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数学课堂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ght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意见》指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傳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让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数学课堂,是贯彻、落实《意见》的需要,是立德树人的需要,也是一个中国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
  一、物质文化的巧用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平台。不同的学校,往往有不同的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往往是多样的、多元的、多彩的。有时,巧用学校物质文化,能为教学增添光彩。
  教学案例一:“年、月、日”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1:
  师:请同学们看,认识这是什么地方吗?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见下图):
  学生一下子就乐了:这不就是我们的学校——官田学校吗?
  师:对,这就是我们的学校。我们学校创办于1922年,请大家算算看,到今年经过了多少年?
  学生计算后回答……
  教学片段2:
  师:我们学校还有三宝,大家知道吗?
  生好奇:是哪三宝呢?
  师:请看,到底在哪里呢?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见下图):
  生:对了,是在我们学校小剧场旁边的几棵树。
  另一生补充:是的,在学校小剧场和围墙之间。
  师:这可是我们学校的三宝。谁知道教师为什么说这三棵树是我们学校的三宝?
  生1:可能这三棵树是果树。
  生2:可能这三棵树的年龄比较长。
  另一生补充:树的年龄也叫树龄,应该是这三棵果树的树龄比较长。
  师:同学们真聪明!昨天,老师还去树底下照了这三张照片呢,请看,你明白什么意思吗?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见下图):
  不少学生在下面嘀咕:我还没细看这三棵树,等会儿下课后要去看一下……
  生3:我看到了这三棵果树的名称、树龄。
  生4:我知道这些牌子是咱们深圳市政府帮忙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些古树。
  师:谁来提出数学问题呢?
  生1:深圳市政府2014年10月给这些古树设立牌子,到今年2017年11月,共经过了几年几个月?
  生2:现在是2017年,这三棵树的树龄分别是多少?
  生3:这三棵树分别种于哪一年?
  生4:这三棵树的直径是多少?
  师:这几个问题提得很好,请大家选择前三个问题进行解决吧。同学们太棒了,第四个问题要到六年级才能解决,我们到时再来研究,好吗?
  ……
  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把学校本身的物质文化资源融入“年、月、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有趣。教师没有进行过多的学校物质文化教育,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对三棵果树相关信息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校传统物质文化已进入他们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二、历史文化的浸润
  洋洋洒洒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国数学发展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数学文化相关知识,并适机让其浸润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心灵的开导、思想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
  教学案例二:“9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1:
  学生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会初步读背“9的乘法口诀”,复习前面其他的乘法口诀,在这基础上进行下面的教学。
  师:请看以下这个图片(课件显示):
  师:看得懂吗?
  生:有点看不懂。
  师:你们看不懂,这很正常,有可能你们的爸爸、妈妈也看不懂。(学生笑)
  师:这是叶老师在陕西兵马俑博物馆看到的出土的文物——秦简,距今天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我一看到,就赶紧把它拍下来。这是两千两百多年前的文字,当然许多人看不懂。你知道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字吗?
  生摇头。
  师:这上面的字,如果变成现在的话,就是(课件显示):
  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六九五十四……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它们和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说相同的地方(略)。
  生1:不同的地方是,它们没有一九得九、一八得八、一七得七等。
  生2:还有不同的地方,有一句:二半而一。
  生3:就是两个一半是一个。
  师:你和古人一样聪明!
  师:看了这个两千多年前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4:真没想到,我们的祖先这么聪明!
  师:是啊,我们的祖先条件简陋,但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学会熟练地使用乘法口诀了,今天的我们学习条件这么好,不学好数学怎么行呢?大家一起加油吧!
  生:好!
  师:除了秦简,兵马俑博物馆中还有一种国宝:秦剑。现在看上去依然闪闪发光。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原来,秦剑表面涂上铬盐氧化层。铬盐氧化层具有良好的防腐抗锈性能,以往认为这工艺是近代才出现的,德国于1937年、美国于1950年才发明了铬盐氧化技术,并先后获得专利!   师:我们的祖先怎么样?
  生5:我们的祖先太厉害了!
  生6: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
  ……
  以上教学过程,秦简、秦剑,都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文化浸润的良好素材。一片小小的秦简中所包含着的数学文化,让学生震惊的同时,也让他们的心灵温暖而充满自信:“真没想到,我们的祖先这么聪明!”“我们的祖先太厉害了!”“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在先辈文化之光的照耀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勇往直前,我们没有理由不敢于创新。
  三、情境文化的呼应
  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童话、学生敬慕的古典名著,也可以用来丰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军事、哲理信息,有时也可以让学生略为感知。
  教学案例三:“认识分数”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1:
  课始,教师利用课件创设了一个童话情境:
  师:古时候,有一个农夫快要去世了,可心里总是很担心,他有一些财产想分给两个儿子,可怎么分呢,他还没想到办法,你们想帮帮他吗?
