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围:山雨已来风满楼
用栉风沐雨、一路坎坷来形容穿行于国际市场里的中国企业似乎一点也不为过。继前两年中国纺织与鞋类制品遭遇到欧盟与美国的无情封堵与打压之后,进入2007年以后的中国产品所面对的出口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
——3月2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最终裁决,认定中国活性炭产品对美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并决定对其实施反倾销制裁。第二天,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铜版纸产品适用反补贴法,打开了美国法律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反补贴的先河。无独有偶,4月2日,布什政府在递交给国会的2007年度贸易报告中,将中国明确地打入贸易“黑名单”之中,并扬言美国可能会就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
——曾经对中国纺织品大打出手并且尝到甜头的欧盟部分成员国今天仍想着继续挥舞起制裁的大棒。4月2日,法国纺织工业联盟协会提出新的要求,称要延长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配额期限至2008年底,以便向中美之间签署的此类协议看齐。而就在法国人的蛮横声音落地之际,罗马华人聚集区的华人商铺、仓库等遭到意大利反黑调查局、罗马省税务局、海关等百余名警察无端地地琰式搜查,被扣押的华商货品价值高达近3000万欧元。
——不止一次吃尽俄罗斯“灰色清关”之苦的华商可能这次要被永远地赶出俄罗斯市场。4月1日,俄罗斯限制外国人经营零售业的法律正式生效。据中国官方的数字显示,获得中俄两国正式批准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居留的华人超过二十万,大部分是劳工和零售商贩。这些人的命运都将随着俄政府的一纸“禁令”而发生逆转。
前后只有三天的时间,中国产品和商人在全球各地遭遇到雨点般的挑衅与攻击,也许这只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美国宣布要对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并将中国告上WTO之后,日本、墨西哥旋即明确表态加入美国对华“反补贴”的行动中;无独有偶,有欧盟官员透露,欧盟方面也在考虑重新修订对中国等国家的贸易政策,并可能改变在补贴问题上对中国等“非市场经济体”较为宽松的立场。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另一组数据是,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6年底,已有47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800余宗涉及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别调查,而世贸组织在其报告中则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反倾销的相关案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惟独中国受到饷反倾销却在不断上升。国际社会针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行为已经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团伙化和集中化倾向。
扩围:兀地拔起的“隔离墙”
历史往往会留下许多的遗憾。为了顾全大局,在最终签署“入世”谈定书时中国接受了一些妥协性的条款,其中之一就是欧美只在15年的过渡期后才正式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时至今日,不仅美国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予以公开否认,狡猾的欧盟也对此缄默再三。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被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来诠释的,而是被当成一种贸易救济手段在使用。
知识产权成为了欧美等国与中国过招中最富杀伤力的武器。一个十分客观的事实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本身就存在着不对称问题,而庞大的专利与技术容量就构成了前者对后者的无形约束和随意性要挟。据此专家提醒,知识产权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与欧美之间激烈冲突与摩擦的最敏感地带。而资料显示,在中国目前出口贸易总额中,高新技术出口已经占到了出口的33%。从3C、6C联盟向中国DVD制造商的漫天要价,到英特尔、菲力浦、S1gmaTel向中国HP3企业张开专利费的血盆大口,跨国公司不断地向中国企业“扎堆”寻衅,都让人感到了知识产权大幕下国际经贸变味的气氛。
绿色壁垒是横卧在“中国制造”面前的一道高坎。以欧盟《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为例,该指令规定,生产企业必须负担回收处理报废家电及电子电气设备的费用,每台洗衣机80元、每台微波炉43元、每台冰箱148元、每台大型电子设备44元。而这些中国制造的厂商其出口商品利润原本就比较低,如此执行该规定的话,生产厂商必定会出现赤字。
商业行为被政治妖魔化时下似乎越来越清晰地被演化为一种趋势。与过去“中国制造”被看成是中国掠夺国外资本、分流世界财富的布道所不同,如今更多的矛头则指向了“中国制造”影响了他国国家安全和当地百姓就业问题。其结果,“中国威胁论”的政治乌云始终在中国企业的海外上空弥散盘旋。
“屋里屋外,那不宽不窄的门缝是横亘在你我之间的海洋”,诗人狄更斯曾经这样写道。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屏蔽“门缝”和跨越障碍已经不能只凭当初的一腔热血,更多的是需要睿智和竞技。
突围:寻找海外“空降地”
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作为每年1000多亿美元的美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作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的欧盟是不能因为双方频繁的摩擦而轻言退出抑或放松之举,相反更应该纵横深入。
然而,“中国制造”再也不能延续那种“两头(技术、市场)在外,中间(生产)在内”和低端作业——低端出口的传统贸易模式,而应该重新谋划和主动调整自己的市场进攻策略。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必须强化自身的技术研发,以技术力量带动产品升级,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以全面改写“中国制造=低质低价=倾销”的贸易形象。
全面地分析,决定中国企业贸易命运的“生死牌”并非只有一种打法。必须承认,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欧美国家的区域贸易保护之风还会甚嚣尘上,而且风险正逐步向中国集中。这种危机状态决定了“中国制造”应当快速进行出口贸易多元化的洗牌
