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课堂 设置选修课,使历史课程更具人性化。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问题,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并提出在高中阶段使用有效性课堂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欠缺 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义务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进入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1.时间线索欠缺衔接。初中阶段历史课程内容采取通史的模式,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内容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有25个专题,以中外历史合编的方式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科技文化史,必修模块之间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学校可以灵活选择教学顺序。初中通史性课程清晰的时间线索与高中专题式课程欠缺时间线索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成为了两个孤立的教学环节。
2.知识性质欠缺衔接。历史知识可分为基础性知识和综合性知识,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门基础型课程。与此相对的,高中历史课程则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际中,由于初中阶段掌握的知识基础性太强,导致学生深入高中后,在知识掌握的效果不理想。
3.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欠缺。(1)感性材料衔接过少。感性材料主要是指图片信息,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具体、生动和鲜活的映像,是连接初高中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2)史实衔接中断。由于初高中历史史实的中断,使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初中史实在高中阶段的缺失和高中史实在初中阶段的欠缺。(3)历史概念衔接模糊。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包括: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历史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过于抽象,学生需要在掌握一定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的概念,目前教科书的没有做到在学生智力和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同一历史概念进行多层次的阐释。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的方式——高中有效性课堂
在有效课堂中,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这对学生“教”与“学”的不足进行补充、扩展和引申。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欠缺问题,有效性课堂有如下优势:
1.导学案是衔接初高中教学的媒介。导学案既是有效性课堂实施的重要工具也是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学案中包涵如下内容:知识链接、学习方法、学习过程、重难点解析、知识扩展、问题探究及习题检测。导学案是需要学生借助教材及参考资料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完成后教师通过第一次批改了解学生在首次接受新知识时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梳理或解疑。
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学生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有效解决初高中课程断档问题、初高中历史知识内容基础性和综合性差的问题及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衔接欠缺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应做到:学习目标的设计以三维目标的基础,适当地体现学生初高中历史学习目标的具体差距;在知识链接、学习过程及知识扩展部分,既要联系学生初中学习内容也要扩充高中的知识甚至是史学研究动态。
2.课堂实施是衔接初高中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性课堂需要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在课前将所分到的知识点以板书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上课时每个小组针对新课内容进行讨论,讨论时要结合重难点及知识扩展部分还有教材对本组内容进行延伸,之后每组派一名代表结合板书为全班同学讲解。在每一组讲解完毕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讲解作出相应的点评。问题探究和习题检测部分需要学生结合知识点和材料进行分析,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论从史出。
课堂的主讲者是学生,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大多来源于高中以前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此学生在展示前会对脑海中存在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在小组讨论环节,初中历史知识基础夯实的即可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讲解,当学生具体展示时教师可以再一次具有针对性的强化知识,课堂实施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通过互动式地学习,学生对于学习更具主动性主动,教师教课更能因材施教,从而更好的改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问题。
3.激励式教学法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有效性课堂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在教学中对学生适当的使用激励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评分制度是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每个小组在参与各个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展示程度给予加分和减分的措施,在每学期其中和期末对于分数高低不同的各小组进行奖惩,起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激励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初高中历史教学整个过程,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更好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变准(2011年)[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亚夫,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从实践教学角度探究师范类历史专业的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4G113)。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欠缺 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义务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进入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1.时间线索欠缺衔接。初中阶段历史课程内容采取通史的模式,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内容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有25个专题,以中外历史合编的方式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科技文化史,必修模块之间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学校可以灵活选择教学顺序。初中通史性课程清晰的时间线索与高中专题式课程欠缺时间线索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成为了两个孤立的教学环节。
2.知识性质欠缺衔接。历史知识可分为基础性知识和综合性知识,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门基础型课程。与此相对的,高中历史课程则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际中,由于初中阶段掌握的知识基础性太强,导致学生深入高中后,在知识掌握的效果不理想。
3.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欠缺。(1)感性材料衔接过少。感性材料主要是指图片信息,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具体、生动和鲜活的映像,是连接初高中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2)史实衔接中断。由于初高中历史史实的中断,使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初中史实在高中阶段的缺失和高中史实在初中阶段的欠缺。(3)历史概念衔接模糊。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包括: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历史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过于抽象,学生需要在掌握一定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的概念,目前教科书的没有做到在学生智力和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同一历史概念进行多层次的阐释。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的方式——高中有效性课堂
在有效课堂中,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这对学生“教”与“学”的不足进行补充、扩展和引申。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欠缺问题,有效性课堂有如下优势:
1.导学案是衔接初高中教学的媒介。导学案既是有效性课堂实施的重要工具也是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学案中包涵如下内容:知识链接、学习方法、学习过程、重难点解析、知识扩展、问题探究及习题检测。导学案是需要学生借助教材及参考资料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完成后教师通过第一次批改了解学生在首次接受新知识时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梳理或解疑。
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学生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有效解决初高中课程断档问题、初高中历史知识内容基础性和综合性差的问题及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衔接欠缺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应做到:学习目标的设计以三维目标的基础,适当地体现学生初高中历史学习目标的具体差距;在知识链接、学习过程及知识扩展部分,既要联系学生初中学习内容也要扩充高中的知识甚至是史学研究动态。
2.课堂实施是衔接初高中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性课堂需要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在课前将所分到的知识点以板书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上课时每个小组针对新课内容进行讨论,讨论时要结合重难点及知识扩展部分还有教材对本组内容进行延伸,之后每组派一名代表结合板书为全班同学讲解。在每一组讲解完毕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讲解作出相应的点评。问题探究和习题检测部分需要学生结合知识点和材料进行分析,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论从史出。
课堂的主讲者是学生,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大多来源于高中以前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此学生在展示前会对脑海中存在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在小组讨论环节,初中历史知识基础夯实的即可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讲解,当学生具体展示时教师可以再一次具有针对性的强化知识,课堂实施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通过互动式地学习,学生对于学习更具主动性主动,教师教课更能因材施教,从而更好的改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问题。
3.激励式教学法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有效性课堂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在教学中对学生适当的使用激励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评分制度是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每个小组在参与各个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展示程度给予加分和减分的措施,在每学期其中和期末对于分数高低不同的各小组进行奖惩,起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激励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初高中历史教学整个过程,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更好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变准(2011年)[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亚夫,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从实践教学角度探究师范类历史专业的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4G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