  生:想!
  师:他有四只羊。
  生:每人两只羊。
  师:他有二头牛。
  生:每人一头牛。
  师:他有一块地。
  生:每人分一半。
  师:一半是多少呢?怎么分才是这块地的一半呢?下面假设同学们桌上的这张纸就是老农的这块地,请大家帮农夫分分看,并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出来,能行吗?
  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为老农“分地”的过程中。
  师:谁来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展示出三种不同的分法:横着分、竖着分、斜着分,再涂上不同的颜色。
  师:这每一份表示什么呢?
  生1:表示这块地的一半。
  生2:表示这块地的二分之一。
  教师由此引出分数。
  ……
  教学片段2:
  课末,教师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娓娓向学生道出与分数相关的历史文献知识:“我国春秋时代(距今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左传》中,规定了诸侯的都城大小,就是用分数表达的:最大不可超过周文王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过九分之一。秦始皇时代(距今约两千两百多年)的历法规定:一年的天数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这说明:分数在我国很早就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了!我国的《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著作。最初分數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师:对于《左传》里的分数,你有什么想法?
  生1:《左传》中,规定了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过周文王国都的三分之一,就是担心诸侯的势力范围太大了会造反。
  生2:国家的皇帝可以从总体上限制下面的发展规模、把握自己的国家。
  ……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课始,教师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童话情境,将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的数学世界中去,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了“农夫”的问题,自然地领悟了什么是“”,自然地走进分数的新天地中;课末,教师将《左传》《九章算术》以及阿拉伯人的发现融为一体,娓娓向学生道出与分数相关的、我们历史所独有的文献知识情境,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这样的教学,以童话情境引之,以文化情境结之,课已完,余韵犹存。
其他文献
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比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差别。概括起来说,“比较”有两层意思:一是“比”,即要将两种事物或材料放在一起;二是“较”,它有“相竞”“比照”之意。通过比较,求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呢?  一、允许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在真实的习作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引导学生构思、选材时,有意无意地会提出一些要求,如:单元习作要求虽然是这样提出的,但你们不能这样写,因为考试经常考的内容不是这样的,你们写
期刊
支秀仙,1992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建水县官厅镇牛滚塘小学、玛朗小学、龙潭小学、官厅小学,临安镇陈官小学任教。从2011年9月开始,先后担任建水县临安镇田军小学、陈官小学校长。2014年9月至今,担任建水县第四小学校长。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支秀仙深深地爱着教育事业,爱着她的每一位学生。支秀仙注重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使业务水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自任四小校长以来,支秀仙认真履行职责,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可以由师生共同合作商讨,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搜集、讨论、研读、自主质疑、释疑解疑等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重视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多种讨论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补充,鼓励争论,增强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如笔者在教学《跳水》一课时,有学生质疑:面对孩子的危险处境,如果船长喊到“三”时孩子还不跳水,船长会不会
期刊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新课标的实施,“把课堂还给学生”已成为共识。元江县第四小学的“小老师体验式教學模式”关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和实践,鲜活地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  一、“小老师体验式教学模式”四步走  第一步:导入新课,检查预习。(2~3分钟)  1.教师导入新课。  2.值周小老师组织各组的小老师(一般每组4~6人)检查本次成员的预习完成情况,有问题的小组进行汇报,课后进行
期刊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纪昌学射》选自《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等纪昌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的道理
期刊
所谓语言置换,就是结合课文中字词、句子、段落情节或标点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揣摩,进而感悟其内涵,领会其意蕴,把握文本的精妙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言置换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字词置换法  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在表情达意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学生来说,有时也许并不能体会到词语在句子中所具有的表达效果。这时,让学生在置换中对关键字词进行对比,可以为学生的感
期刊
教材简析:  《棉花姑娘》是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叙述故事,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课文第2、3、4自然段叙述句式不断复现,都采用了祈使句“请你帮我捉害虫吧”,运用了“……只会……还是……”的句式,也是课文的一大特色。教学时,教师应该把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指导学生读出文中祈使句请求的
期刊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母语与人进行思想交流、表情达意的技能,切实把发展学生的言语技能落到实处。  一、关注言语学表达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言语发展的高峰期,言语技能的提高不仅表现在能准确地模仿语言的外在范式,更取决于他的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强化学生言语表达,关注言语内容的递进时,更应引导学生关注与之相匹配的可能的思维过程,从而习得言语表达方法,促进其言语技能的发展。如
期刊
教材分析:  《彩色的非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这篇课文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