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规模扩张、内涵建设进入到了内涵提升的常态化建设阶段。本文试图分析现阶段专业群建设的困境,探索加强专业群建设的路径,充分发挥专业群的效应,形成专业间的共享机制和联动机制,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困境;路径
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推动下,经过“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进入到了内涵提升的常态化建设阶段。如何合理定位专业群的建设内涵,更加科学地建设专业群,形成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是此阶段的重要内容。
一、专业群的概念及目的
(一)“专业群”的概念
从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建设500个左右的专业群。“专业群”开始受到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从近10年的专业群研究论文来看,专业群的概念表述大致有两类观点:一类是拥有共同的基础,即工程对象相同、技术基础相同或学科基础相同,强调专业的相近性,即“专业相近论”;另一类从专业群的目的与意义出发,根据人才培养和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需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跨二级类的专业,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依赖、促进,形成合力”,即“专业合力论”。根据现有建设的专业群来看,大多数是按照第一类观点构建,具有更强的现实基础,第二类观点具有更宽阔的思路与视野。
(二)专业群建设的目的
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专业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在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训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降低成本,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专业教学团队,增强专业实力;有利于积淀专业文化,形成学校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校知名度。
二、专业群建设的困境
(一)机制难建立,群效应难显现
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上已形成初步的专业群布局,但群内部各专业的组合状态较为松散,专业间的共享机制与联动机制尚未形成。近年来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投入资源相对较多,而普通专业所获资源不足。
(二)实证研究少,缺乏科学指导
现有的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机制基本上是针对专业,缺少对专业群建设的监督、评价和指导。如何选择专业、组建更加合理的专业群,搭建专业群师资团队,群内专业形成共享、联动,一直都是研究的课题。但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如专业群概念、内涵、建设意义、组建原则、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群管理等,对专业群共性的实证研究较少。
(三)管理制度未健全,壁垒难突破
专业群建设管理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如专业群师资与管理要求、专业群建设经费管理、同个专业是否能属于不同的专业群、专业群的组织与管理等。一些学校试图优化和共享专业群资源,但因受体制内各种因素的制约,专业间的壁垒和阻隔仍然存在。
三、专业群建设路径
(一)专业群的构建原则及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所面向的产业及结构、针对的技术或服务领域以及原有专业建设的基础,决定了其专业群的数量、专业的组合及其核心专业。这个结构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形成专业集群的基础。应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原则构建。建设时既要考虑群内专业的行业背景、服务领域、课程内容和教学条件,保证开展的教学具有普适性,又要考虑各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和培养目标,使专业群在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时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还要促进专业间的交叉和融合。
(二)专业群建设内容、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1)“专业群本身就是一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构建专业群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和难点。”依托专业群综合平台的建设,从单门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仿真实战到跨专业综合实训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实现从单项技能培养、专业综合技能培养到跨专业技能培养的递进式提升,从而培养学生面向中小型企业的多岗位胜任能力,提升竞争力。
(2)按照专业群“共性+个性”要求,构建“群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形成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上层可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较宽的职业领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外部的社会需求选择学习课程,逐步形成与自己相适应的专门化方向。
(3)及时将行业标准、职业标准转换为教学标准,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将技术资源转换为课程内容,对接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统筹规划建设群内各专业共享的优质核心课程和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开放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2.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
(1)依托技术服务平台,与利益相关方共建资源库。整合教师资源,“专、兼、聘”结合组建跨界组成专业群教学团队。创新教师队伍成长和激励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实现教师成长。
(2)专业群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单位,其成员应由专业群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构成。专业群负责人应根据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开展专业群建设;专业负责人要为群的发展整合内外资源。管理方式应由传统的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基层组织方式转向以课程团队的形式,建立师资团队、课程团队制度,调动教师参与专业群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积极推进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实现学校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对接、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对接。
(2) 实训基地建设应以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建立校内外的共享机制,可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通过科学的管理,逐步形成系列的实训项目、配套实训教材、一流的指导教师,完善的管理规范。
4.专业群建设机制和管理方式
(1)建立和创新专业群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咨询和社会培训。根据学校专业群建设规划,围绕组建的专业群对校内二级学院进行调整优化,在各学院增设研究所、实训部,不断反哺教学,统筹建设专业群平台共享课程及实践共享课程。
(2)“发挥专业群整體优势的关键在于‘资源’和‘机制’”,要实现人、财、物的统筹,校内外资源的整合,突出“群”的特征,发挥“1+1>2”的优势,应将专业群作为基层组织,具有教学、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集成功能,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利。同时要打破现有层级管理框架,构建矩阵式管理等弹性较大的组织形式,对接企业管理,增强灵活性,体现发展差异化特征。
(3)形成导向清晰的评价机制和保障体系。关注点应从单个专业建设转向专业群。建立以专业群就业质量为评价重点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专业就业质量数据为基础,学校可对专业群的主要指标进行连续跟踪和分析比较,从而找出区域产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并对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定量和定性的研判,为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柔性设置专业方向提供重要依据;以调控群内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为重点,推动群内专业的资源集聚和结构优化,促进专业群自我发展、约束和调整机制的建立。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诊改机制,才能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罗勇武,刘毓.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现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1)
[2]顾京.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7):16-17
[3]曾宪文,张舒.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关于质的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0(13)