“誓将去汝,适彼乐土。”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东盟10国可以作为中国企业投资贸易的理想“沃土”。围绕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协议大幅度削减关税,降低了国内企业的进出口成本,也刺激了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仅如此,中国一东盟还计划在2010年把绝大多数正常商品的关税降为零。同时,由于东盟各国相对薄弱的基础工业,我国的纺织品、服装、鞋、食品、机械电子设备、车辆和化工产品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出口机会也会随之放量增长。
与东盟相比,非洲大陆可能略显贫瘠,但非洲所释放出的市场潜力却十分地庞大。据非洲投资网提供的数据,非洲国家每年要花1700亿美元用于进口,约83%的GDP(4600亿美元)都用于消费;几乎所有非洲国家对轻工、纺织、服装、五金、钟表、床上用品、家电、电子等产品的需求量都很大,而且普遍依赖进口。由 于中国同非洲历史上的友好关系,非洲人更愿意同中国人做生意。而为了协助中国企业走向非洲,中国与非洲26个国家签订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八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这些举措都将为中国企业走向非洲提供良好的机遇。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出口产品其附加值都比较低,科技含量相对不足,因此在非洲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同非洲隔洋相望的拉美国家同样和中国企业产生了不解之缘。有调查报告显示,随着中国同拉美国家政治、经贸关系的不断加强,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进入拉美市场。专家分析认为,拉美地区有5亿多人口,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万亿美元,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比如家电,尽管拉美家庭家用电器的普及要比我国起步早,但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品种、式样上都已明显落后于中国,而家电产品更新换代将会随着拉美经济趋于稳定和好转而出现新的热潮。
解围:得内需者得天下
宏观政策上延续多年的“出口导向”战略曾引导着中国企业在出口大道上不知疲倦的狂奔,以致快要撞破他国贸易的“天花板”还浑然不觉。而面对着对外贸易日益冲高的骄人成绩单,整个社会似乎也陷入到了对出口创富的顶礼膜拜之中。
“中国制造”真的是国际市场上财富盛宴的大赢家吗?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
让我们通过实例看看中国企业在微笑曲线中的地位。美国市场上流行的芭比娃娃是中国苏州企业贴牌生产的。这个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是10美元,但在中国的离岸价格却只有两美元。这两美元还不是最终利润,其中1美元是管理费和运输费;剩下的1美元中,0.65美元用于支付来料费用,最后剩下的0.35美元,才是中国企业所得。
梦总有醒来的时候。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的真正的优势在于它巨大的、潜在的国内市场。因此,中国企业在练好自身“内功”的同时,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国内市场的开发。
经济结构升级从而推动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已成为中国城市的亮点。资料表明,在城市,未来对数字家电、通讯产品、汽车等高档商品需求将出现年均约10%左右的滚动增长;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由2000年的30.4名提高到45%,城市人口将由2000年的4.46亿增加到6.28亿,10年内将有1.5亿至2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从而构成了对日用消费品和耐用商品的强大需求拉力。
随着国家区域战略重心逐步转移,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不仅将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而且将培植出强大的消费引擎。目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8 0%以上,人口占全国的近70%,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国的4 2%。2006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1976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东部地区的51.2%。有专家作过计算,如果人均消费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那么中、西部与东北地区将增加消费需求5314亿元;如果达到东部地区水平,将增加消费需求13430亿元。对于如此庞大的消费潜力,谁能够将其率先拢入怀抱,谁就能够控制未来中国市场的“制高点”。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供给可以是无限的,但需求却是有限的。在目前国际市场收缩接口、国内市场尤其是内陆市场的最终形成又存在周期的情况下,市场的刚性约束已经说明“中国制造”那种放量生产的高峰期接近尾声并逐步转向平稳发展期。基于此,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大声呼吁服务业应当成为中国建设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他指出,服务业和加工业的融合,并以服务业为中心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是先行工业化国家后期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的确,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产业链拉长,各个生产环节独立出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完成整个产业链,根据资源的配置,服务于各个生产环节的服务业,将为各国提供市场空间,这也就形成了外包等各种形式的服务贸易。有一点我们需要强调,在最近几年中国贸易出口全线飘红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却长期存在着逆差的情况,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9%的现有能力远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无论是企图在国际市场呼风唤雨,还是希望在国内市场纵横捭阖,实现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层级恐怕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一门必修课程。
