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Mclaughlin法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58例采用Mclaughlin法治疗肩袖撕裂病人,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研究肩袖撕裂的诊断及手术方法。结果:58例经Mclaughlin法治疗的病人疼痛消失率77.6%,肌力恢复正常率63.8%,生活能自理率82.8%,手术优良率72.4%。结论:肩袖撕裂应尽快明确诊断,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尽早采用手术治疗。Mclaughlin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关键词 肩袖撕裂 Mclaughlin法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用Mclaughlin法治疗肩袖撕裂典型病例58例,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21~76岁,平均47岁。病史2天~25年,由发病至手术平均2年。其中单纯横形撕裂8例(13.8%),单纯纵形撕裂13例(29.3%),三角形撕裂伴回缩29例(50%),巨大撕裂4例(6.9%)。
手术操作方法[2]:①麻醉与体位:全身麻醉,侧卧位,患侧朝上并轻度倾向前方,使患肢在术中能自由活动;②术前标出肩峰、喙突与肩锁关节:从肩锁关节喙突前外侧1横指处7~10cm切开皮肤;③三角肌的处理:在切口的外侧方,钝性分离至三角肌,注意勿损伤腋神经。④肩峰下成形术:按照Neer的方法,将前肩峰切除2~3cm,骨刀与肩峰呈45°角,厚约0.9cm。切除时为防止损伤肩袖,可将骨膜剥离子插入肩峰下支撑保护,切除的骨断端用骨蜡抹平。⑤肩峰下滑液囊的处理:前肩峰成形后,充分显露肩峰下间隙,在三角肌与滑液囊之间剥离,2针悬吊,肥厚的滑液囊后切开,需保持滑液囊的完整性,预防切除后引起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生。⑥肩袖断端的处理:确认肩袖断裂的部位、大小及变性的程度后,术者用手指再次剥离滑液囊与肩袖的粘连处。⑦腱断端骨槽内固定:用1.8mm克氏针从大结节向骨槽内钻2~4孔,用18号注射针头预置骨孔内,7号可吸收线大弯针在预置针头诱导下将腱断端褥式缝合包埋在骨槽内。然后用可吸收线缝合之。⑧三角肌的固定:用克氏针在肩峰楔形切除处钻2~4个骨孔,用7号可吸收线大弯针将三角肌褥式缝合在肩峰上。
术后疗法:①术后当日:肩关节外展90°,中立位,肘关节屈曲40°固定于外展支架上;②第2天:三角肌、外旋肌等長收缩训练,外展支架固定可下床活动:③第7天:外展支架上被动开始上举训练;④第2~3周:保持肩外展位,洗温水浴、做体操;⑤第3~4周:去除外展支架;⑥第5周:协助自主活动;⑦第6周:开始自主活动;⑧第8周:开始对抗运动;⑨第4~6月:恢复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
结 果
随访3~20年,平均6年。术后疼痛消失45例(77.6%),过劳后疼痛或偶然疼痛11例(19.0%),术后持续疼痛2例(3.4%)。术后肌力恢复正常37例(63.8%),患肢稍感力弱16例(27.6%),上举困难3例(5.2%)。生活能自理者48例(82.8%),日常生活稍感不便7例(12.0%),日常生活受到一定限制3例(5.2%)。在随访过程中,根据肌肉萎缩程度、局部触痛、肩关节活动范围、是否有撞击痛和肌肉强度等评分。肩疼痛和关节功能各分为10级,肩部前屈后伸和外展各分5级:获34~35分为优秀,29~33分为良好,20分以下为差[1]。58例中,优42例(72.4%),良14例(24.1%),差2例(3.5%)。58例均未发生并发症。
讨 论
肌腱移位术最常用的是背阔肌,其次为斜方肌、三角肌等。应根据术者的经验选择术式。McLaughlin法为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应首先考虑选择,能否考虑采用该方法修复断裂的肩袖,不但要根据术前超声波、MRI、关节造影和关节镜检查的结果以及断裂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要在术中直接观察判断肩袖的断裂大小、程度而随时决定和改变术式。
参考文献
1 黄公怡.肩峰下撞击征.中华骨科杂志,1995,15:795-798.