[4]周桂瑾.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7)29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困境;路径
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推动下,经过“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进入到了内涵提升的常态化建设阶段。如何合理定位专业群的建设内涵,更加科学地建设专业群,形成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是此阶段的重要内容。
一、专业群的概念及目的
(一)“专业群”的概念
从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建设500个左右的专业群。“专业群”开始受到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从近10年的专业群研究论文来看,专业群的概念表述大致有两类观点:一类是拥有共同的基础,即工程对象相同、技术基础相同或学科基础相同,强调专业的相近性,即“专业相近论”;另一类从专业群的目的与意义出发,根据人才培养和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需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跨二级类的专业,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依赖、促进,形成合力”,即“专业合力论”。根据现有建设的专业群来看,大多数是按照第一类观点构建,具有更强的现实基础,第二类观点具有更宽阔的思路与视野。
(二)专业群建设的目的
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专业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在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训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降低成本,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专业教学团队,增强专业实力;有利于积淀专业文化,形成学校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校知名度。
二、专业群建设的困境
(一)机制难建立,群效应难显现
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上已形成初步的专业群布局,但群内部各专业的组合状态较为松散,专业间的共享机制与联动机制尚未形成。近年来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投入资源相对较多,而普通专业所获资源不足。
(二)实证研究少,缺乏科学指导
现有的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机制基本上是针对专业,缺少对专业群建设的监督、评价和指导。如何选择专业、组建更加合理的专业群,搭建专业群师资团队,群内专业形成共享、联动,一直都是研究的课题。但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如专业群概念、内涵、建设意义、组建原则、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群管理等,对专业群共性的实证研究较少。
(三)管理制度未健全,壁垒难突破
专业群建设管理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如专业群师资与管理要求、专业群建设经费管理、同个专业是否能属于不同的专业群、专业群的组织与管理等。一些学校试图优化和共享专业群资源,但因受体制内各种因素的制约,专业间的壁垒和阻隔仍然存在。
三、专业群建设路径
(一)专业群的构建原则及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所面向的产业及结构、针对的技术或服务领域以及原有专业建设的基础,决定了其专业群的数量、专业的组合及其核心专业。这个结构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形成专业集群的基础。应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原则构建。建设时既要考虑群内专业的行业背景、服务领域、课程内容和教学条件,保证开展的教学具有普适性,又要考虑各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和培养目标,使专业群在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时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还要促进专业间的交叉和融合。
(二)专业群建设内容、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1)“专业群本身就是一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构建专业群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和难点。”依托专业群综合平台的建设,从单门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仿真实战到跨专业综合实训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实现从单项技能培养、专业综合技能培养到跨专业技能培养的递进式提升,从而培养学生面向中小型企业的多岗位胜任能力,提升竞争力。
(2)按照专业群“共性+个性”要求,构建“群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形成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上层可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较宽的职业领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外部的社会需求选择学习课程,逐步形成与自己相适应的专门化方向。
(3)及时将行业标准、职业标准转换为教学标准,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将技术资源转换为课程内容,对接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统筹规划建设群内各专业共享的优质核心课程和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开放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2.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
(1)依托技术服务平台,与利益相关方共建资源库。整合教师资源,“专、兼、聘”结合组建跨界组成专业群教学团队。创新教师队伍成长和激励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实现教师成长。
(2)专业群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单位,其成员应由专业群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构成。专业群负责人应根据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开展专业群建设;专业负责人要为群的发展整合内外资源。管理方式应由传统的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基层组织方式转向以课程团队的形式,建立师资团队、课程团队制度,调动教师参与专业群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积极推进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实现学校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对接、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对接。
(2) 实训基地建设应以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建立校内外的共享机制,可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通过科学的管理,逐步形成系列的实训项目、配套实训教材、一流的指导教师,完善的管理规范。
4.专业群建设机制和管理方式
(1)建立和创新专业群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咨询和社会培训。根据学校专业群建设规划,围绕组建的专业群对校内二级学院进行调整优化,在各学院增设研究所、实训部,不断反哺教学,统筹建设专业群平台共享课程及实践共享课程。
(2)“发挥专业群整體优势的关键在于‘资源’和‘机制’”,要实现人、财、物的统筹,校内外资源的整合,突出“群”的特征,发挥“1+1>2”的优势,应将专业群作为基层组织,具有教学、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集成功能,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利。同时要打破现有层级管理框架,构建矩阵式管理等弹性较大的组织形式,对接企业管理,增强灵活性,体现发展差异化特征。
(3)形成导向清晰的评价机制和保障体系。关注点应从单个专业建设转向专业群。建立以专业群就业质量为评价重点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专业就业质量数据为基础,学校可对专业群的主要指标进行连续跟踪和分析比较,从而找出区域产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并对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定量和定性的研判,为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柔性设置专业方向提供重要依据;以调控群内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为重点,推动群内专业的资源集聚和结构优化,促进专业群自我发展、约束和调整机制的建立。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诊改机制,才能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罗勇武,刘毓.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现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1)
[2]顾京.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7):16-17
[3]曾宪文,张舒.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关于质的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0(13)
[4]周桂瑾.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