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依相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结晶,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胡文仲,1995)。文化是有社会、民族属性的,各种文化都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内涵。在交际中,若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在理解时产生歧义,导致理解障碍。在语言系统中,词汇与文化的联系最为密切,词汇对社会文化的反映也最为敏感。由于动植物与人类的接触极为密切,因而,英汉词汇之间在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历史背景及社会风格方面所折射出的两民族各自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及意蕴差异常常在动植物词汇上反映出来,如:由于风俗习惯而导致的对龙(dragon)凤(phoenix)两词汇意义上的差异。龙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然而,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却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但在英语中,它却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邪恶的代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是百鸟之王,人们用凤凰比喻皇后。所以在汉语中凤凰象征“吉祥”。然而英语中phoenix寓意“纯洁”,还有“再生、复活”的涵义。汉语成语亦有“凤凰涅磐”。再有,由于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而导致的对猫狗意义及应用的偏差。狗在汉语文化中常被赋予卑微的涵义:“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腿子”等;而在西方国家,dog被当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a lucky dog ?穴幸运儿?雪?鸦love me?熏 love my dog.?穴爱屋及乌。?雪与此相反,中国人比较喜欢猫,而在西方文化中,cat常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提到山羊,在中国“山羊”可代表博学之人,而在英语中,却含有“好色的不正经的男子”的文化内涵。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人们在生活与学习中对动物词汇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极为敏感与重视,而对许多植物在两种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却鲜有论及。本文将重点探讨一些植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意蕴差异。这些植物词汇不仅仅是植物形象的符号代表,文化差异也给它们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使它们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汉语言文化中,松树备受推崇,经常用来象征“骨气”、“气节”、“长寿”等等。习语中就有“站如松,立如钟”之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贺寿时,用“松鹤延年”、“不老松”、“常青树”来祝愿对方长寿。而在英语文化中,“松”(pine)只表示一种普通的树木,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内涵意义。与其类似的植物词汇是“竹子”(bamboo)。在汉语言文化中,“竹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在中国文化中,“竹子”常用来比喻某人坚定正直的性格。古诗中就有“常爱凌寒竹,坚贞可喻人”,以及“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等诗句。一些文人墨客亦以赏竹、咏竹或画竹作为一种高雅的爱好。如清代的郑板桥就以画竹而著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雨后春笋”此类的习语。而在英语中,bamboo一词并没有什么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个符号。因为竹子不是土生土长在英国的,该词是从其它语言中借来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翻译汉语“雨后春笋”时,常有人把其与like mushroom 相对应,这其实是欠妥的。汉语“雨后春笋”指的是好的事物大量出现并且有很强的生命力,而英语中的mushroom(蘑菇)则往往含有“生长迅速,灭亡消失也迅速”的意思。另一常见树木柳树(willow)因与“留”谐音而常被赋予“分离及思念”的意义。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所表达的委婉凄恻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诗经》中“昔、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更是描述了戍边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在英语中willow 常使人联想起悲哀和忧愁以及失去心肱的人。在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奥塞罗》(Othello)中,奥塞罗的妻子戴斯德蒙娜(Desdemona)就曾吟唱过一首“柳树歌”来表达她被丈夫误解的悲哀,同时这首“柳树歌”也暗示了她的香销玉陨。
另一类英汉文化差异比较明显的植物词汇表现在花卉上面。最突出的例子是“爱情之花”玫瑰(rose)。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玫瑰皆备受青睐。二者具有文化意蕴上的共性,又具有不同之处。一方面,玫瑰在两种文化中都用来象征神圣而崇高的爱情,相爱的恋人表达爱情,通常献上一束红玫瑰。这一做法尤其在2月14日情人节(St.Valentine?蒺s Day)更为盛行。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情诗“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熏 red rose)被广为吟诵。然而,除却象征爱情之外,带刺的玫瑰在汉语言文化中还常常用来比喻那些容貌美丽,但却不容易被人接近的女子。在西方,有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的习惯,意指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这一习俗源于希腊神话:Cupid 为防止沉默之神Harpocrates 泄漏Venus 的不检点行为,故送给了他一枝玫瑰。习语under the rose 即指示秘密和沉默。此外,在英国历史上就有著名的“红白玫瑰之战”(the Wars of the Roses)?鸦凡事顺利是roses all the way?鸦 如果说一切并非尽如人意也用rose,如be not all roses。