位列第3的名次高位出道,人们对这个女孩应该并不会陌生,作为2018 年的现象级人物,在社交媒体中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关注,她就是“锦鲤少女”,2018 年的“锦鲤潮”由此拉开帷幕,2018年10月国庆假期期间,支付宝官方微博开展了一个抽奖活动,从转发指定微博的网友中抽取一位“中国锦鲤”,赠与其包括旅行、餐饮、美容在内的“中国锦鲤全球免单大礼包”。在网友的热情参与下“,锦鲤”身份的构建成为了 2018 年的现象级传播现象。而“中国锦鲤”“信小呆”除了价值五十余万的“天降横财”之外,也一夜之间在微博上坐拥一百多万粉丝,瞬间完成了从一名普通网民到网红的角色转变。“锦鲤”一词更是被《新周刊》评为了“2018年度十大关键词”。
(二)崇拜符号的娱乐化
支付宝全球免单奖的获得者—— “中国锦鲤”信小呆,以及从大热综艺《创造101》中出道的争议女星杨超越,其共同特点便在于因拥有绝佳的运气而被众人艳羡。青年网民的热议推动使“网络锦鲤”符号拥有了“网络迷信”文化的意味,让此类“网络锦鲤”经由网红化的过程一跃成为了“网络迷信”文化实体代言人。网民以“网络锦鲤”的微博发言和恶搞表情包为介质进行新型在线祈愿, 使此类迷信文化符号与传统迷信文化相比更具有了一种戏谑调侃色彩。此类“网络锦鲤”具备稍纵即逝、可被随时替代的网红特质,在网络信息爆炸式流行的大前提下,经一段时间疯狂流行后便会被新的热点人物所替代。与此同时,因其来自于网络营销与娱乐节目的起源使其天然地具备了更为明显的商业化特征:“中国锦鲤”信小呆的大热带动了一系列以零食奖、美妆奖品等的转发抽奖为效仿形式的网络锦鲤营销; 杨超越的爆红为其所在女团的歌曲与表演带去了热度;“网络锦鲤”现象更带动了一批公众号和自媒体鼓吹自身的“锦鲤体质”,试图将自己打造为网红,带动其网络事业的发展。
二、锦鲤现象的成因
(一)土壤:社会焦虑
现今社会在带来巨大物质繁荣的同时,也给尚未站稳脚跟的青年群体带来了无尽的危机。“网络迷信”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中一类,其产生和流行的内在动机主要为青年渴望以祈愿转运规避未知风险、摆脱现有困境,具有成本较低、娱乐性较强且种类较庞杂的特点的“网络迷信”文化,便带给一条青年唾手可得的情绪转介渠道。在青年的焦虑情绪宣泄过程中,因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夹杂妒忌与现实反叛的情绪被更多地投射在“网络锦鲤”这一新生信奉符号上。
(二)两级传播与“锦鲤转运”的说服
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指出:“与正式的媒介相比较,人际关系更加具备潜在的影响力”。拉扎斯菲尔德认为,人际交往会触及未做决定者。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普通网民的每一个个体,由于匿名性的存在使得现实生活中社交秩序被削弱,很容易打破人际交往中的诸多阻碍和不平衡,对于发出善意表达的彼此,人们会产生出一种天然的心理接近。因此,出现在各类“转发锦鲤” 评论区中的“还愿”便成为触及“未做决定者”的人际传播环节。
(三)互动仪式链与情感需求
柯林斯将互动仪式链的核心机制概括为:仪式参与者之间的高度相互关注和高度的情感连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和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也为每个参与者带来了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去从事活动。
人们在转发“锦鲤”之前,会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愿望,希望“锦鲤”能够帮助自己度过难关。通过阅读“转发锦鲤”微博下方他人焦虑的展示,解放了心中压抑的情绪,产生了“不止只有自己一人与生活的困境战斗”的情感认同。
(四)资本力量的推动
支付宝的“抽取中国锦鲤”活动被认为是年度营销的极佳案例。2018 年 9 月 29日,支付宝发布微博,称将在 10 月 7 日抽出一位集全球独宠于一身的“中国锦鲤”, 随着活动礼物价值的升级和热度的不断扩大,人们关注的焦点也逐渐从海量的礼物转移到了“究竟谁才会是这位天选之子”上。于是,伴随着获奖人员的发布,26 岁的“信小呆”一夜之间实现了从“普通网友”到“中国锦鲤”的跨越,在近 300 万转发中脱颖而出,成为了“2018 年最幸运的人”,引发了全民讨论。“信小呆”就是一位由支付宝制造出来的 “真人锦鲤”。
三、结 论
“网络迷信”文化的产生,是当代青年在网络上进行“转运”祈愿现象与抒发情感寄托需求的总和,“锦鲤”潮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和语境中,体现出了当代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压力的拒斥,成为了一次现象级的网络狂欢。我们不应当将其只当作一种“众声喧哗的时代”中的产物,而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去正视。
参考文献
[1] 刘汉波.符号赋权、焦虑消费与文化塑造——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日常迷信”[J].中国青年研究. 2020(01)
[2] 梁坤.“錦鲤祈愿”与“日常迷信”——当代青年网络俗信的传播社会学考察[ J].新闻研究导刊,2018(4).
[3]王霞.“两级传播”理论的三大发现[J].传播论坛,2018.
[4]卫頔. 警惕网络迷信披上科学外衣[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19-10-12(002).
(黑龙江大学新闻学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