用栉风沐雨、一路坎坷来形容穿行于国际市场里的中国企业似乎一点也不为过。继前两年中国纺织与鞋类制品遭遇到欧盟与美国的无情封堵与打压之后,进入2007年以后的中国产品所面对的出口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
——3月2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最终裁决,认定中国活性炭产品对美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并决定对其实施反倾销制裁。第二天,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铜版纸产品适用反补贴法,打开了美国法律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反补贴的先河。无独有偶,4月2日,布什政府在递交给国会的2007年度贸易报告中,将中国明确地打入贸易“黑名单”之中,并扬言美国可能会就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
——曾经对中国纺织品大打出手并且尝到甜头的欧盟部分成员国今天仍想着继续挥舞起制裁的大棒。4月2日,法国纺织工业联盟协会提出新的要求,称要延长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配额期限至2008年底,以便向中美之间签署的此类协议看齐。而就在法国人的蛮横声音落地之际,罗马华人聚集区的华人商铺、仓库等遭到意大利反黑调查局、罗马省税务局、海关等百余名警察无端地地琰式搜查,被扣押的华商货品价值高达近3000万欧元。
——不止一次吃尽俄罗斯“灰色清关”之苦的华商可能这次要被永远地赶出俄罗斯市场。4月1日,俄罗斯限制外国人经营零售业的法律正式生效。据中国官方的数字显示,获得中俄两国正式批准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居留的华人超过二十万,大部分是劳工和零售商贩。这些人的命运都将随着俄政府的一纸“禁令”而发生逆转。
前后只有三天的时间,中国产品和商人在全球各地遭遇到雨点般的挑衅与攻击,也许这只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美国宣布要对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并将中国告上WTO之后,日本、墨西哥旋即明确表态加入美国对华“反补贴”的行动中;无独有偶,有欧盟官员透露,欧盟方面也在考虑重新修订对中国等国家的贸易政策,并可能改变在补贴问题上对中国等“非市场经济体”较为宽松的立场。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另一组数据是,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6年底,已有47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800余宗涉及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别调查,而世贸组织在其报告中则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反倾销的相关案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惟独中国受到饷反倾销却在不断上升。国际社会针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行为已经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团伙化和集中化倾向。
扩围:兀地拔起的“隔离墙”
历史往往会留下许多的遗憾。为了顾全大局,在最终签署“入世”谈定书时中国接受了一些妥协性的条款,其中之一就是欧美只在15年的过渡期后才正式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时至今日,不仅美国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予以公开否认,狡猾的欧盟也对此缄默再三。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被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来诠释的,而是被当成一种贸易救济手段在使用。
知识产权成为了欧美等国与中国过招中最富杀伤力的武器。一个十分客观的事实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本身就存在着不对称问题,而庞大的专利与技术容量就构成了前者对后者的无形约束和随意性要挟。据此专家提醒,知识产权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与欧美之间激烈冲突与摩擦的最敏感地带。而资料显示,在中国目前出口贸易总额中,高新技术出口已经占到了出口的33%。从3C、6C联盟向中国DVD制造商的漫天要价,到英特尔、菲力浦、S1gmaTel向中国HP3企业张开专利费的血盆大口,跨国公司不断地向中国企业“扎堆”寻衅,都让人感到了知识产权大幕下国际经贸变味的气氛。
绿色壁垒是横卧在“中国制造”面前的一道高坎。以欧盟《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为例,该指令规定,生产企业必须负担回收处理报废家电及电子电气设备的费用,每台洗衣机80元、每台微波炉43元、每台冰箱148元、每台大型电子设备44元。而这些中国制造的厂商其出口商品利润原本就比较低,如此执行该规定的话,生产厂商必定会出现赤字。
商业行为被政治妖魔化时下似乎越来越清晰地被演化为一种趋势。与过去“中国制造”被看成是中国掠夺国外资本、分流世界财富的布道所不同,如今更多的矛头则指向了“中国制造”影响了他国国家安全和当地百姓就业问题。其结果,“中国威胁论”的政治乌云始终在中国企业的海外上空弥散盘旋。
“屋里屋外,那不宽不窄的门缝是横亘在你我之间的海洋”,诗人狄更斯曾经这样写道。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屏蔽“门缝”和跨越障碍已经不能只凭当初的一腔热血,更多的是需要睿智和竞技。
突围:寻找海外“空降地”
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作为每年1000多亿美元的美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作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的欧盟是不能因为双方频繁的摩擦而轻言退出抑或放松之举,相反更应该纵横深入。
然而,“中国制造”再也不能延续那种“两头(技术、市场)在外,中间(生产)在内”和低端作业——低端出口的传统贸易模式,而应该重新谋划和主动调整自己的市场进攻策略。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必须强化自身的技术研发,以技术力量带动产品升级,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以全面改写“中国制造=低质低价=倾销”的贸易形象。
全面地分析,决定中国企业贸易命运的“生死牌”并非只有一种打法。必须承认,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欧美国家的区域贸易保护之风还会甚嚣尘上,而且风险正逐步向中国集中。这种危机状态决定了“中国制造”应当快速进行出口贸易多元化的洗牌
