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企的一名员工到奔赴国外创业,从坦桑尼亚来到陌生的乌干达,从小小的箱包起家,到如今拥有集制造、房地产、餐饮和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这就是乌干达天唐集团董事长张志刚。
走过风雨,走过坎坷,如今的张志刚“守得云开见月明”。目前集团下辖天唐钢铁有限公司、康姆海绵(乌干达)有限公司、合盛投资有限公司、南京饭店、南京旅行社、北方机械有限公司、黄河投资建筑公司以及红苹果矿产资源有限公司等。然而,他还有着更大的梦想。过往的一切已经化为一种精神与动力,他再次踏上新的征途。
勇闯海外
张志刚祖籍河北唐山。作为革命后代的他,年轻的时候选择了去部队当兵。退伍以后,分配至当地物资总公司上班,但稳定而安逸的工作不是他想要的。部队的生活培养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他总想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包括自己的职业。于是,他毅然辞职,自己创业,创立了自己的工厂。
正值上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开始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国家开始重视对非经贸合作。伴随市场多元化战略、“大经贸”战略及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中非各种形式的互利合作广泛开展起来,推动了对非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人也开始大举奔赴非洲投资兴业。
此时的张志刚,从他的叔叔那里看到了一篇文章《风风火火闯非洲》。这篇文章触动了他不安分的心,加之有亲戚在坦桑尼亚工作,一个勇敢的想法在他的心底涌现:何不去非洲闯荡一下?
“不过,那时的我,从未走出国门,而我周围的人对于非洲的印象还停留在战乱、疾病、沙漠等上面。该不该去,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张志刚在接受《中国对外贸易》记者专访时说。
经过仔细思量,张志刚坚定了想法,离开了自己的工厂,奔赴遥远的东非,第一站便是坦桑尼亚。
到达坦桑尼亚,张志刚便开始做起了贸易,选择的产品是自己熟悉的箱包、地板砖等。创业之初,可谓“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为了节省劳工费用,他亲力亲为,自己扛箱子;为了省时,常常每天只吃一顿饭;有时还要背着装着现金的大包,奔波于中巴车上;为了与工人“打成一片”,他坚持学习当地语言及英语,每天背单词。而今的他,英语交流已经完全没有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生意渐有起色,而他也站稳了脚跟。但坦桑尼亚的市场毕竟有限。“后来,我们的箱包产品已经在当地占据一席之地,扩张自然而然成为我们下一步思考的问题。”张志刚说。
初至乌干达
同多数人对于东非乌干达的印象一样,张志刚一开始对于这个国家的认识也停留在各种“传说”上,比如战争,比如危险。
“但这些都是听说的,我总得去亲自考察一下。别人认为危险的事情,我总认为蕴藏商机。”张志刚说。这也是他异于常人的一面。
2002年,他决定只身前往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与“传说“不同的是,他一下子就被这里吸引了:浩瀚的维多利亚湖、茂密的植被、朴实的人群、良好的治安,都给了他很好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这里商机无限,但华人企业还很少。于是,他把事业重心转向了乌干达。
起初仍然是箱包贸易。由于有了坦桑尼亚的积累,在乌干达的生意渐渐上路,且日益占据市场。此时的他,箱包产品丰富多样,涵盖数个品类,满足不同人群所需,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UNIBEST”。
当时市场上还有印度人、当地人及其他中国人的箱包产品。但凭借着物美价廉的优势,至2008年,他的箱包产品已经占据了当地70%的市场。他也因此被人称为“箱包大王”,很多人甚至争相将他的商标用到了自己的产品上。
但“箱包大王”不再仅仅满足于箱包事业,这个事业给了他纵身一跃的平台。2006年,他在首都买下了工业区的一栋楼,开展成品贸易、家具贸易等。通过不同行业间的体验,他渐渐积累了自信,开启了新一轮的事业。对他而言,一个贸易的时代结束了,实体生意的时代已经到来。
多元扩张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志刚在飞机上认识了一对夫妇,决议共同投资餐饮业。2007年10月28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在坎帕拉Kololo使馆区的南京饭店开业,乌干达总理亲自到场为饭店开业致辞,这也掀开了张志刚进军餐饮业的一幕。
“当时在使馆区开设餐馆也是冒着风险的,之前没有人在此开设餐馆,很多人预言南京饭店会6个月关门。”张志刚对记者回忆。
但他没有服输。南京饭店引进包房理念,坚持做特色中餐,无论是菜系、雕刻都力求精美。如今,该店已成为使馆区富有特色的一家高档中餐馆,客源稳定。而且,与众人的预言相反,饭店经营一年就回本了。
至此,一家多元化的公司渐成雏形。2008年,张志刚将箱包生意转手,成立了新的公司——天唐集团。这家综合性公司,蕴藏着他意欲多元发展的商业蓝图。
