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学生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奠定基础。小学生正处于价值系统建立过程中,容易受教师、父母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所以,学校应与家庭携起手来,相互合作,将所有影响他们的外界因素尽量变成积极的力量,共同促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一、结合教学,有机渗透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对什么问题都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因此,我们要抓实各科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发展智力,还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
比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篇课文时,我紧扣课题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第一,找一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谁说的,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第二,听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声,文中的巴迪有什么不同表现?第三,你如何理解文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通过合作学习,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懂得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有慈祥的母爱,有严厉的父爱,但无论是哪一种爱,我们都要正确对待。假若经常听到赞扬声,不要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否则容易迷失方向;假若听到的多是严厉的批评声,也不要灰心丧气,丧失信心,要自信,学会正确理解,正确对待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在学生已经领会文本思想的基础上,我还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拓展讨论,从而让学生知道有些父母一味地娇惯孩子,无端地宠爱孩子,其实质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害怕失败、缺少毅力,面对老师或是家长的教诲,他们只喜欢听赞扬的语言,容不下半句批评的话语。所以无论是哪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不断地渗透积极、健康的思想,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影响。
二、利用活动,积极诱导
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偏多,过分溺爱往往使孩子娇蛮、任性,难以相处,变得自私、冷漠,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严重障碍,而缺乏友谊的滋润又会进一步加剧他们情感的封闭,小小年纪便陷入“孤独”中。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与体验中交到朋友,获得友情,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记得有一次语文活动课上,我让学生针对议题“有了电脑,还要花工夫练习写字吗”在班上开展辩论赛活动。我告诉学生,这次辩论赛完全由他们自己组织,我只在辩论结束后做简单的小结,其他一概不管。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兴致可高了,纷纷邀约合作伙伴。看着多数同学都找到了合作小组,一向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晓莹看看不对劲,也尝试着在找合作小组。就这样,在活动任务的驱使下,一向孤僻、自卑的个别学生也被吸引到活动中。他们首先以举手表决推选出主持人,然后通过抽签决定正反双方的中心发言人,接着再由正反两方分别推荐其他辩手。在整个推选表决过程中,平时不善言谈、怯弱的同学受多数人影响,也纷纷表明自身态度。辩论开始,只见正反两方锋芒毕露,针锋相对,观众席上的学生也踊跃举手,各抒己见。说到关键处,掌声不约而同地响了起来。可以看出,在如此活动氛围的影响之下,大家早已融入活动之中,在为自己所处的小集体争取荣誉了。
其实,人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就应充分挖掘个体人性中的积极成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让他们在活动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追求美好,创造幸福。小學生年龄虽小,也有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的需要,他们需要在参与中获得动力,在鼓励中获得力量,在活动与体验中获得成长。所以,无论开展什么活动,我们都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三、家校携手,形成合力
首先,要构建家校联系平台。从学生一年级入学就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等,利用这样的平台,家长与老师可以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随时交流。教师可以将每周学生在学校中的点滴进步和对学生的鼓励告知家长,家长也可以将学生在家里的进步和良好表现告诉教师。这样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问题。其次,按时召开家长会。家长会上,老师可以先将班级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告知家长,再将平时收集到的学生在校的各方面情况逐一呈现给家长,还可以就新学期的教学要求和希望与家长进行说明,同时还可以用一些班级中家长比较负责的事例展开交流,使平时关注孩子较少的家长受到教育,让家长感受老师和他们都有着“教育好孩子”的共同目标。学校教育只有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才能保证良好的育人成效。再次,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家长委员会,可以促进家校沟通、联动,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方向一致,紧密配合,互相支持。最后,积极开展家庭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学校邀请心理专家到学校开展家庭心理健康辅导讲座,不仅为老师提供学习机会,还可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转变家长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同时,也可以请孩子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做得好的家长和其他家长一同分享经验,促进沟通,为需要帮助的家庭指明方向。