关键词 肩袖撕裂 Mclaughlin法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用Mclaughlin法治疗肩袖撕裂典型病例58例,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21~76岁,平均47岁。病史2天~25年,由发病至手术平均2年。其中单纯横形撕裂8例(13.8%),单纯纵形撕裂13例(29.3%),三角形撕裂伴回缩29例(50%),巨大撕裂4例(6.9%)。
手术操作方法[2]:①麻醉与体位:全身麻醉,侧卧位,患侧朝上并轻度倾向前方,使患肢在术中能自由活动;②术前标出肩峰、喙突与肩锁关节:从肩锁关节喙突前外侧1横指处7~10cm切开皮肤;③三角肌的处理:在切口的外侧方,钝性分离至三角肌,注意勿损伤腋神经。④肩峰下成形术:按照Neer的方法,将前肩峰切除2~3cm,骨刀与肩峰呈45°角,厚约0.9cm。切除时为防止损伤肩袖,可将骨膜剥离子插入肩峰下支撑保护,切除的骨断端用骨蜡抹平。⑤肩峰下滑液囊的处理:前肩峰成形后,充分显露肩峰下间隙,在三角肌与滑液囊之间剥离,2针悬吊,肥厚的滑液囊后切开,需保持滑液囊的完整性,预防切除后引起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生。⑥肩袖断端的处理:确认肩袖断裂的部位、大小及变性的程度后,术者用手指再次剥离滑液囊与肩袖的粘连处。⑦腱断端骨槽内固定:用1.8mm克氏针从大结节向骨槽内钻2~4孔,用18号注射针头预置骨孔内,7号可吸收线大弯针在预置针头诱导下将腱断端褥式缝合包埋在骨槽内。然后用可吸收线缝合之。⑧三角肌的固定:用克氏针在肩峰楔形切除处钻2~4个骨孔,用7号可吸收线大弯针将三角肌褥式缝合在肩峰上。
术后疗法:①术后当日:肩关节外展90°,中立位,肘关节屈曲40°固定于外展支架上;②第2天:三角肌、外旋肌等長收缩训练,外展支架固定可下床活动:③第7天:外展支架上被动开始上举训练;④第2~3周:保持肩外展位,洗温水浴、做体操;⑤第3~4周:去除外展支架;⑥第5周:协助自主活动;⑦第6周:开始自主活动;⑧第8周:开始对抗运动;⑨第4~6月:恢复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
结 果
随访3~20年,平均6年。术后疼痛消失45例(77.6%),过劳后疼痛或偶然疼痛11例(19.0%),术后持续疼痛2例(3.4%)。术后肌力恢复正常37例(63.8%),患肢稍感力弱16例(27.6%),上举困难3例(5.2%)。生活能自理者48例(82.8%),日常生活稍感不便7例(12.0%),日常生活受到一定限制3例(5.2%)。在随访过程中,根据肌肉萎缩程度、局部触痛、肩关节活动范围、是否有撞击痛和肌肉强度等评分。肩疼痛和关节功能各分为10级,肩部前屈后伸和外展各分5级:获34~35分为优秀,29~33分为良好,20分以下为差[1]。58例中,优42例(72.4%),良14例(24.1%),差2例(3.5%)。58例均未发生并发症。
讨 论
肌腱移位术最常用的是背阔肌,其次为斜方肌、三角肌等。应根据术者的经验选择术式。McLaughlin法为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应首先考虑选择,能否考虑采用该方法修复断裂的肩袖,不但要根据术前超声波、MRI、关节造影和关节镜检查的结果以及断裂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要在术中直接观察判断肩袖的断裂大小、程度而随时决定和改变术式。
参考文献
1 黄公怡.肩峰下撞击征.中华骨科杂志,1995,15:795-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