彼时,乌干达的基础建设如日中天,各类建筑拔地而起。张志刚判断建材市场将有很大潜力,于是决定投资钢铁业。2008年底,他在市区坎帕拉-金甲的高速公路Mbulala段旁购地280余亩,用作天唐钢铁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
公司于2009年注册, 2010年6月正式投产。公司投资超过800万美元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技术,其设计年产量为45000吨钢铁产品,包括螺纹钢、麻花钢等产品,这也彻底打破了乌干达钢铁产业被印度人垄断的局面,公司成为第一家在乌干达进军钢铁行业的中国企业。
但天有不测风云。公司成立之初,便遇到了极大的挑战——缺电。由于经济落后、资金缺乏,乌干达电力供应水平很低。乌目前全国平均用电率约为5%,其中城市人口用电率为20%,近2000万农村人口的用电率不到1%。电力不足对钢铁生产可谓迎头一棒,导致公司第一年的产能仅有6000吨,与设计产能相去甚远。 “当时高估了乌干达的电力供应,但事已至此,只能想办法解决问题,我绝不能当逃兵。”想起当时的一幕,张志刚记忆犹新。于是,他联系当地政府及中国驻乌干达使馆,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终于电力供应问题得以解决。
但接踵而至的还有其他问题。据张志刚介绍,国内的技术人员当时不愿意过来,公司招聘遇到困难,随着公司的发展,提高福利待遇,情况得以好转。另外,起初因为语言问题,与当地员工的沟通也不顺畅。后来,公司加大“本土化”的力度,增加培训,培养了一批当地技术骨干及技术工人,同时解决了700多人的就业问题,加之全国经销商处及运输行业的工人,实际就业人数还更多。
1. 乌干达总统亲切接见天唐集团董事长及夫人
2. 赞比亚总统到南京饭店用餐并与饭店员工合影
3. 乌干达天唐集团工业园区大门,坐落在MUKONO地区
4. 在建的天唐集团大厦鸟瞰图
投产后不到九个月,公司获得了乌干达标准局(UNBS)颁发的《高质量证书》(Q标识)。这在乌干达钢铁行业里是一个创纪录的时间,截至目前还没有其他任何一家钢厂做到这一点。虽然成立时间很短,这家钢铁公司已经成为当地钢铁企业中的主要一员。但张志刚并不满足。“未来三年,我们的年产量将达到10万吨,销售额要成为第一。”他信心满满。
这片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从此焕发生机。不仅如此,张志刚还在当地筹建中国工业园,招引华人企业加入。目前,进驻园区的已有Global Paper、兰迪工业园等华人企业。五星红旗飘扬在工厂上空,成为路边一道亮丽的风景。
此外,集团的触角还延伸到了家居业,于2009年12月8日成立COM FOAM(乌干达)有限公司,致力于生产优质海绵产品。公司厂区坐落于乌干达中部的Mukono市,总投资四百万美金,占地面积5英亩,现有员工百余人(90%为当地员工)。现有大型的海绵制造设备、四台高精度的切割仪器以及100米长的自动生产流水线,工厂海绵床垫日产量达到2500片以上,且经过了UNBS测试并且获得质量认证证书。
“乌干达现在没有中产阶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肯定会出现,所以床垫市场将很可观。”张志刚说。
同年,南京饭店附近,一栋现代化的办公楼——琳达办公楼拔地而起,成为该地区地标性的建筑,这是张志刚进军房地产业的一个重要动作。紧接着,2012年年底,伊丽莎白皇家公寓建成,地处Kololo使馆区,设计标准为五星级,目前已交付中海油使用。它的出现让乌干达对中国的建筑及设计有了更新的认识。
谈及多元化的布局,张志刚表示,“这里的很多行业因为不太成熟,都充满了商机,总会有利润空间,适合多元化的经营,我们也没有教科书,但照样可以做大做强。”
不过,他也补充道,“下一步,我们将把重心从扩张的广度向深度转移,收缩产品面,谋求专业化、精细化,塑造企业品牌与企业形象。”
勇担社会责任
乌干达Mukono区有一所破旧的小学,教室的土墙已经出现裂缝,杂草铺就的屋顶破损不堪,透着天光,屋内的墙壁上挂着一块木制的黑板。可以想见这里的小学生们上学的情景。不过这一切已被取代。
2013年5月25日,驻乌干达大使赵亚力与夫人来到这里的卡图戈希望小学(Katoogo Hope Primary School),为新落成的教室剪彩。新教室由中国驻乌干达使馆捐赠,教室内的桌椅由天唐集团捐赠。
除此之外,天唐集团还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并且参与了乌干达政府和大使馆组织的募捐活动,而且在2009年乌干达北部发生泥石流灾害后及时支援了受灾地区,另外还赞助了Seroma High School、 Uganda Junior League等一些当地组织,在当地广受好评。
虽然身在海外,张志刚依然心系祖国。他现任乌干达河北商会会长,在祖国遭遇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他联系当地华人企业挺身而出,组织捐款捐物。他还资助了国内的一些贫困大学生。
目前,张志刚又有了新的打算,就是尽其所能带领中国企业“走出去”。他计划在他的办公楼下开设一家汽车4S店,用以展示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助力中国汽车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对于将赴乌干达投资兴业的企业,他建议一定要“坚毅,脚踏实地,讲诚信”。这是他在非洲打拼13年的真实写照,他也希望将此精神传递给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