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两对半”阴阳性之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y9538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肝“两对半”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包括5项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
  HBsAg
  
  HBsAg,出现于患者血清ALT升高前2~8周,至恢复期HBsAg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HBs出现。但有部分患者HBsAg可持续存在,此时即使HBV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复制HBsAg。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称为HBsAg携带者,小部分人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绝大多数HBV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HBsAg,含量在5ng~600μg/ml之间,高者可达2000μg/ml以上。但有少部分HBV感染者血清HBsAg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HBV的S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肝炎很少或不合成HBsAg,从而使外周血中无HBsAg。HBV的自然感染或注射HBsAg疫苗产生的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预防此类变异病毒的感染。血清HBsAg仅为HBV感染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
  
  抗HBs
  
  急性乙肝病人恢复期后,随着HBsAg的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HBs,对HBV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10mlu/m1抗HBs為具有免疫力的临界水平,低于此值说明免疫失败。接受乙肝疫苗接种者,血中一旦出现除抗HBs以外的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HBV感染。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HBs和HBsAg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可能为抗HBs产生的早期,或属于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由HBV的S基因变异所致。
  
  HBeAg
  
  HBeAg为HBcAg的可溶性成分,两者约有75%共同的氨基酸序列,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一般HBeAg阳性者,HBsAg亦为阳性。HBeAg阳性是HBV在肝细胞内复制增殖、其血清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指标,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有时临床实验室可见到HBsAg(-)、抗HBs(+)、HBeAg(+)的模式,则很有可能在病毒编码HBsAg的基因区发生了突变。
  
  抗HBe
  
  当血清HBeAg转阴后,可出现抗HBe,两者同时阳性较少见。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这一点与抗HBs不同。
  
  总抗HBc和抗HBcIgM
  
  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随后才发生抗HBc,总抗HBc包括抗HBcIgM、IgG等。抗HBcIgM在肝炎急性期呈高滴度,是判断急性乙肝的重要指标,随着急性乙肝的恢复,抗HBcIgM滴度降低乃至消失,如持续高滴度,常表明有慢性化倾向。在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中,抗HBcIgM检出率及滴度亦较高,说明HBV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Bc在血中呈低滴度且与抗HBs同时存在,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乙肝“两对半”检测的误区
  
  因为绝大部分HBV感染者只是携带者,但其同样会有免疫应答的产生,而得到不同的“两对半”结果模式。因此,从根本上讲,“两对半”结果的阳性,反映的只是感染了HBV,与临床病情轻重无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围术期心理干预减轻男性患者全麻苏醒期导尿管源性躁动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行全麻腹腔镜下胃癌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同时我国又是高发区,年死亡率25/10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1]。在治疗上多采用姑息性切除方法,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医疗经验的积累,根治性切除术的地位又日益上升[2]。为此具体总结探讨了早期胃癌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治疗方法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对"以德治国"的产生背景作了理论思考,分析了传统"德治"思想对于今天道德教育的启示,指出变革目前缺乏道德和理想的社会现实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求,并简要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开
目的分析宁夏地区视力残疾的主要原因。方法对宁夏地区视力残疾人群资料进行分析,依残疾程度、城乡区别及年龄段不同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探讨其主要致残原因。结果视力残疾的主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心肺复苏(CPR)后大鼠不同时相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NS组),乌司他丁U1(5万U/kg)组,乌司他丁U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