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只有“众意”却稀缺“公意”的社会,往往会充满“快意恩仇”,而缺少美好的人性柔光。要获得社会的公平和公民的公共福利,就不能让“众意”向下坠落为“合成谬误”,而应努力让其上升为不可摧毁的、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意”。
“公意永远是稳固的、不变的而又纯粹的”,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多处论述了“公意”。
贵州省兴仁县县长文建刚,在其位于兴义市崇文街的家中被杀害,同时被害的还有文的妻子、儿子、岳母、姐姐及保姆共6人。《中国青年报》报道说,该案已于日前告破,犯罪嫌疑人曹辉原是刑满释放人员,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由于该案悬疑重重,种种猜测和传言充斥了各大门户网站。典型的网友跟帖有:“这个文建刚肯定经济上有问题,他怎么能住别墅?家里怎么会有80万元现金?”“这样的腐败官员就该杀,死了活该”,“他怎么能有两个儿子,要不是他是个县长,当地没人敢惹,肯定(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开除公职了”等等。通常,这样的网评被称为“网络语言软暴力”。
对此,专家分析认为:富人为富不仁引发“仇富”,官员腐败引发“仇官”,这两种偏激心态在现实的贫富差距面前进一步被放大;贫富差距过大的背后是社会公正被伤害,它会诱发或加速失业率上升、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风险;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由不合理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风险;防止网络语言暴力有赖于民主法制的完善,等等。
应该看到,网络语言很容易产生“合成谬误”。所谓“合成谬误”,是一种“群体思维”,即在个体上、局部上看一件事这么做很对,但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当中看就不对了。“合成谬误”在决策中往往被广泛使用,比如一个企业要扩张,就要开董事会,动用“群体智慧”作决定。因为通常认为个人的决定考虑不周全,具有片面性,而集体决定博采众长,考虑到方方面面因素,更具正确性。但事实往往相反,很多重大的错误行动,恰恰是群体作出的决定。网络语言,是分散在各地的网友的帖子合成的,每个人从个体意愿出发,通常都有好的愿望,比如要反腐、要公平,这些诉求是很清晰的,但这些话语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汇总聚合,反而构成了“合成谬误”,变成了“网络语言软暴力”。
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公意”可能错误?不是的,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公意是否可能错误》一章里,清晰地区分了“公意”与“众意”:“众意与公意之间经常总是有很大的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总和仍然是公意。”这些构成“合成谬误”的“网络意见”,正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它大抵属于“众意”。总体来说,即使是作为“合成谬误”的网络“众意”,其危险性与危害性也不会是最大的,只要理性对待,它就不具危险性。
最应当心的是“合成谬误”的社会性延伸。这种延伸的结果就可能演变成由“仇富”而“杀富”,由“仇官”而“杀官”,由“仇不公”而报复社会。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文建刚县长被“灭门”,其背后的“推力”是“仇富”、“仇官”和“仇不公”的社会众意,那是多么可怕!
一个只有“众意”却稀缺“公意”的社会,往往会充满“快意恩仇”,而缺少美好的人性柔光。那样,卢梭所描绘的“幸福”、“公共福利”,几乎就是海市蜃楼:“只要有若干人结合起来自认为是一个整体,他们就只能有一个意志,这个意志关系着共同的生存以及公共的幸福……这里绝没有各种错综复杂、互相矛盾的利益,公共福利到处都明白确切地表现出来。”现实中不是“绝没有各种错综复杂、互相矛盾的利益”,而利益的错综和矛盾,往往就是“不公”造成的。
公平、平等是好东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如果缺少公平、平等,和谐就是空中楼阁。要获得社会的公平和公民的公共福利,就不能让“众意”向下坠落为“合成谬误”,而应努力让其上升为不可摧毁的、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意”。
“公意永远是稳固的、不变的而又纯粹的”,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多处论述了“公意”。
贵州省兴仁县县长文建刚,在其位于兴义市崇文街的家中被杀害,同时被害的还有文的妻子、儿子、岳母、姐姐及保姆共6人。《中国青年报》报道说,该案已于日前告破,犯罪嫌疑人曹辉原是刑满释放人员,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由于该案悬疑重重,种种猜测和传言充斥了各大门户网站。典型的网友跟帖有:“这个文建刚肯定经济上有问题,他怎么能住别墅?家里怎么会有80万元现金?”“这样的腐败官员就该杀,死了活该”,“他怎么能有两个儿子,要不是他是个县长,当地没人敢惹,肯定(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开除公职了”等等。通常,这样的网评被称为“网络语言软暴力”。
对此,专家分析认为:富人为富不仁引发“仇富”,官员腐败引发“仇官”,这两种偏激心态在现实的贫富差距面前进一步被放大;贫富差距过大的背后是社会公正被伤害,它会诱发或加速失业率上升、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风险;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由不合理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风险;防止网络语言暴力有赖于民主法制的完善,等等。
应该看到,网络语言很容易产生“合成谬误”。所谓“合成谬误”,是一种“群体思维”,即在个体上、局部上看一件事这么做很对,但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当中看就不对了。“合成谬误”在决策中往往被广泛使用,比如一个企业要扩张,就要开董事会,动用“群体智慧”作决定。因为通常认为个人的决定考虑不周全,具有片面性,而集体决定博采众长,考虑到方方面面因素,更具正确性。但事实往往相反,很多重大的错误行动,恰恰是群体作出的决定。网络语言,是分散在各地的网友的帖子合成的,每个人从个体意愿出发,通常都有好的愿望,比如要反腐、要公平,这些诉求是很清晰的,但这些话语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汇总聚合,反而构成了“合成谬误”,变成了“网络语言软暴力”。
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公意”可能错误?不是的,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公意是否可能错误》一章里,清晰地区分了“公意”与“众意”:“众意与公意之间经常总是有很大的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总和仍然是公意。”这些构成“合成谬误”的“网络意见”,正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它大抵属于“众意”。总体来说,即使是作为“合成谬误”的网络“众意”,其危险性与危害性也不会是最大的,只要理性对待,它就不具危险性。
最应当心的是“合成谬误”的社会性延伸。这种延伸的结果就可能演变成由“仇富”而“杀富”,由“仇官”而“杀官”,由“仇不公”而报复社会。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文建刚县长被“灭门”,其背后的“推力”是“仇富”、“仇官”和“仇不公”的社会众意,那是多么可怕!
一个只有“众意”却稀缺“公意”的社会,往往会充满“快意恩仇”,而缺少美好的人性柔光。那样,卢梭所描绘的“幸福”、“公共福利”,几乎就是海市蜃楼:“只要有若干人结合起来自认为是一个整体,他们就只能有一个意志,这个意志关系着共同的生存以及公共的幸福……这里绝没有各种错综复杂、互相矛盾的利益,公共福利到处都明白确切地表现出来。”现实中不是“绝没有各种错综复杂、互相矛盾的利益”,而利益的错综和矛盾,往往就是“不公”造成的。
公平、平等是好东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如果缺少公平、平等,和谐就是空中楼阁。要获得社会的公平和公民的公共福利,就不能让“众意”向下坠落为“合成谬误”,而应努力让其上升为不可摧毁的、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