“誓将去汝,适彼乐土。”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东盟10国可以作为中国企业投资贸易的理想“沃土”。围绕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协议大幅度削减关税,降低了国内企业的进出口成本,也刺激了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仅如此,中国一东盟还计划在2010年把绝大多数正常商品的关税降为零。同时,由于东盟各国相对薄弱的基础工业,我国的纺织品、服装、鞋、食品、机械电子设备、车辆和化工产品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出口机会也会随之放量增长。
与东盟相比,非洲大陆可能略显贫瘠,但非洲所释放出的市场潜力却十分地庞大。据非洲投资网提供的数据,非洲国家每年要花1700亿美元用于进口,约83%的GDP(4600亿美元)都用于消费;几乎所有非洲国家对轻工、纺织、服装、五金、钟表、床上用品、家电、电子等产品的需求量都很大,而且普遍依赖进口。由 于中国同非洲历史上的友好关系,非洲人更愿意同中国人做生意。而为了协助中国企业走向非洲,中国与非洲26个国家签订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八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这些举措都将为中国企业走向非洲提供良好的机遇。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出口产品其附加值都比较低,科技含量相对不足,因此在非洲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同非洲隔洋相望的拉美国家同样和中国企业产生了不解之缘。有调查报告显示,随着中国同拉美国家政治、经贸关系的不断加强,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进入拉美市场。专家分析认为,拉美地区有5亿多人口,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万亿美元,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比如家电,尽管拉美家庭家用电器的普及要比我国起步早,但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品种、式样上都已明显落后于中国,而家电产品更新换代将会随着拉美经济趋于稳定和好转而出现新的热潮。
解围:得内需者得天下
宏观政策上延续多年的“出口导向”战略曾引导着中国企业在出口大道上不知疲倦的狂奔,以致快要撞破他国贸易的“天花板”还浑然不觉。而面对着对外贸易日益冲高的骄人成绩单,整个社会似乎也陷入到了对出口创富的顶礼膜拜之中。
“中国制造”真的是国际市场上财富盛宴的大赢家吗?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
让我们通过实例看看中国企业在微笑曲线中的地位。美国市场上流行的芭比娃娃是中国苏州企业贴牌生产的。这个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是10美元,但在中国的离岸价格却只有两美元。这两美元还不是最终利润,其中1美元是管理费和运输费;剩下的1美元中,0.65美元用于支付来料费用,最后剩下的0.35美元,才是中国企业所得。
梦总有醒来的时候。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的真正的优势在于它巨大的、潜在的国内市场。因此,中国企业在练好自身“内功”的同时,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国内市场的开发。
经济结构升级从而推动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已成为中国城市的亮点。资料表明,在城市,未来对数字家电、通讯产品、汽车等高档商品需求将出现年均约10%左右的滚动增长;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由2000年的30.4名提高到45%,城市人口将由2000年的4.46亿增加到6.28亿,10年内将有1.5亿至2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从而构成了对日用消费品和耐用商品的强大需求拉力。
随着国家区域战略重心逐步转移,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不仅将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而且将培植出强大的消费引擎。目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8 0%以上,人口占全国的近70%,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国的4 2%。2006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1976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东部地区的51.2%。有专家作过计算,如果人均消费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那么中、西部与东北地区将增加消费需求5314亿元;如果达到东部地区水平,将增加消费需求13430亿元。对于如此庞大的消费潜力,谁能够将其率先拢入怀抱,谁就能够控制未来中国市场的“制高点”。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供给可以是无限的,但需求却是有限的。在目前国际市场收缩接口、国内市场尤其是内陆市场的最终形成又存在周期的情况下,市场的刚性约束已经说明“中国制造”那种放量生产的高峰期接近尾声并逐步转向平稳发展期。基于此,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大声呼吁服务业应当成为中国建设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他指出,服务业和加工业的融合,并以服务业为中心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是先行工业化国家后期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的确,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产业链拉长,各个生产环节独立出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完成整个产业链,根据资源的配置,服务于各个生产环节的服务业,将为各国提供市场空间,这也就形成了外包等各种形式的服务贸易。有一点我们需要强调,在最近几年中国贸易出口全线飘红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却长期存在着逆差的情况,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9%的现有能力远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无论是企图在国际市场呼风唤雨,还是希望在国内市场纵横捭阖,实现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层级恐怕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一门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