总之,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掌握儿童在小学阶段的身心发展过程,针对每个儿童不同的身心特点做好细致而艰苦的教育工作,为其将来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奠定基础。
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一、结合教学,有机渗透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对什么问题都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因此,我们要抓实各科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发展智力,还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
比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篇课文时,我紧扣课题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第一,找一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谁说的,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第二,听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声,文中的巴迪有什么不同表现?第三,你如何理解文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通过合作学习,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懂得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有慈祥的母爱,有严厉的父爱,但无论是哪一种爱,我们都要正确对待。假若经常听到赞扬声,不要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否则容易迷失方向;假若听到的多是严厉的批评声,也不要灰心丧气,丧失信心,要自信,学会正确理解,正确对待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在学生已经领会文本思想的基础上,我还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拓展讨论,从而让学生知道有些父母一味地娇惯孩子,无端地宠爱孩子,其实质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害怕失败、缺少毅力,面对老师或是家长的教诲,他们只喜欢听赞扬的语言,容不下半句批评的话语。所以无论是哪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不断地渗透积极、健康的思想,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影响。
二、利用活动,积极诱导
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偏多,过分溺爱往往使孩子娇蛮、任性,难以相处,变得自私、冷漠,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严重障碍,而缺乏友谊的滋润又会进一步加剧他们情感的封闭,小小年纪便陷入“孤独”中。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与体验中交到朋友,获得友情,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记得有一次语文活动课上,我让学生针对议题“有了电脑,还要花工夫练习写字吗”在班上开展辩论赛活动。我告诉学生,这次辩论赛完全由他们自己组织,我只在辩论结束后做简单的小结,其他一概不管。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兴致可高了,纷纷邀约合作伙伴。看着多数同学都找到了合作小组,一向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晓莹看看不对劲,也尝试着在找合作小组。就这样,在活动任务的驱使下,一向孤僻、自卑的个别学生也被吸引到活动中。他们首先以举手表决推选出主持人,然后通过抽签决定正反双方的中心发言人,接着再由正反两方分别推荐其他辩手。在整个推选表决过程中,平时不善言谈、怯弱的同学受多数人影响,也纷纷表明自身态度。辩论开始,只见正反两方锋芒毕露,针锋相对,观众席上的学生也踊跃举手,各抒己见。说到关键处,掌声不约而同地响了起来。可以看出,在如此活动氛围的影响之下,大家早已融入活动之中,在为自己所处的小集体争取荣誉了。
其实,人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就应充分挖掘个体人性中的积极成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让他们在活动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追求美好,创造幸福。小學生年龄虽小,也有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的需要,他们需要在参与中获得动力,在鼓励中获得力量,在活动与体验中获得成长。所以,无论开展什么活动,我们都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三、家校携手,形成合力
首先,要构建家校联系平台。从学生一年级入学就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等,利用这样的平台,家长与老师可以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随时交流。教师可以将每周学生在学校中的点滴进步和对学生的鼓励告知家长,家长也可以将学生在家里的进步和良好表现告诉教师。这样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问题。其次,按时召开家长会。家长会上,老师可以先将班级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告知家长,再将平时收集到的学生在校的各方面情况逐一呈现给家长,还可以就新学期的教学要求和希望与家长进行说明,同时还可以用一些班级中家长比较负责的事例展开交流,使平时关注孩子较少的家长受到教育,让家长感受老师和他们都有着“教育好孩子”的共同目标。学校教育只有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才能保证良好的育人成效。再次,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家长委员会,可以促进家校沟通、联动,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方向一致,紧密配合,互相支持。最后,积极开展家庭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学校邀请心理专家到学校开展家庭心理健康辅导讲座,不仅为老师提供学习机会,还可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转变家长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同时,也可以请孩子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做得好的家长和其他家长一同分享经验,促进沟通,为需要帮助的家庭指明方向。
总之,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掌握儿童在小学阶段的身心发展过程,针对每个儿童不同的身心特点做好细致而艰苦的教育工作,为其将来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