另一种常造成文化歧义的花为菊花(chrysanthemum)。若不注意,极易造成与西方人社交方面的失礼,菊花在西方被视为“葬花”,喻为“死亡之花”,一般被送给故去的人。然而,在中国,菊花还具有长寿之意,如“万寿菊”。紫罗兰在汉语中指代一种花,而由于紫罗兰在背阴的地方悄悄地开花,英语violet 就成为了谦虚的象征,代表“腼腆的人”,a shrinking violet (正在发蔫的紫罗兰)则指畏首畏尾的人。如:George has a very good mind. He would rise fast in the world if he weren?蒺t such a shrinking violet.乔治很聪明。如果他不是一个畏首畏尾的人,在社会上早就出人头地了。因为汉语中的“黄水仙”(daffodil)只是一种花卉,并无特殊含义,但在英国,它却是春天,欢乐的象征。文学上的许多文人都以它来描写春天及春天所带来的欢愉。譬如,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就在其诗作“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中用诗句:“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等诗句来反映诗人欢愉的心情。如若不懂黄水仙的文化内涵,是很难体会诗中的韵味的。
以上植物词汇可以折射出文化对词汇的重大影响,也生动地揭示出中英两种文化间的差异。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就应坚持不懈地大量阅读,研究其文化差异,阅读时切忌望文生义。如若不了解其中的差异,就会极大地影响语言交际及中西文化交流。只有深入地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和交流。
在汉语言文化中,松树备受推崇,经常用来象征“骨气”、“气节”、“长寿”等等。习语中就有“站如松,立如钟”之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贺寿时,用“松鹤延年”、“不老松”、“常青树”来祝愿对方长寿。而在英语文化中,“松”(pine)只表示一种普通的树木,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内涵意义。与其类似的植物词汇是“竹子”(bamboo)。在汉语言文化中,“竹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在中国文化中,“竹子”常用来比喻某人坚定正直的性格。古诗中就有“常爱凌寒竹,坚贞可喻人”,以及“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等诗句。一些文人墨客亦以赏竹、咏竹或画竹作为一种高雅的爱好。如清代的郑板桥就以画竹而著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雨后春笋”此类的习语。而在英语中,bamboo一词并没有什么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个符号。因为竹子不是土生土长在英国的,该词是从其它语言中借来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翻译汉语“雨后春笋”时,常有人把其与like mushroom 相对应,这其实是欠妥的。汉语“雨后春笋”指的是好的事物大量出现并且有很强的生命力,而英语中的mushroom(蘑菇)则往往含有“生长迅速,灭亡消失也迅速”的意思。另一常见树木柳树(willow)因与“留”谐音而常被赋予“分离及思念”的意义。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所表达的委婉凄恻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诗经》中“昔、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更是描述了戍边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在英语中willow 常使人联想起悲哀和忧愁以及失去心肱的人。在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奥塞罗》(Othello)中,奥塞罗的妻子戴斯德蒙娜(Desdemona)就曾吟唱过一首“柳树歌”来表达她被丈夫误解的悲哀,同时这首“柳树歌”也暗示了她的香销玉陨。
另一类英汉文化差异比较明显的植物词汇表现在花卉上面。最突出的例子是“爱情之花”玫瑰(rose)。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玫瑰皆备受青睐。二者具有文化意蕴上的共性,又具有不同之处。一方面,玫瑰在两种文化中都用来象征神圣而崇高的爱情,相爱的恋人表达爱情,通常献上一束红玫瑰。这一做法尤其在2月14日情人节(St.Valentine?蒺s Day)更为盛行。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情诗“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熏 red rose)被广为吟诵。然而,除却象征爱情之外,带刺的玫瑰在汉语言文化中还常常用来比喻那些容貌美丽,但却不容易被人接近的女子。在西方,有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的习惯,意指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这一习俗源于希腊神话:Cupid 为防止沉默之神Harpocrates 泄漏Venus 的不检点行为,故送给了他一枝玫瑰。习语under the rose 即指示秘密和沉默。此外,在英国历史上就有著名的“红白玫瑰之战”(the Wars of the Roses)?鸦凡事顺利是roses all the way?鸦 如果说一切并非尽如人意也用rose,如be not all roses。另一种常造成文化歧义的花为菊花(chrysanthemum)。若不注意,极易造成与西方人社交方面的失礼,菊花在西方被视为“葬花”,喻为“死亡之花”,一般被送给故去的人。然而,在中国,菊花还具有长寿之意,如“万寿菊”。紫罗兰在汉语中指代一种花,而由于紫罗兰在背阴的地方悄悄地开花,英语violet 就成为了谦虚的象征,代表“腼腆的人”,a shrinking violet (正在发蔫的紫罗兰)则指畏首畏尾的人。如:George has a very good mind. He would rise fast in the world if he weren?蒺t such a shrinking violet.乔治很聪明。如果他不是一个畏首畏尾的人,在社会上早就出人头地了。因为汉语中的“黄水仙”(daffodil)只是一种花卉,并无特殊含义,但在英国,它却是春天,欢乐的象征。文学上的许多文人都以它来描写春天及春天所带来的欢愉。譬如,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就在其诗作“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中用诗句:“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等诗句来反映诗人欢愉的心情。如若不懂黄水仙的文化内涵,是很难体会诗中的韵味的。
以上植物词汇可以折射出文化对词汇的重大影响,也生动地揭示出中英两种文化间的差异。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就应坚持不懈地大量阅读,研究其文化差异,阅读时切忌望文生义。如若不了解其中的差异,就会极大地影响语言交际及中西文化交流。只有深入地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和交流。